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90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需要依托学科竞赛来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学科竞赛只有融入高校德育才能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新思路、发挥学科竞赛和高校德育的协同作用能够促进高等教育成效的提高。本文针对建立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出学科竞赛与高校德育具有正向作用关系,并提出了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和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的激励保障机制来实现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的构建。
  【关键词】学科竞赛 高校德育 协同创新机制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省级学校德育创新项目,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编号:2015DYYB05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7-02
  一、导论
  高校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却面临着诸如高校德育与社会大环境不相适应;德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党务政工干部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不强,部分专业教师育人意识淡薄,重教书轻育人,出现“两张皮”等严峻问题和挑战。其直接阻碍了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实现,迫切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基于此,本文以学科竞赛为切入视角,谋求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来探索学科竞赛育人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二、建立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德育强调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内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不仅是完整的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和方法。高校德育主要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科竞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探索的动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学科竞赛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水平,既能考查学生某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能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可见,高校德育与学科竞赛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路径各有侧重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材,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两个重要措施。因此有效汇聚和优化创新资源和要素,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建立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团结协作,构建学生、专业老师和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互动和协同创新机制就是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它不仅充分发挥竞赛项目的载体作用,还可以突显参赛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专业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工队伍的主力作用,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的作用分析
  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应当具有完备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等特点,才能发挥机制中各类要求和各个模块的功能。而完备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则要求高校学科竞赛与德育效果应具备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能形成明确的传导路径。在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中,高校学科竞赛与德育工作的相关性存在着正相关的联系,同时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传导功能,从而确保协同创新机制完备、系统和有效。
  (一)高校学科竞赛与德育工作相关性分析
  高校学科竞赛与高校德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加强高校学科竞赛平台建设、完善学科竞赛模式、创新学科竞赛载体、优化学科竞赛奖惩机制可以广泛激发大学生的荣誉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效度、深度和广度。首先,高校学科竞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外考试,学科竞赛能检验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帮助全面提升参赛学生的素质,包括智商和情商。其次,高校学科竞赛是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载体。再次,高校学科竞赛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学科竞赛融合了学科专业和竞技比拼的特点,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增强大学生创新争优、积极进取等优良品格,从而涵盖了较强的德育功能。
  (二)高校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学科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首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校学科竞赛往往出现“重竞赛、轻育人”的现象,使学科竞赛与德育工作无法发挥优势互补,协同促进的作用。实际上,高校德育工作应贯穿于学科竞赛的育人各种方法方式中,对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融入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信念教育等。再次,高校学科竞赛可以进一步发挥德育工作的主体功能。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以及学科竞赛中对知识的掌握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都在参与学科竞赛等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即大学生通过了基于学科竞赛的德育教育,能自觉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发挥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主体功能。
  四、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的举措
  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构建需要多面兼顾、点面结合。从机制的驱动力量、运行效果和激励保障都要相应的完善和优化,才能确保建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的协同功能。因此,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分别需要先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和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的激励保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整个协同创新机制的良性发展。   (一)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驱动机制
  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驱动机制是实现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的先决条件,关系到整个协同创新机制的启动,需要多部门多层级的分工合作和协同进行。校党委有关部门需要对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驱动机制进行行政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激发创新思维的制度政策,营造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的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则需要打造思想引领高地,结合新媒体技术,促进创新争先的示范作用。教务部门负责专业知识和学科竞赛的指导,依托竞赛的设立和举行、竞赛教练或指导老师的配备,激发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其他诸如后勤等部门确保竞赛活动和教育工作的安全等。多部门多层级的分工与协同,促使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驱动机制的构建。
  (二)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实现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整个协同创新机制的成败,需要各模块各项目的协调运行和优势互补。首先,学科竞赛的组织领导必须有所侧重,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高校德育的阶段性目标。其次,在多重目标下的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离不开学生、老师以及高校其他有关部门的有效沟通。再次,各类学科竞赛应主次分明和有序进行,防止过多过滥的赛事,提升育人的合力效果。另外,确保师生反馈通畅,应急处理及时,形成学校师生各方的迅速联动作用。
  (三)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的激励保障机制
  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的激励保障机制是实现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协同创新机制的必要补充,关系到整个协同创新机制的质量,应从组织方式、考核平台和奖励形式等方面进行着手。在组织方式上,可以结合经费支持下的项目申请等方式,鼓励学科竞赛举办单位和竞赛策划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考核平台上,优先采取阶段考核和动态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对学生进行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奖励形式上,通过设立竞赛的智育德育学分互转方式,提升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德育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经曼,李爱彬.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述评[J].煤炭高等教育.2015(07)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
  [3]林健,倪渊.协同创新中心卓越绩效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08)
  作者简介:
  郭灼(1980-),女,湖南湘潭人,硕士,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鲤幼鱼(体长3~5cm)为研究对象,以鲤鱼全价配合饲料为基础饲料,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mg/kg、0.6mg/kg、1.2mg/kg、2.4mg/kg、4.8mg/kg浓度的亚硒酸钠,研究了饲料中硒对鲤
【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思想、情感、品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教育阶段,合理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摘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本篇文章主要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以人为本”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以人为本 小学语文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5-02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
【摘要】通过对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选文篇目的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变动,分析变动的原因。在把握国家总体教育战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的前提下,结合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科书选文的总体趋向,并提出课文选文修改和语文教育教学的具体建议。通过研究,我们将有可能了解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现状,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效果的现状,为改善高中语文教育和教学作为贡献。  【关键词】人教版 语文 选文变动 教学效果  【中
【摘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承载着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堪称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常规的德育工作方法在解决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问题时,可能效果不显著。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会使得的德育工作事半功倍,对德育工作起到一定补充作用。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9-02  在高
【摘要】语文是初中生的基础必修课之一,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大量向学生灌输语文概念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下降,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烦感。为了解决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保证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本文对如何促进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体系架构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教育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也给高校的党建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基层党组织作为高校党建队伍的重要一员,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在学生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文章就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生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的几点建议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以供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 “思想引领作用”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是专业课的教师,在对大学生的专业教学中,将德育教育加以渗透,让学生在专业教学课程中能潜移默化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专业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