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男孩的生日风波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_landico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下半年,瑞典整个社会都在进行一次社会问题的大讨论,而讨论的起因只是一个男孩的八岁生日。
  莫尔就读于瑞典南部一个小镇上的慕斯皮丽兹小学。去年6月的一天,是莫尔的八岁生日。这天,按照传统,莫尔可以在上课时分发他的生日邀请函,邀请同学去他家参加生日派对。这天在课堂上,莫尔捧着一堆请帖逐个发放。细心的老师发现,有两个男孩没接到请帖。老师马上报告了校方管理层。
  没多久,校方就没收了莫尔发出的全部邀请函,理由是,莫尔有歧视同学之嫌,防止歧视是学校的职责,校方要维护那两个遭“歧视”孩子的权益。
  莫尔的父亲表示,那两个没有收到请帖的孩子不应感到惊讶,因为其中一个过去没有邀请莫尔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另一个则欺负了莫尔六个多月,现在他们已经绝交了。他认为,孩子有权利选择向谁发出邀请,学校无权干涉。随即,他向瑞典国会监察使提请申诉,认为学校侵犯了莫尔的公民自由权,希望讨回一个公道。
  慕斯皮丽兹小学于是也向国会通报此事,强调:“如果请帖要在学校里发放,那么就必须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歧视发生。”瑞典国会和国会监察使是两个不同的机构,前者主要司职立法,后者专门对公共权力机关行使监督。
  在等待仲裁的过程中,瑞典社会对此事进行了一场大讨论。一方认为,学校没错,在大庭广众下遭到同学的“歧视”,会使这两个孩子心理受挫。另一方则支持莫尔的父亲,因为公民自由权不可侵犯。不过,似乎学校的所作所为也情有可原。
  11月13日,经过对国会监察使的报告的商议,瑞典国会为校方的不当行为专门立规:学校没有权力没收学生的邀请函。瑞典国会监察使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态:“老师没有权力在违背学生意愿的情况下没收学生的请帖,不论怎样学校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有人这样解释国会的仲裁:它强调了孩子的公民自由权也不能被随意侵犯。“随着议会宣布这条消息,那名八岁的男孩便有可能过一个快乐的九岁生日了。”一家当地媒体这样说。
  读完报道,我被深深震撼。首先,教育无小事,在我们看来非常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慕斯皮丽兹小学的老师竟报告了校方,校方竟没收了莫尔的邀请函,莫尔的父亲竟因此向瑞典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申诉,最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此事竟引起了瑞典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视,并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如此多的意料之外,足以说明瑞典对孩子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权和自由选择权是何等重视。在我看来,慕斯皮丽兹小学和莫尔的父亲都没有输掉这场“官司”,就双方为了孩子权益而执着坚持的态度来说,他们都是胜者。
  其次,学校没收莫尔的邀请函,是因为坚持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反思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是否也处处考虑了孩子的平等权呢?许多教师的潜意识里都是一切为了成绩好看,量化优先,至于是否侵犯了学生权益,是否尊重了孩子内心,已经无法顾及。比如,对于所谓“双差生”,班主任常常将其安排在靠近角落的特殊座位;为了追求升学率,任课老师很少提问那些考重点无望的孩子。在当今成功道路已经非常多元化的社会,很多教师常常仍以一种成功模式来评定学生,对离这个评定标准很远的学生弃之不顾,乃至不自觉地给予其不平等的待遇。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差生”当中将来一样会产生“成功人士”乃至杰出人才。虽然瑞典国会的最终裁定没有倾向于慕斯皮丽兹小学,但学校对孩子平等权的高度重视却应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第三,莫尔向国会的申诉以及国会的最终裁决,都体现了对孩子自由选择权的高度尊重。自由选择权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对学生自由选择权的尊重,就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性和喜好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以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来要求和评定学生,因此成功的教育必须是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自由选择和发展的广阔舞台。2011年春晚迅速走红的漫画家夏达学生时代成绩并不理想,数理化几乎从不及格,许多人都认为绘画影响了学习,唯独爷爷临终前告诫说:“小孙女是块画画的材料,要好好培养。”这句话一直感动和激励着夏达走向成功。教育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
  
  (作者单位:即墨市实验学校
  山东青岛266200)
  责任编辑余志权
其他文献
小学教育旨在夯实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守望着一个孩子终生的、可持续的发展。多年来,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以“文化熏染 书写幸福人生”为核心价值取向,通过整合优质德育资源,逐步形成了融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特色文化于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收到了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效果。    环境文化:陶冶高尚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基于此,学校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将校
