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最受欢迎公开课: 完美主义不过是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a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卸下内心的防御,从容纳自己的一次错误开始,不断接受自己的平凡与伟大,用鼓励去摘掉“冒充者”的帽子。优秀这件事,除了自己外,没人能评价。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优秀的人。小时候有“别人家的孩子”,长大还有“同校的男神/女神”……脑子跟颜值一样好,学历和家境同样一流,工作后拥有传说中的“月薪五万”。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人生赢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人生赢家们往往对成功有着“变态一样的渴望”,凭着一股强烈的完美主义精神,才取得了常人达不到的成就。但同时,这也给了他们巨大的压 力。
  在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幸福课》里,Tal Ben-Shahar教授提到,完美主义不过是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就算路上充斥着掌声与祝福,还是担心自己被超越,担心做得不够好,担心这一切无非只是运气……更担心别人觉察到自己的担心。
  成功人士容易自我否定?
  心理学称之为“冒充者综合征”
  越是卓越,越容易掉入专为优秀者“制造的陷阱(High-performer Trap)中,那些从小就被夸奖的孩子,比人们想象的更加自卑。“都是运气罢了”,巴菲特说自己不过是一颗幸运的“精子”,赢得了“卵巢彩票”;27岁就赚来130亿的陈士骏认为成功需要90%的运气;美剧《绝命毒师》的导演被问到成功的秘诀,他笑道:“这片子能成,我已经偷着乐了。”
  也许有运气的成分在,但是排除客观情况,越成功的人往往越容易自我否定,他们真的认为带来这些赞美与成就的只不过是运气,而不是个人能力。在心理学上,这叫“冒充者综合征”(Imposter Phenomenon, IP),也意为自我否定倾 向。
  在1978年第一次提出“冒充者综合征”的Clance和Imes认为,对于这些“冒充者”来说,最大的困扰便是无法打破自我否定的死循环。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曾在书中说,自己深受“冒充者综合征”的困扰,早上醒来总感觉自己是个骗子,只好在不自信的时候假装自信。
  因为觉得运气大于能力,当掌声与赞扬如浪潮涌来时,这些优秀者便会认为自己“配不上”,感觉自己在欺骗他人,更害怕别人撕破他“虚假的面具”。一项新的挑战或是任务出现,从来都在被夸奖的人便会自我怀疑,担心失败,陷入焦虑。
  对此,他们会有两种反应:故意拖延或是过度准备。故意选择拖延行为是自我妨碍的表现,为了避免“能力不够而导致失败”后的负面评价,主动做出能让失败原因外化的行为。比如模考前故意不复习,体育测验假装生病,上司交来任务谎称无多余时间完成,这样一来,一旦失败了,也可以自我保护。
  严苛环境中的孩子
  有强烈的自我批评意识
  2017年一篇朋友圈热文《一个月就辞职:一个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讲述了作者从实习到找工作的全部心路历程。因为爱情羁绊、校招压力,北大女生在毕业投了60多份简历后,选择进入银行工作。然而工作没多久,便因为无法忘记最初的梦想毅然辞职,并通过努力最终进入到自己热爱的互联网行业。
  很多网友说,文中那种面对未来选择的迷茫和初入职场的焦虑显得那么真实,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而作者那种“当机立断”的决心,却更让人佩服。但更多的人没有作者的决断,一直犹豫不决,甚至故意拖延,只因害怕最后的失败结果。尽管完全有能力完成,可还是要为自己设限。
  另一种正相反的表现,是因为惧怕他人的失望,所以绷紧神经,对新任务过度准备。《在轮下》是一部充满悲观色彩的作品,赫尔曼·黑塞笔下的德国天才少年汉斯为求功名,终日埋在书本里拼了命地学习。
  在同学看来,汉斯的勤勉刻苦却“像是别人每天花钱雇你用功似的”,与他截然相反的自由少年赫尔曼曾对他说:“其实你是不喜欢用功的,只不过是害怕老师和你父亲罢了。”从小活在家庭和学校的严苛注视下,当汉斯终于开始意图取悦自己,却因爱情的小挫折投河自尽。
  因为习惯了优秀,习惯了碾压一切,开始为自己而活时却会因为一点打击而破碎不堪。“冒充者”时刻逼着自己戴上骗子的面具迎接欢呼,因此更加惧怕。一旦失败,这面具会摔得稀碎,也让自己走向毁灭。在对失败的极度恐惧下,优秀者的焦虑感越来越强烈,自信也不断被践踏。
