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晓邑,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表演专业,当代青年艺术家,新生代戏剧导演,编舞,演员。曾为音乐剧《电影之歌》《杜拉拉升职记》编舞,出演音乐剧《电影之歌》、舞台剧《夜店之天生绝配》,独立制作、导演舞台剧《怪物》并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导演英国木偶剧《战马》中文版,编剧、导演形体剧《小星球》并为该剧创作绘本。喜欢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元素进行试验,探索剧场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去年即听说《小兵张嘎·幻想曲》在第二届河北省会大学生戏剧节上荣获一等奖,但因为打听到大学生是学演而非原创,所以没兴起采访的念头。直到今年五月在廊坊书博会河北展区看到现场演出,深感震撼,才知道原来它如此精彩!联系上此剧最重要的创意者、导演刘晓邑,听他回顾创作历程,也是再次分享喜悦的过程。愿这部“河北原创”的舞台剧能把笑与泪带给更多的人,也愿更多的“河北故事”能以这样直击人心的方式被讲述、被传播。
木偶 肢体,这是第一次
安春华:说说您与《小兵张嘎》的渊源吧——看过小说、电影还是电视剧?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刘晓邑:我最早看的是电影,从小看到大,百看不厌。后来接触了小说,在我们剧中很多桥段来自于小说,因为小说的内容还原了嘎子童年的生活情景,比如在湖边玩、蜻蜓在天上飞,这些都是从小说中寻找的灵感。电影因为时间有限,压缩了很多内容,而小说里面就更加丰富,尤其我很喜欢那些环境的描写,特别细致,特别美。
安春华:那么您与肢体剧的渊源呢?您学过、演过哪些?有什么感受?
刘晓邑:肢体剧也称形体剧,是一种戏剧表演的流派,它以大量的肢体语言代替声音语言来进行表达,在服装、布景、灯光等方面追求整体简约的风格。近年来,肢体剧在国内逐渐有了比较大的推广。其实我是学中国民族民间舞出身,基础训练是芭蕾、戏曲身段、武功课(毯子功)。后来到了大学又接触了八卦掌、武术,并和国外的大师学小丑戏,学法国勒考克的形体戏剧等。这些综合的知识让我有了很多身体的感悟,可以说我们是用东方骨子里的灵魂,结合了西方的表现手法。
中国人不太善于用身体来表达,东方舞蹈是圆的、内敛的感觉,不像西方的芭蕾舞,穿的是紧身衣、动作是外开的。整个东亚的舞蹈文化都是如此,学朝鲜舞时,教我们的专家说,内心即使澎湃如火山,外表也要冷若冰霜,所有的力量要收到里面。
安春华:那你是怎么想到将这二者——中国红色经典故事与国外肢体剧——结合起来的?
刘晓邑:说实话没有专门去考虑什么,就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学过的东西已经让我们成为一个综合体。戏曲、民间舞、街舞、现代舞、肢体表演、哑剧、法国勒考克体系、小丑戏……经过了这些学习,身上就具备了很多东西,我们已经成为一个跨界融合的产物。
安春华:是不是现在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了跨界融合阶段?
刘晓邑:是的,融合才更有趣,审美的发展不会停留在一个阶段,只有融合在一起才会有新的东西产生。
安春华:那你又是如何想到将肢体剧与木偶剧结合起来的?木偶肢体剧有无先例?
刘晓邑:没有,《小兵张嘎·幻想曲》是首创。这跟我学演过《战马》有关。《战马》是控偶的舞台剧类型里最厉害的剧目,是英国的国寶级舞台剧。2013年我接触了《战马》,和南非的两位大师学习木偶,表演战马,我受到他们很大的启发,没有《战马》我们也不会有这样的构思。而且我们一开始接触的就是世界最好的木偶大师,他们在理念上给了我很多渗透。
安春华:他们对木偶戏的理念是什么呢?
刘晓邑:他们强调要给偶注入灵魂,教你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变成有生命的东西。其实所有东西都有生命和灵性,就看你能不能看到它的灵性。经过了这个阶段,之后我就想能不能把木偶和肢体结合在一起试一试。
嘎子终将死去
安春华:从有了创意到实现创意,中间过程顺利吗?
