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可传达性的辩证思考

来源 :企业文化·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kyo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其职能之一就是具有可传达性,用于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思想和情感,但语言生活中也存在着难以言传的苦恼——“言不尽意”。本文将揭示语言可传达性的本质,分析“言不尽意”的成因,进而认识语言的潜能,实现对语言的超越——“言内意外”。
  【关键词】语言 传达性 言不尽意 言内意外
  一、语言可传达性的职能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和达意的工具,具有可传达性的职能。语言的这种传达信息的功能体现在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语言再现了人类生活所有物质和精神的方方面面。首先,关于语言的产生,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语言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观点。他认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当人们在劳动中“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的时候,语言就产生了。由此,我们认为,语言是顺应人类社会交际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可传达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其次,语言记录了人类自身的成长历程,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文明的进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并没有因为前人的离世而消亡,都通过语言得以系统地传授和保存下来,传播开去,这就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语言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成员之间凭着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共同约定着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和现象,他们在一定的地域内生存、延续下来,形成统一的国家和民族,在这里,语言便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的标志。
  以上种种都证明了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人类正是靠了具有可传达性的语言才创造和保留了辉煌的历史,拥有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语言“言不尽意”的困惑
  语言是人类的传情达意的工具,但是从语言运用的范围来看,语言又是有局限的。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有相同的感受,面对大自然创造的的鬼斧神工的壮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强烈的震撼;欣赏一幅名画,那流畅的线条会使我们流连忘返;聆听一段旋律,伴随曲调的悠扬婉转,内心郁积的情感会随着旋律而跌宕起伏,而当我们用语言来描述自然如何壮美,名画如何动人,音乐如何美妙时,我们却难说一二。为什么人们使用语言会有这种难以言说的困惑?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言不尽意。
  “言不尽意”一词出自《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里已经意识到了“言”在达“意”上的某些局限。魏晋时期,“言不尽意”的问题被玄学家们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谈论。其中探讨得最为深刻、最有名的是王弼。他集前人的观点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哲学思想:在言与意的关系上,他承认语言的表意作用,承认语言、概念是表达思想的媒介,但他不执着于名言,他看到了语言符号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注意到了语言与其所表达的思想之间的矛盾,把语言和思想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矛盾的活动过程,并且认为最高深的“道”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言”指言词,指表达形式,是用以表达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的材料和工具,包括说出来的话和用文字写出来的言辞;“意”指“意思、思想或认识”,指所要表达的内容,“意”在没有获得语言表达之前,是潜存在人们的头脑之中,是混沌的、无序的。“言不尽意”是说,人类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我们面对丰富、微妙、朦胧多义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感受时,常常选择不出恰当、贴切的词语和句子来予以表现。那么,产生“言不尽意”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尝试性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感性世界的色彩斑斓,人类情感的微妙复杂与语言符号有限性的矛盾导致“言不尽意”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无限广阔的多维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有辽阔的空间,有遥远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而且在这多维的时空里有万千的事物和现象,这些都是人类思考和研究的对象。同时人类在感受外在世界的时候,会产生细致微妙、复杂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这些都成为语言要表达的内容,即“意”。而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体验和感受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如孔颖达的“意有深邃委曲,非言可写”,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中也有言:“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以意,不可得而言也。……”①
  从语言符号的角度来看,语言是经过了人类的概括、抽象和演绎之后形成的,与复杂万千的客观世界和细致微妙的情感世界相比较,语言符号的数目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语言符号去反映无限的广阔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必然会出现“言不尽意”的语言事实。尤其在文学的范畴内,要想以陈述性的语言把人类纤细的心理变化、微妙的情感体验、对美的具象的感受和对于生命意义的领悟等精神现象完全表达出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才有了前人的一些发人深省的精妙的警句。如:“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卢梭在《忏悔录》里,阐述语言在表达内心丰富感情的“笨拙”时,以“幸福”为例,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只能体会,体会得越深,越难以加以描述,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聚,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②
  (二)运用语言表达的具体性,唯一性和语言符号的概括性的矛盾导致“言不尽意”
  语言具有概括性,语言在反映客观现象和事物的时候,往往舍去了这些事物和现象内部的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部分,概括出他们共同的、本质的特点,给与一个名称,以便使他们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这样一个名称往往代表了一类事物或现象,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是存在于人们对语言的不间断的使用之中的,每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感情体悟使得言说者所要表达出来的往往是特殊的、具体的、个别的,这样就出现了语言中言词的宽泛、概括、模糊与所要表达的意义的具体、单一之间的矛盾,于是很多时候会找不到贴切准确的字眼,出现“言不尽意”的困惑。正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的:“语言实质上只表示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语言的概括性和人们所要表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语言本身的多义性导致“言不尽意”