  踏上人生巅峰却有着自我否定的倾向,“冒充者综合征”的提出者认为,这与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脱不了关系。Sannak和Towell研究发现,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的管束容易让孩子得上“冒充者综合征”。
  曾是香港《壹周刊》副主编的屈颖妍生了孩子之后便辞掉了工作,一开始她奉行放养政策,大女儿过得非常开心。直到上了小学,她发现大女儿比起其他孩子落后了一大截,于是开始拼命地催着大女儿学习,两人的关系越变越差。有一次大女儿问:“妈妈,为什么你不笑的?”屈颖妍这才意识到,自己变成了“怪兽家长”。
  有这么一种说法:“香港家长最害怕的不是孩子去援交,去吸毒,而是孩子有空闲。”三岁开始上补习班,一年级直接布置乘法作业,从小证书奖状拿到手软,却没有一个在教他们怎么做人。
  中国父母习慣于替孩子做决定,一边保护孩子一边逼迫孩子,孩子一旦不听话就呵斥、责怪,然而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感。大量的研究表明,被严苛保护“绑架”出来的,是低自尊的优秀小孩,他们往往感觉自己力不从心,也总会有强烈的自我批评意识。
  夸奖不如走心交流
  交流是解决一切的根本
  “一切向分数看”的教育观期望孩子们能成龙成凤。但King和Cooley的研究显示,家庭成就意向与自我否定倾向正相关,孩子被寄予的期望越高,越容易成为“冒充者”。
  2015年,合肥市一对望子成龙的父母因呵斥制止写完作业的儿子玩游戏,少年连夜离家出走;2016年,湖南一位16岁的男孩因为“所有人都看好他”却成绩下滑而买醉,欲卧轨自杀;2017年3月20日,沈阳一名高三女生跳楼自杀,原因是最近一次考试不理想,心理受挫……
  一直在“好孩子”的期待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往往缺少独立人格,心理也更加脆弱。他们依赖于父母从小为自己所做的安排和选择,缺少自我开发的能力;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到了个人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害怕尝试,更无法承受世俗意义上“失败”的后果。
  他人过高的期待和力不从心的矛盾,足够毁掉一个本来优秀的人。比起“无微不至”的保护,和听腻了的夸奖,成长中的人更需要情感交流。因为严苛的东方教育模式红遍全球的“虎妈”蔡美儿没有“失去”她的孩子,从哈佛毕业的大女儿直言,“我的童年是快乐的”,父母给予的是自信而非自卑。她说平日里一家人有乐趣,并不是像外界想象中痛苦。
  小女儿说,妈妈并不是“直升机家长”,因为妈妈一直尊重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努力帮助她实现。和睦交流的环境下,严苛的教育也不妨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都可以理解,但是用“这样做妈妈才会爱你”来交换孩子的“懂事”,那颗隐忍之心下,是孩子日复一日的失望。
  成为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之后,更不可能有喘息的空间,从父母的期望,变为老师的期待,再后来的“监督者”有伴侣、孩子、同事。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以前觉得身上扎着的是父母的目光,后来脱离了父母才发现,一直“监视”着你的,早就变成了内心的自己。
  不如从此卸下内心的防御,从容纳自己的一次错误开始,不断接受自己的平凡与伟大,用鼓励去摘掉“冒充者”的帽子。优秀这件事,除了自己,没人能评价。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本刊联系)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排名是留学党选校最重要的依据,U.S.News美国大学排名榜单是目前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美国大学排名榜,早就成了出国党的选校参考。然而,英國人却对U.S.News排名很有意见。  近日,英国知名教育网站泰晤士高等教育(THE)联合《华尔街日报》发布了一项最新美国大学排名!  THE和《华尔街日报》表示,本次排名跟U.S.News不一样,我们只看真正实力不看钱。不信看评分标准:  华尔街日报
在培养孩子应对未来这件事情上,智慧的父母善于用言传身教影响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榜样和陪伴者。  面向未来做培养,  提升孩子们的“全球胜任力”  全球化3.0时代,优秀的学校在全球招生,优秀的企业在全球揽聘人才;孩子的学习跨越了国界,国际化人才的成长之路向更多人开放,更多个体拥有机会进行全球化学习、工作,与遥远空间的人交往、合作;竞争也变得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这样的时
