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勃莱诗歌中窥探美国现代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f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美国现代主义诗歌逆反英诗传统,“向内转”;突显现代性,寻求新意象,改革文字;作品中传统时间观念受到破坏;诗人把目光转向国外优秀文化。本文就以深度意象派代表勃莱的诗为例证,窥探美国现代诗的特点。
  关键词:美国现代诗;现代主义;罗伯特·勃莱;深度意象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1
  引言:
  20世纪美国现代诗发展欣欣向荣,经历了各流派的更迭演变,因为新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诗人们有了新的题材和表现方法。而现代主义一直是一条主线,与传统相对立。
  一
  现代诗抛弃了艾略特所珍视的“非个性化”和“人格面具”以及新批评派反讽的自我意识,毫无保留地揭示内心世界。[1]受西方哲学、心理学影响,勃莱也注重挖掘个人深层意识。他《十一月某些幽居的诗》有这样一段描写:“雾:对岸无人/我所看见的树木也许具有意识/而这种哭泣的欲望就源于它们。”诗人直接表示树木具有意识,这种“有意识”可能是因为诗人“看见”了、或是其冥思。诗人“哭泣的欲望就源于它们”,通感手法一下子让人感到人与自然间某种隐藏的联系,而“无意识”便成了“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中介”。[2]
  勃莱还提倡“自由联想”和“跳跃”,其《格莱斯顿伯里的星期天》就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光线穿墙进来”而不是窗;由“黑皮鞋”想到了“开口的坟墓”;接着“奇怪”地想到了“印度”,并直接得出“财富无非是人少而已”,这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结论。奇妙的联想和跳跃,只有人的深层意识才能实现。总的来讲,美国现代诗显示出一种“向内转”倾向。
  二
  勃莱写作深度意象诗,提倡“自然语言”,让诗语言返璞归真。《深夜林中孤独》一诗中就出现了“桦树”、“满月”、“寒冷的天宇”、“树干”等传统诗中并不常见的意象,其实它们更多会出现在中国古诗中,而勃莱也承认:“我模仿着陶渊明的诗歌,模仿着他那些闲适的作品,我的诗歌中可能缺少了他所在的那个国家的深层文化。”[3]其次,整首诗文字清新、淳朴,别有一番韵味的文字本身,也给诗歌主题渲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孤独、清新和愉悦。
  为了反对英诗模式和文化传统,勃莱无论是意象还是字、词方面,都积极向中国、拉美诗学习。他的字、词和意象通常简单、新鲜而深邃,让其诗歌意义绵延、深刻。有评论家说:“《雪野宁静》不仅是诗人个人创作事业的开始,它也标志着美国诗歌的一个新的开端。”[4]不难看出,美国现代诗力求新颖、必然会引起詩歌字、词、意象的小小革命,与传统相离。
  三
  勃莱的深度意象诗不再受传统时间观念的限制,割断了其延续性、顺序性。《旧木板》里诗人由早春的一块旧木板,进行了连串无序的自由联想。想到了“覆盖着的鸡的足迹”、“码头上看见的木头”、甚至“一个朴素生活的人”。而“早春”是唯一且不确切的时间概念,传统的时间观念荡然无存,且意象间的关系也模糊不清,不受时间规定。
  现代诗中形成了新的时间观念,历史与现在的时间出现了断裂。这种改变缘于两方面:一是诗人们“向内转”,必然会打破传统时间观念,扭曲时间连续性。二是科技、工业的进步,火车、机器日夜运转,工作中人们渐渐模糊了自然白昼与黑夜的时间概念,人与时间的关系随之改变。同时,由于效率的提升,人们自由、回忆的时间相对增多,更多的心理时间允许人们自由穿梭于历史、现在和将来,从而时间可以扭曲、回转和切断。
  四
  “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一种形式主义和风格主义”[5],显示了其审美标准与传统的对立,而这要求诗人必须有所创新。勃莱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借鉴中国古诗风韵,与美国文化传统、自然相结合,写出了真正的“美国诗”。他在《六首冬季幽隐之诗》中写到:“当我醒来,一场新雪已飘落。/我独处,然而别人与我同在,/饮着咖啡,观望外面的雪。”多么惬意、充满中国禅味的画面,但他饮的是“咖啡”,而非“清茶”,体现了诗人强烈的本土意识。
  在美国现代诗中,要张扬现代性、逆反英诗传统,诗人们就得向外学习,破除传统欧洲文化的束缚。其次,现代人的精神贫瘠也促使诗人们寻找良方,而“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神与物游’,自然引起了他们的特别兴趣。”[6]学习国外优秀文化,成为美国现代诗追求革新、突出现代性的重要趋势。
  结语:
  勃莱的诗歌成果颇丰,记录了自身的不断创新、美国本土面貌的变迁。他题材丰富的诗歌很好地反映了美国现代诗的特征,甚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变迁。
  参考文献:
  [1]张子清. 20世纪美国诗歌初探[J].外国文学评论,1990(02):42-51.