刘晓邑:困难太多了。一开始制作方找到我们,我们还拒绝了两次,等到第三次找到广州,我说这么有诚意,就接了吧,我就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要按照我们的想法来。他们也答应了,后来告诉我预算只有30万元。这预算太紧张了,不过我们既然答应了,就做了。那时候每天排练俩小时,连续排了三个月。后来我们到天津演出,又把道具运到天津去继续排练。
排戏时有很多迷茫,我们想跳出小说文本和电影,所以一直都觉得不对,就不停地推翻,我觉得必须得排到连我们自己都没见过,让我们自己都觉得:“哦!小兵张嘎原来是这样!”——仅仅把电影的内容拿来说一遍,这不是我的风格。在镜头和语言无法触及的地方,我们需要用肢体来表达。我们一直在挖掘,每一个场景都绞尽脑汁。几个创作者——小熊,金曾,大家都认识十几年了,都很默契。如果有新人一起排练,那估计排到一半就夭折了。我们经常推翻,习惯性地推翻。能推翻就证明还有更好的,值得再往前走。排练舞台剧是一个手工活儿,需要时间空间一点点打磨,不是快餐。
安春华:与原著或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嘎子被你们给“演死”了。这是许多观众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戏的结尾令人含泪的原因。为什么想到这样安排呢?想表达什么或给观众以什么启迪?
刘晓邑:这个和我个人有关,可以说我就是个悲观的人,我觉得他应该牺牲。我小时候希望有个木头手枪,想象着自己“呼”的一声中弹,倒地。这可能还原了男孩子小时候的愿望,我们玩游戏的时候都最喜欢冲上去牺牲掉。
其实在这个戏中,嘎子中了一枪,但是并没死,他又站起来,最后是慢慢的在医院里老去死掉了。有一句话,后来被我们删掉了,那场景是在医院里,他躺在病床上,扶着儿女说:“难道我就这样带着仇恨过完这一生吗?”那些从战争中过来的人,他们杀过人,心里有恨,这其实是很痛苦很悲哀的事情。我们最后想讲的是老兵,嘎子就是一个老兵,老兵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抚恤,而是心灵上的慰藉。记得有一些美国士兵在战后因为心灵创伤而自杀,我就是从他们那里得到的灵感。其实嘎子是死是活并不重要,他留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要走向死亡,嘎子也不例外。他不是一个无敌的英雄,他是一个普通人。
去年即听说《小兵张嘎·幻想曲》在第二届河北省会大学生戏剧节上荣获一等奖,但因为打听到大学生是学演而非原创,所以没兴起采访的念头。直到今年五月在廊坊书博会河北展区看到现场演出,深感震撼,才知道原来它如此精彩!联系上此剧最重要的创意者、导演刘晓邑,听他回顾创作历程,也是再次分享喜悦的过程。愿这部“河北原创”的舞台剧能把笑与泪带给更多的人,也愿更多的“河北故事”能以这样直击人心的方式被讲述、被传播。
木偶 肢体,这是第一次
安春华:说说您与《小兵张嘎》的渊源吧——看过小说、电影还是电视剧?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刘晓邑:我最早看的是电影,从小看到大,百看不厌。后来接触了小说,在我们剧中很多桥段来自于小说,因为小说的内容还原了嘎子童年的生活情景,比如在湖边玩、蜻蜓在天上飞,这些都是从小说中寻找的灵感。电影因为时间有限,压缩了很多内容,而小说里面就更加丰富,尤其我很喜欢那些环境的描写,特别细致,特别美。
安春华:那么您与肢体剧的渊源呢?您学过、演过哪些?有什么感受?
刘晓邑:肢体剧也称形体剧,是一种戏剧表演的流派,它以大量的肢体语言代替声音语言来进行表达,在服装、布景、灯光等方面追求整体简约的风格。近年来,肢体剧在国内逐渐有了比较大的推广。其实我是学中国民族民间舞出身,基础训练是芭蕾、戏曲身段、武功课(毯子功)。后来到了大学又接触了八卦掌、武术,并和国外的大师学小丑戏,学法国勒考克的形体戏剧等。这些综合的知识让我有了很多身体的感悟,可以说我们是用东方骨子里的灵魂,结合了西方的表现手法。
中国人不太善于用身体来表达,东方舞蹈是圆的、内敛的感觉,不像西方的芭蕾舞,穿的是紧身衣、动作是外开的。整个东亚的舞蹈文化都是如此,学朝鲜舞时,教我们的专家说,内心即使澎湃如火山,外表也要冷若冰霜,所有的力量要收到里面。
安春华:那你是怎么想到将这二者——中国红色经典故事与国外肢体剧——结合起来的?