在很多国人眼中,去迪拜留学是件超乎想象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玄乎,迪拜已经在向中国学生张开怀抱。  上榜理由一:  读英美澳加大学迪拜分校 拿本校文凭  和大多数国家一样,阿联酋的高等教育也有公立私立之分。公立学校极少,主要招收当地学生,而私立学校则面向所有申请者。在迪拜,除公立学校外,一般私立学校当地学生的比例都不超过60%。迪拜的国际学生中,以中东地区、印度学生为主,中国学生并不多,一般在3%以
U.S.News官网近期发布了2017年美国最佳高中排名。这份排名数据建立在美国50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21000多所公立高中。并根据这些学校在评估、毕业率以及升学率等方面的表现评出了金牌、银牌、铜牌的资质,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为了制作这份年度最佳高中排名,U.S.News与北卡罗来纳州的国际非营利性社会科学研究公司RTI International合作,以升学率、学术成果、学校硬件设施、学生身
近年来,两岸各高校间派遣交换学生到对方学校交流学习已屡见不鲜,作为第一次去台湾的大陆生,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台湾的热情、开放和安乐。  台湾高校自2011年首次开放面向大陆招生,2014年开放国立大学学士班。目前到台湾就读的大陆学生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位生”,在台湾的私立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或是在公立、私立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第二种是“研修生”,通常是以半年为期的交换学习生。如今越来越多的大陆高
我国高校纷纷走出国门,但相比其他国家,步子仍落后许多。国内高校在海外开办分校,中国在国际上只能算是后来者。  2017年4月6日,英国《卫报》刊登一篇文章,报道称,2017年2月20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与英国开放大学正式签约,购买其位于牛津市的校舍,着手创办北大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汇丰商学院开办牛津校区的消息备受瞩目,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卫报》《泰晤士报》等英国主流媒体均予以报道。新闻一出
全球三大上市教育集团之一的纳维教育,发端于澳洲,凭借其特色项目—桥梁课程在中国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在全球诸多教育集团之中,纳维教育集团(Navitas)的实力不凡,它是已经上市的三大国际教育集团之一,在业内被誉为“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和培训提供者”。其业务覆盖面较广,从语言学习、大学预科、桥梁课程,到企业培训、职业发展、影视制作教育等,不一而足。谈及纳维的理念,纳维教育集团CEO兼联合创始人Rod
从“城”切入,以点带面,世界主要留学城市映入眼帘。院校信息、衣食住行,留学目的地的各种知识囊括心间。欧洲、亚洲、美洲、澳洲—《留学》杂志的镜头周游全球,“世界真奇妙”,寻觅和探索,与你共同领略留学的一片天。  世界真奇妙栏目,每期一个城市,本期将带领大家走进瑞典工业创新之城—哥德堡。  哥德堡初印象  哥德堡,瑞典第二大城市,作为瑞典西海岸上的一颗明珠,小而美的哥德堡也是瑞典的工业科技城市,处处闪
“同学,你啥专业?”“飞行技术。”“修飞机的?”“不是。”“啊,空少是吧?”  “不是。”“那你是?”“开飞机的。”“哟······”  多数人对“民航”二字并不陌生,但对民航专业却多少会有些好奇。到底这些每次只往驾驶舱里走,偶尔在机场才能瞥到一眼的制服少年或大叔,是经过怎样的层层选拔、魔鬼训练后才得以将几千吨重的铁家伙开上天的?  我叫李潇远,四年前有幸成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飞行学员,目前就读于
要问“怎样才能获得最理想的申请结果?”答案一定是:找到最好的留学顾问。那么,在留学行业里,那些处于金字塔顶部的金牌留学顾问,都具备哪些素质,又经过怎样的修炼?我们不妨听听业内人士的独家解读。  留学申请服务中,同一个case不同的留学顾问,很可能做出不一样的结果。不说复杂的美国名校申请,就连英国预科双录取都是这样。可见,选择什么样的留学顾问很可能决定了学生最终能否申请到学校,以及能申请到什么样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