  [2]耿纪永,沈佳丽. 罗伯特·勃莱的深层意象与生态意识[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6):6-18.
  [3]Bly, R.The Urge to Travel Long Distances[M].Washington:Ea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4]Davis, William. Understanding of Robert Bly[M].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8.
  [5]姚文放. 文学传统与现代性[J].学术月刊,2001(12):59-66.
  [6]董洪川.文化语境与文学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10(4):23-29.
其他文献
摘 要:《孟子·离娄上》中谈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以此指出不能自以为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另外,孟子的“性善论”体现了感性欲望与善端的关系,并且说明了“善”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进行时,而非完成时。从性善论后天环境行为对“善”的影响可以分析出“好为人师”的是非,并且说明其当代意义,以此指导人们如何用“善”正确对待“为人师”。  关键词:好为人师;性善论;善端  作者简介:张彩虹(1994-),女,汉族,
摘 要:贾探春作为贾府的三小姐,是大观园中见识非凡、才智出众的女孩。她才干精明、志向远大,但是生不逢时、命运不佳。身负“庶出”的枷锁,在大观园里巧妙逢迎,深得贾府上下的喜爱,最后远嫁他乡。她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度对人心的伤害,是封建末世绝望的呐喊。  关键词:贾探春;封建制度;才智出众  作者简介:王赛(1992.5-),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
目的:研究马蹄金素衍生物苯丙氨酸二肽类化合物Y101对拉米夫定恩替卡韦耐药病毒基因、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以及鸭乙肝病毒的影响作用。  方法:1.表型耐药实验(1) Y101对Hep
摘 要:本文从成长小说视角解读马拉默德的小说《魔桶》,在引路人莉莉和萨尔兹曼的指引下,主人公利奥逐渐完成自我救赎,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后,明确了爱的真正意义,践行了犹太人负罪-赎罪-新生的这一生命历程。  关键词:成长小说;引路人;成长的仪式  作者简介:徐楠(199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牧师的黑面纱》是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小说家、象征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之一。在《牧师的黑面纱》的文中,主人公是一位令人们非常尊重的年轻牧师,他叫MR.Hooper,他总是戴着一头黑色的面纱,直到他去世时也不愿意在人们的面前揭下来。这面黑纱也许象征着黑暗与死亡,同时也许象征着为世人赎罪的标志,总的来说,牧师MR.Hooper所戴的黑纱是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的。本文以《牧师的黑面纱》为研究对象,站在
鬼箭羽(Euonymus alatus)(又称为卫矛)隶属于卫矛科卫矛属植物卫矛,作为传统中药在中国已应用了两千多年。根据现代药理的相关研究表明,鬼箭羽具有降血糖、降血压和抗肿瘤等活性。鬼箭羽中主要含有黄酮和酚酸等有效成分,对于此类活性成分以前多采用加热回流萃取、冷浸萃取等方法进行萃取,但这些传统的萃取分离方式需要使用较多的有机溶剂,而且萃取效率低。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
项目课题:本文为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A类)“塞林格中短篇小说中的东方元素研究”的结项成果。  摘 要:塞林格——一位文坛隐士,其一生与东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二战后,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东方文化,了解禅宗和印度的吠檀多,寻求拯救的方法。这也在他的小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主要通过塞林格的小说集《九故事》中的最后一篇《特迪》来分析塞林格当时对东方文化的态度和接受程度。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