刘晓邑:说实话没有专门去考虑什么,就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学过的东西已经让我们成为一个综合体。戏曲、民间舞、街舞、现代舞、肢体表演、哑剧、法国勒考克体系、小丑戏……经过了这些学习,身上就具备了很多东西,我们已经成为一个跨界融合的产物。
安春华:是不是现在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了跨界融合阶段?
刘晓邑:是的,融合才更有趣,审美的发展不会停留在一个阶段,只有融合在一起才会有新的东西产生。
安春华:那你又是如何想到将肢体剧与木偶剧结合起来的?木偶肢体剧有无先例?
刘晓邑:没有,《小兵张嘎·幻想曲》是首创。这跟我学演过《战马》有关。《战马》是控偶的舞台剧类型里最厉害的剧目,是英国的国寶级舞台剧。2013年我接触了《战马》,和南非的两位大师学习木偶,表演战马,我受到他们很大的启发,没有《战马》我们也不会有这样的构思。而且我们一开始接触的就是世界最好的木偶大师,他们在理念上给了我很多渗透。
安春华:他们对木偶戏的理念是什么呢?
刘晓邑:他们强调要给偶注入灵魂,教你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变成有生命的东西。其实所有东西都有生命和灵性,就看你能不能看到它的灵性。经过了这个阶段,之后我就想能不能把木偶和肢体结合在一起试一试。
嘎子终将死去
安春华:从有了创意到实现创意,中间过程顺利吗?
刘晓邑:困难太多了。一开始制作方找到我们,我们还拒绝了两次,等到第三次找到广州,我说这么有诚意,就接了吧,我就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要按照我们的想法来。他们也答应了,后来告诉我预算只有30万元。这预算太紧张了,不过我们既然答应了,就做了。那时候每天排练俩小时,连续排了三个月。后来我们到天津演出,又把道具运到天津去继续排练。
排戏时有很多迷茫,我们想跳出小说文本和电影,所以一直都觉得不对,就不停地推翻,我觉得必须得排到连我们自己都没见过,让我们自己都觉得:“哦!小兵张嘎原来是这样!”——仅仅把电影的内容拿来说一遍,这不是我的风格。在镜头和语言无法触及的地方,我们需要用肢体来表达。我们一直在挖掘,每一个场景都绞尽脑汁。几个创作者——小熊,金曾,大家都认识十几年了,都很默契。如果有新人一起排练,那估计排到一半就夭折了。我们经常推翻,习惯性地推翻。能推翻就证明还有更好的,值得再往前走。排练舞台剧是一个手工活儿,需要时间空间一点点打磨,不是快餐。
安春华:与原著或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嘎子被你们给“演死”了。这是许多观众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戏的结尾令人含泪的原因。为什么想到这样安排呢?想表达什么或给观众以什么启迪?
刘晓邑:这个和我个人有关,可以说我就是个悲观的人,我觉得他应该牺牲。我小时候希望有个木头手枪,想象着自己“呼”的一声中弹,倒地。这可能还原了男孩子小时候的愿望,我们玩游戏的时候都最喜欢冲上去牺牲掉。
其实在这个戏中,嘎子中了一枪,但是并没死,他又站起来,最后是慢慢的在医院里老去死掉了。有一句话,后来被我们删掉了,那场景是在医院里,他躺在病床上,扶着儿女说:“难道我就这样带着仇恨过完这一生吗?”那些从战争中过来的人,他们杀过人,心里有恨,这其实是很痛苦很悲哀的事情。我们最后想讲的是老兵,嘎子就是一个老兵,老兵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抚恤,而是心灵上的慰藉。记得有一些美国士兵在战后因为心灵创伤而自杀,我就是从他们那里得到的灵感。其实嘎子是死是活并不重要,他留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要走向死亡,嘎子也不例外。他不是一个无敌的英雄,他是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