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实践详述了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并对此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中西医治疗
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1.1 病原微生物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非特定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霉形体、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霉形体(支原体)导致奶牛乳房炎的至少有12种,常分离到的有牛霉形体等6种;真菌主要有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毛孢子菌属和曲霉菌属等;病毒也能引起乳房炎,但大多为继发感染而引起,主要有牛乳头炎疱疹病毒、牛痘病毒、口蹄疫病毒等,一般为乳头皮肤感染后,产生丘疹、疱疹、水疱,继发其他细菌感染而导致乳房炎。
1.2 气候和环境
该病主要受气温、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如气温高、病原菌大量繁殖;雨季,运动场积水泥泞,容易使乳房脏污,发病率高;有时气温突然升降,发病率也随之低幅波动;运动场地凸凹不平,有灌木丛或障碍物,乳房容易受到外伤而发生乳房炎。
1.3 饲养管理
不规范的操作和管理过程是乳房炎发生的主要途径。如擦洗乳房的毛巾共用,不消毒;不进行乳头药浴;挤奶机器长时间不清洗,不消毒或清洗不彻底;病牛的牛乳不集中收集等人为因素和牛舍及活动场地粪便不扫、褥草不勤换、污水蕴蓄、泥泞、蚊蝇泛滥等管理因素都可以导致乳房炎的发生。
1.4 其他因素
物理、化学、霉变饲料、挤奶方式、泌乳量、泌乳阶段、胎次以及乳头形态、不同乳区、遗传等因素也可引起乳房炎
2 奶牛乳房炎的临床表现
2.1 非临床型(亚临床型)乳房炎临床症状
这种类型是乳房炎病例中发生最多、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患牛产奶量减少,牛奶品质下降,乳房和乳汁均无肉眼可见的明显变化,必须通过特殊的理化方法才能检出,也称为隐形乳房炎。
2.2 临床型乳房炎临床症状
2.2.1 轻度临床型乳房炎
乳腺组织病理变化比较轻,触诊乳房不觉得有异常或者轻度发热肿胀、充血疼痛,乳汁中含乳凝块或絮状物,pH偏碱性,体细胞计数和氯化物含量均增加。
2.2.2 重度临床型乳房炎
乳腺组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患病乳区急性肿胀、发热充血、疼痛敏感,排乳不通畅、乳汁稀少,甚至停止分泌,乳汁变黄白色或血清样,内有乳凝块,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稍高。
2.2.3 急性全身性乳房炎
乳腺组织受到严重损害,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猛,患病乳房肿胀严重,患病乳区皮肤发热、发红、发亮,乳头肿胀,触诊乳房发热,患畜有疼痛感,走路时后肢分张,拒绝幼畜哺乳和人工挤乳,乳区质硬,乳汁稀少,混有血液、脓汁,甚至停止分泌,淋巴结肿大,患畜伴有体温升高(40.5~41.5℃)、心跳加快、呼吸增加、精神不振、反刍和饮食欲减少、喜卧等明显全身症状。
2.3 慢性乳房炎临床症状
慢性乳房炎一般因急性乳房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持续感染,使乳腺组织渐进性发炎的结果。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产奶量下降,可导致乳腺组织纤维化和乳房萎缩。
3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临床型乳房炎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做出确诊,隐形乳房炎(非临床型或者亚型乳房炎)必须通过理化等方法才能做出诊断,通常采用乳汁电导率测定、乳汁体细胞计数、乳汁pH值检查、乳汁微生物鉴定和美国加州乳房炎试验(CMT)等方法。
4 综合治疗
4.1 治疗原则
在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奶牛营养和全身状况、搞好环境与挤奶卫生的基础上,西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控制感染、消炎止痛、減少炎性渗出和促进渗出物吸收、防止发生败血症和转为隐形、慢性乳房炎为主;中药则以清热解毒、消肿散淤、活血祛淤、通经下乳为主。
4.2 西医治疗
4.2.1 抗菌药疗法