苏静用她那风格独树的“新涛教”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也因为富有特色的“诗意教育”,博得了朱永新教授的赏识。在名师的指点下,她由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成长为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大学教师。在新的环境中,她依然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追求,倾情于教育探索和教学研究,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教育专家。这种跳跃式的行走方式,让人为之惊艳。然而,细读《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一书后,我才明白,她那令人赞叹的飞跃,并不是单纯的命运垂青
郑立平:  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创始人,全国十佳班主任,教育部骨干班主任远程培训辅导教师,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  于洪飞老师持续不断地学习,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许秉红老师咬定反思创新,拥抱了明亮的月儿;肖盛怀老师坚持读书思考,用写作盛开了自由的花……读着几位优秀青年班主任用真情和智慧凝聚成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不甘平庸孜孜以求的身影,仿佛听到了他们执着地行走在教育追梦路上激情澎湃
第一次认识唐云增老师,是在2004年3月。当时,我应邀参加全国班集体研究中心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举办的“全国班集体建设实验班理论研讨会”。那次会议特邀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作专题报告。魏老师做报告的那天,由唐老师主持大会,他讲话的内容我已记不起了,但他充满激情的神情和话语,却激起了全场听众对魏书生老师的崇敬之情。廖廖数语,全体代表却数次鼓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对唐老师还不了解,但我
选择《秒的认识》作为校内研讨课是种偶然,可就是这个偶然,让课堂充满体验的味道。特级教师吴正宪曾经说过:“说学生能懂的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数学的意义,用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解读已有的生活经验。”我想这样的课堂孩子一定会乐于参与,这就是课堂的魅力。  本节课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从幼儿园开始,大部分孩子都接受过要珍惜时间的教育,可是对于时间的流
新建学校大都环境优美、设施一流,但往往缺乏内涵。美国教育家伯尔凯说:一个办得很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学校文化是“学校之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导向和内驱力。引领新办学校发展的最佳路径就是以文化滋养学校,用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为此,张家港市白鹿小学从创办之日起,就着手进行了学校文化培植的实践和探索。    一、提炼学校精神    白鹿小学创建于2007年,是适应城市快速发展而建的新区
博雅思想,源自古希腊时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当前的博雅教育,是在汲取以往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均衡知能、深厚人文素养以及优雅气质的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但就基础教育领域而言,这些实践大多止于“经典诵读 礼仪教育”的简单模式,抑或直接照搬针对预科和本科学段的博雅教育做法,未形成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
当今社会日趋开放、多元,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孤立于环境之外。这就决定了学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通过积极构建区域育人网络,使学生在和谐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多年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教育指导中心注意发掘区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新时期区域育人网络的构建,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德育特色活动中展示风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科学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观点  牛丽玲:论道德教育的公私观    牛丽玲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8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历来注重公与私的区别,崇“公”而抑“私”。把“私”作为人类的天敌而“斗私”“灭私”。“私”成了万恶之源。这种否定私心的道德教育容易使学生从小就陷于一种无法自拔的原罪感。当行动和信念存在巨大落差时,学生就会感到茫然和失落,从而形成一种自暴自弃、缺乏自尊和自信的心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私
赵秀文: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    赵秀文在《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8期撰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本质应有之义,但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却陷入了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这主要表现为:作为大背景的社会面临着“被标榜的道德”与“被放弃的道德”相背离的困境,学校道德教育中“热情的口号”与“落寞的实践”的悬殊,道德教育自身“政治性”“教育性”“道德性”的博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