  语言本身是多义的,语言意义的丰富性来源于社会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最初语言中词语的意义多是单一的,没有更多的义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语言要表达的意义不断增多,于是词语通过派生、繁衍获得了越来越丰富的意义,以满足人类复杂思想和情感意识表达的需要。
  语言的多义性的存在,使人们在解读语句,尤其是诗歌中的语句时,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来理解,每一个角度似乎都有道理,但读者又感觉所有的解释都不尽如人意。例如:杜甫的《登高》 以“秋”作为全诗的意象,通过叙写自然之“秋”、人生之|秋|来感叹国运衰败之“秋”,字里行间渗透着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的脉搏和时代的强音,这里一个“秋”被厘分为三: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和家国之秋。表面叙写的是自然之秋,而人生之秋,尤其是家国之秋是暗含其中,处于深层的位置,对于自身疾苦潦倒的慨叹,对于国运衰败的担忧都是以“季节之秋”为触发点和依托的。可见诗歌语言的的这种超越普通意义的多义性导致了“言不尽意”。
  (四)“言不尽意”现象也是语言和思维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最有效的依托,但不是唯一的依托,因为除了语言之外,思维还可以借助于非语言手段来表达,从这个角度来看,“言不尽意”可以理解为:“意”寄于“言”,而在“言”的基础上又可以离开“言”,使不尽之意含于“言外”。因此用概括性、一般性的语言表达特殊性的事物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言不尽意”,在意思上便留下了空白,需要听话人去补充。
  三.实现语言的超越,达到“言内意外”
  从语言的多义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看,“言不尽意”也意味着语言的涵义不再局限于文本表层所传达的信息,而往往是在文字之外可以延伸出无限的生动的深刻意蕴,“言不尽意”留下的空白,需要理解者充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知识体系和人生感悟来理解和补充,透过语言的表面去发现和找寻作者真正的意图,实现对语言的超越,达到“言内意外”。
  “言内意外”,寄意于言外,这种超越性语言运用的手法,成就了文人创作中“含蓄”“隽永”的艺术风格,他们重视锤炼词语,追求微言大义,深入挖掘语言的潜力,将自己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情感体验熔铸于一定的意象之中,或者使一些平常的词语在特定的结构组合中放出异彩。在有限的言辞中寄寓无尽的丰厚的意蕴,为读者理解、咀嚼作品内涵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所言:“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殆难指陈以言也。”
  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从表面看,诗句很简单,写傍晚时分,宫院里燃起了银烛,秋光中画屏冷冰冰的,一个宫女摇着轻盈的罗扇在扑打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其实在这个“言内”,作者寄寓了多层“意外”,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第一,萤火虫一般是出没在荒凉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如今竟在这宫院中飞来飞去,可见宫中女子生活的凄凉。
  第二,从扑打萤火虫的动作可以想见女子的孤独与无绪,借扑打流萤来消遣度日。
  第三,轻罗小扇则象征着女子被遗弃的命运:扇子本是夏日用来扇风取凉的,到了秋天就搁置不用了,因此古诗中常以此比喻弃妇。
  以上种种都不是言辞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潜存在诗句的字里行间里的,是“言内”的“意外”。文学语言,尤其是诗的语言,都十分重视这种暗示性和启发性,引导读者的联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表达思想的最重要的工具,具有传达性的职能。但语言同时又是一种难以尽意的工具,“言不尽意”的局限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不少时候会留下意义上的空白,需要读者去体会或补充,这反倒成就了语言运用的超越。我们要能够透过语言的表面找寻语言内在的丰厚的意蕴,真正达到与作者情感意趣的相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沟通交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蜚声 徐通锵著 语言学纲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149页。
  [2]崔华云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言不尽意”的原因[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2 1. 52-53页。
  [3]朱华丽 论“言不尽意”及其语言困境[J] 语文学刊 2008 2.156-157页。
  [4]黄海英 论语言局限性的成因与超越[J] 理论界 2011 2 165-167页。
  作者简介:许艳丽(1964—),女,河北沧州人,沧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言学。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经动脉插管注入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化疗栓塞联合应用对大鼠移植型肝癌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大鼠乳腺癌细胞株(Walker 256)转染至肝脏的荷瘤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成4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专業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会计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高职会计教学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探索建立符合高职会计专业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制高点。  【关键词】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改
在进行膨胀土路基施工前,首先必须进行室内相关试验,确定施工控制指标,并进行铺筑试验路,研究施工工艺,提出指导意见,以确保高速公路施工质量.
本研究以四川省明月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传播分析为个案,重点研究文化创意类田园综合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策略,为文创类田园综合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传播提供了相应的
初中生学鲁迅的文章,没有哪一个人不说费事的,其语言的时代间隔、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关注角度的迥异给现在的学生正确理解他的思想意图带来了不少难度,散落在课本各册中的鲁迅选
作为小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无疑对其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之语文具有内容丰富性、语言优美性,会增强课堂效果,使学生的学习轻松愉悦,最终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笔者在长期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60例我院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之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
经过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文章首先阐述了排水不畅问题给沥青路面带来的水破坏的严重问题,并分析了水破坏的原因,基于此,提出了路面结构内部排
悲剧和崇高是绘画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耶稣基督也是作为一种鲜明的个体形象被大众所认知,但很多艺术接受者很难明白《耶稣基督上十字架》作品的真正意蕴,只知道其是宗教题材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知识经济时代逐渐到来,企业管理在企业发展进程中体现更加重要。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各项管问题,促进企业更好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单单只体现在企业获取更好经济效益方面,还体现在通科学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而企业的会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没有会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难以开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