抗菌药物疗法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一种有效手段,是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物选择方面尽量使用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泛、毒副作用小,与其它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的药物。乳炎康注射液静脉注射,每次4.5~9g,每天1次,连用3d,适用于干乳期和泌乳期各种临床性乳房炎(特别是急性乳房炎)的治疗;或按说明使用氟诺酮类和氨苄西林等广谱抗菌药;或普链新乳剂10ml,乳注,连用3d;或氯苯唑青霉素钠0.5g/d,每隔12h乳房注射1次,连用3d;出现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时,使用青霉素480~800万IU、30%安乃近注射液30~50ml、氢化可的松注射液500~1000mg、10%安那加注射液20~40ml、维生素C20ml和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直到全身症状消失。
4.2.2 局部外用药物疗法
炎症初期用2%硼酸溶液、1%~3%醋酸铅溶液、5%~10%胆矾溶液、布劳氏液(醋酸铅2份,明矾1份、水40份)等在患部冷敷。
4.2.3 乳头药浴
乳头药浴可以杀灭乳头端及乳头管内病原微生物,是防治乳房炎行之有效的办法。浸泡乳头的药液要求杀菌性强、刺激性小、性能稳定。常用药物为洗必泰、新洁尔灭等,其中以0.3%~0.5%洗必泰效果最好。每次挤完奶后,将乳头浸泡在药液中,但在寒冷干燥的冬季要停止使用,以防乳头被冻伤。
4.3 中兽医疗法
中药作为天然药物,在临床上应用不仅比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相对要小,而且许多中药还是很好的免疫调节剂,临床应用简便易行,效果较佳。其中,可以用活血疗痈散和瓜蒌散来作为治疗。
5 预防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1)搞好挤奶员个人卫生与挤奶卫生。挤奶操作要规范,挤奶前后对乳房按摩并挤净牛奶,改善挤奶技术和挤奶设备。
(2)圈舍要有良好的卫生措施,同时减少与病原接触因素和应激反应及外伤等因素。
(3)加强营养。在母牛干奶期或青年母牛产犊前60d,要防止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母牛泌乳期最后一周,日粮中不宜加谷物、玉米、青贮和高质量豆科干草等饲料。
5.2 药物预防
5.2.1 干乳期预防
奶牛停奶时,向乳池内注射抗生素油剂等药物。
5.2.2 消毒剂预防
用新洁而灭、3%烧碱、病毒威等化学药物经常对牛舍环境、挤奶器具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消毒。
5.2.3 乳头药浴
对乳头进行定期药浴能有效降低乳房炎发病率,建议在挤奶前后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药物对乳头进行药浴。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中西医治疗
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1.1 病原微生物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非特定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霉形体、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霉形体(支原体)导致奶牛乳房炎的至少有12种,常分离到的有牛霉形体等6种;真菌主要有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毛孢子菌属和曲霉菌属等;病毒也能引起乳房炎,但大多为继发感染而引起,主要有牛乳头炎疱疹病毒、牛痘病毒、口蹄疫病毒等,一般为乳头皮肤感染后,产生丘疹、疱疹、水疱,继发其他细菌感染而导致乳房炎。
1.2 气候和环境
该病主要受气温、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如气温高、病原菌大量繁殖;雨季,运动场积水泥泞,容易使乳房脏污,发病率高;有时气温突然升降,发病率也随之低幅波动;运动场地凸凹不平,有灌木丛或障碍物,乳房容易受到外伤而发生乳房炎。
1.3 饲养管理
不规范的操作和管理过程是乳房炎发生的主要途径。如擦洗乳房的毛巾共用,不消毒;不进行乳头药浴;挤奶机器长时间不清洗,不消毒或清洗不彻底;病牛的牛乳不集中收集等人为因素和牛舍及活动场地粪便不扫、褥草不勤换、污水蕴蓄、泥泞、蚊蝇泛滥等管理因素都可以导致乳房炎的发生。
1.4 其他因素
物理、化学、霉变饲料、挤奶方式、泌乳量、泌乳阶段、胎次以及乳头形态、不同乳区、遗传等因素也可引起乳房炎
2 奶牛乳房炎的临床表现
2.1 非临床型(亚临床型)乳房炎临床症状
这种类型是乳房炎病例中发生最多、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患牛产奶量减少,牛奶品质下降,乳房和乳汁均无肉眼可见的明显变化,必须通过特殊的理化方法才能检出,也称为隐形乳房炎。
2.2 临床型乳房炎临床症状
2.2.1 轻度临床型乳房炎
乳腺组织病理变化比较轻,触诊乳房不觉得有异常或者轻度发热肿胀、充血疼痛,乳汁中含乳凝块或絮状物,pH偏碱性,体细胞计数和氯化物含量均增加。
2.2.2 重度临床型乳房炎
