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物现象与恋物症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6672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某种物体作为性爱对象的替代物或象征物,这种现象是相当广泛和常见的。现代的做法是常把心上人的照片带在身边,而过去则是常常收藏恋人的一缕青丝或一方手帕等,以此来慰藉自己的相思之情。此正所谓“爱屋及乌”。出于爱慕,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恋物行为,当恋人或配偶不在身边时,这种现象是那些性成熟者的一种正常的性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具有排他性,而且不合有直接的性的内容,是爱情专一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基础,更是人类意识高度发达的反映。
  恋物症者的恋物行为却并非如此,而是一种极端化的恋物行为。这种行为可直接伴有性的内容,并且完全脱离了与异性性对象的身心的统一性。也就是说,恋物症者的这种恋物行为并非是为了寄托对自己恋人或配偶的相思之情,相反,他们只单纯地恋物、爱物,而对活生生的人则毫无兴趣。
  恋物症者虽然人数较少,但却以男性居多。他们所恋之物大都是异性的贴身之物,如内衣、乳罩、袜子、卫生带、手帕等等。而且,这些物品一般都是异性已经使用过的,也并非是来自同一个人。因此,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恋物症者反复多次地去偷窃异性的这些物品。每次偷窃时或得手后,他们都会感到一种性的兴奋和性的满足。事后,他们则将这些窃得之物藏匿于身边、枕下等处,待夜深人静之时取出玩弄,同时伴有手淫活动。事后,他们可能会将这些物品大量收藏,也可能会丢弃。因此,假如恋物症者在某次偷窃时被人发现和抓住,就有可能会从其住所发现大量的相同或类似物品。
  一般认为,大部分恋物症者的形成都与其幼年时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刺激有关。对此,很多人往往意识不到。我们曾治愈一例12岁男孩儿的恋物现象,成功制止了其向恋物症的发展。该男孩儿的身体发育较同年龄的孩子要早一些。自幼,他就与一较年长的堂姐一起随祖母居住,相互间感情颇深。10岁半时其堂姐出嫁,同时,与其堂姐年龄相仿、且待其较好的班主任也调离学校。该男孩儿在心理上对此一直难以接受并感到空虚。因为班主任调离前是夏季,故而该男孩儿就对其白上衣内隐现的乳罩、长裙下的丝袜印象深刻。此后不久,男孩儿就去偷窃院子里晾晒的乳罩和长筒丝袜,并由此而感到内心的慰藉和满足。
  所以,对于恋物症的发生,重点在于预防。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全部或多数为女性,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并非有益。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心身急剧发育、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此时更应对其加强教育和引导,尤其是要做好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已出现恋物症倾向者应及早进行治疗。因为恋物症多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所导致的习得性行为,因此,首选的治疗方法就是心理治疗中的行为治疗,同时应配合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成年人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63年5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12例成年人肝母细胞瘤病人的诊治和随访情况.结果 对于40~60岁病人,症状在3个月以内,以腹胀、腹痛为主诉,AFP(+),瘤体较大(>10 cm),CT发现肝脏占位伴钙化或囊性变应考虑成年人肝母细胞瘤的可能.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结论 成年人肝母细胞瘤具有病程短、进展快、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目的 初步明确贲门胃底部癌与胃体、胃窦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早期癌癌灶周围黏膜相关癌前病变的差异,了解贲门胃底部癌的特殊性,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至2001年的连续胃癌病例1 014例,对所有病例按肿瘤部位分类,分别总结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观察早期癌病灶周围癌前病变情况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在1 014例中贲门胃底部癌占40.2%(408/1 014),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