乳腺组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患病乳区急性肿胀、发热充血、疼痛敏感,排乳不通畅、乳汁稀少,甚至停止分泌,乳汁变黄白色或血清样,内有乳凝块,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稍高。
2.2.3 急性全身性乳房炎
乳腺组织受到严重损害,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猛,患病乳房肿胀严重,患病乳区皮肤发热、发红、发亮,乳头肿胀,触诊乳房发热,患畜有疼痛感,走路时后肢分张,拒绝幼畜哺乳和人工挤乳,乳区质硬,乳汁稀少,混有血液、脓汁,甚至停止分泌,淋巴结肿大,患畜伴有体温升高(40.5~41.5℃)、心跳加快、呼吸增加、精神不振、反刍和饮食欲减少、喜卧等明显全身症状。
2.3 慢性乳房炎临床症状
慢性乳房炎一般因急性乳房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持续感染,使乳腺组织渐进性发炎的结果。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产奶量下降,可导致乳腺组织纤维化和乳房萎缩。
3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临床型乳房炎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做出确诊,隐形乳房炎(非临床型或者亚型乳房炎)必须通过理化等方法才能做出诊断,通常采用乳汁电导率测定、乳汁体细胞计数、乳汁pH值检查、乳汁微生物鉴定和美国加州乳房炎试验(CMT)等方法。
4 综合治疗
4.1 治疗原则
在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奶牛营养和全身状况、搞好环境与挤奶卫生的基础上,西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控制感染、消炎止痛、減少炎性渗出和促进渗出物吸收、防止发生败血症和转为隐形、慢性乳房炎为主;中药则以清热解毒、消肿散淤、活血祛淤、通经下乳为主。
4.2 西医治疗
4.2.1 抗菌药疗法
抗菌药物疗法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一种有效手段,是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物选择方面尽量使用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泛、毒副作用小,与其它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的药物。乳炎康注射液静脉注射,每次4.5~9g,每天1次,连用3d,适用于干乳期和泌乳期各种临床性乳房炎(特别是急性乳房炎)的治疗;或按说明使用氟诺酮类和氨苄西林等广谱抗菌药;或普链新乳剂10ml,乳注,连用3d;或氯苯唑青霉素钠0.5g/d,每隔12h乳房注射1次,连用3d;出现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时,使用青霉素480~800万IU、30%安乃近注射液30~50ml、氢化可的松注射液500~1000mg、10%安那加注射液20~40ml、维生素C20ml和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直到全身症状消失。
4.2.2 局部外用药物疗法
炎症初期用2%硼酸溶液、1%~3%醋酸铅溶液、5%~10%胆矾溶液、布劳氏液(醋酸铅2份,明矾1份、水40份)等在患部冷敷。
4.2.3 乳头药浴
乳头药浴可以杀灭乳头端及乳头管内病原微生物,是防治乳房炎行之有效的办法。浸泡乳头的药液要求杀菌性强、刺激性小、性能稳定。常用药物为洗必泰、新洁尔灭等,其中以0.3%~0.5%洗必泰效果最好。每次挤完奶后,将乳头浸泡在药液中,但在寒冷干燥的冬季要停止使用,以防乳头被冻伤。
4.3 中兽医疗法
中药作为天然药物,在临床上应用不仅比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相对要小,而且许多中药还是很好的免疫调节剂,临床应用简便易行,效果较佳。其中,可以用活血疗痈散和瓜蒌散来作为治疗。
5 预防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1)搞好挤奶员个人卫生与挤奶卫生。挤奶操作要规范,挤奶前后对乳房按摩并挤净牛奶,改善挤奶技术和挤奶设备。
(2)圈舍要有良好的卫生措施,同时减少与病原接触因素和应激反应及外伤等因素。
(3)加强营养。在母牛干奶期或青年母牛产犊前60d,要防止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母牛泌乳期最后一周,日粮中不宜加谷物、玉米、青贮和高质量豆科干草等饲料。
5.2 药物预防
5.2.1 干乳期预防
奶牛停奶时,向乳池内注射抗生素油剂等药物。
5.2.2 消毒剂预防
用新洁而灭、3%烧碱、病毒威等化学药物经常对牛舍环境、挤奶器具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消毒。
5.2.3 乳头药浴
对乳头进行定期药浴能有效降低乳房炎发病率,建议在挤奶前后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药物对乳头进行药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