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下半年,瑞典整个社会都在进行一次社会问题的大讨论,而讨论的起因只是一个男孩的八岁生日。
莫尔就读于瑞典南部一个小镇上的慕斯皮丽兹小学。去年6月的一天,是莫尔的八岁生日。这天,按照传统,莫尔可以在上课时分发他的生日邀请函,邀请同学去他家参加生日派对。这天在课堂上,莫尔捧着一堆请帖逐个发放。细心的老师发现,有两个男孩没接到请帖。老师马上报告了校方管理层。
没多久,校方就没收了莫尔发出的全部邀请函,理由是,莫尔有歧视同学之嫌,防止歧视是学校的职责,校方要维护那两个遭“歧视”孩子的权益。
莫尔的父亲表示,那两个没有收到请帖的孩子不应感到惊讶,因为其中一个过去没有邀请莫尔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另一个则欺负了莫尔六个多月,现在他们已经绝交了。他认为,孩子有权利选择向谁发出邀请,学校无权干涉。随即,他向瑞典国会监察使提请申诉,认为学校侵犯了莫尔的公民自由权,希望讨回一个公道。
慕斯皮丽兹小学于是也向国会通报此事,强调:“如果请帖要在学校里发放,那么就必须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歧视发生。”瑞典国会和国会监察使是两个不同的机构,前者主要司职立法,后者专门对公共权力机关行使监督。
在等待仲裁的过程中,瑞典社会对此事进行了一场大讨论。一方认为,学校没错,在大庭广众下遭到同学的“歧视”,会使这两个孩子心理受挫。另一方则支持莫尔的父亲,因为公民自由权不可侵犯。不过,似乎学校的所作所为也情有可原。
11月13日,经过对国会监察使的报告的商议,瑞典国会为校方的不当行为专门立规:学校没有权力没收学生的邀请函。瑞典国会监察使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态:“老师没有权力在违背学生意愿的情况下没收学生的请帖,不论怎样学校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有人这样解释国会的仲裁:它强调了孩子的公民自由权也不能被随意侵犯。“随着议会宣布这条消息,那名八岁的男孩便有可能过一个快乐的九岁生日了。”一家当地媒体这样说。
读完报道,我被深深震撼。首先,教育无小事,在我们看来非常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慕斯皮丽兹小学的老师竟报告了校方,校方竟没收了莫尔的邀请函,莫尔的父亲竟因此向瑞典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申诉,最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此事竟引起了瑞典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视,并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如此多的意料之外,足以说明瑞典对孩子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权和自由选择权是何等重视。在我看来,慕斯皮丽兹小学和莫尔的父亲都没有输掉这场“官司”,就双方为了孩子权益而执着坚持的态度来说,他们都是胜者。
其次,学校没收莫尔的邀请函,是因为坚持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反思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是否也处处考虑了孩子的平等权呢?许多教师的潜意识里都是一切为了成绩好看,量化优先,至于是否侵犯了学生权益,是否尊重了孩子内心,已经无法顾及。比如,对于所谓“双差生”,班主任常常将其安排在靠近角落的特殊座位;为了追求升学率,任课老师很少提问那些考重点无望的孩子。在当今成功道路已经非常多元化的社会,很多教师常常仍以一种成功模式来评定学生,对离这个评定标准很远的学生弃之不顾,乃至不自觉地给予其不平等的待遇。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差生”当中将来一样会产生“成功人士”乃至杰出人才。虽然瑞典国会的最终裁定没有倾向于慕斯皮丽兹小学,但学校对孩子平等权的高度重视却应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第三,莫尔向国会的申诉以及国会的最终裁决,都体现了对孩子自由选择权的高度尊重。自由选择权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对学生自由选择权的尊重,就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性和喜好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以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来要求和评定学生,因此成功的教育必须是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自由选择和发展的广阔舞台。2011年春晚迅速走红的漫画家夏达学生时代成绩并不理想,数理化几乎从不及格,许多人都认为绘画影响了学习,唯独爷爷临终前告诫说:“小孙女是块画画的材料,要好好培养。”这句话一直感动和激励着夏达走向成功。教育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
(作者单位:即墨市实验学校
山东青岛266200)
责任编辑余志权
莫尔就读于瑞典南部一个小镇上的慕斯皮丽兹小学。去年6月的一天,是莫尔的八岁生日。这天,按照传统,莫尔可以在上课时分发他的生日邀请函,邀请同学去他家参加生日派对。这天在课堂上,莫尔捧着一堆请帖逐个发放。细心的老师发现,有两个男孩没接到请帖。老师马上报告了校方管理层。
没多久,校方就没收了莫尔发出的全部邀请函,理由是,莫尔有歧视同学之嫌,防止歧视是学校的职责,校方要维护那两个遭“歧视”孩子的权益。
莫尔的父亲表示,那两个没有收到请帖的孩子不应感到惊讶,因为其中一个过去没有邀请莫尔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另一个则欺负了莫尔六个多月,现在他们已经绝交了。他认为,孩子有权利选择向谁发出邀请,学校无权干涉。随即,他向瑞典国会监察使提请申诉,认为学校侵犯了莫尔的公民自由权,希望讨回一个公道。
慕斯皮丽兹小学于是也向国会通报此事,强调:“如果请帖要在学校里发放,那么就必须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歧视发生。”瑞典国会和国会监察使是两个不同的机构,前者主要司职立法,后者专门对公共权力机关行使监督。
在等待仲裁的过程中,瑞典社会对此事进行了一场大讨论。一方认为,学校没错,在大庭广众下遭到同学的“歧视”,会使这两个孩子心理受挫。另一方则支持莫尔的父亲,因为公民自由权不可侵犯。不过,似乎学校的所作所为也情有可原。
11月13日,经过对国会监察使的报告的商议,瑞典国会为校方的不当行为专门立规:学校没有权力没收学生的邀请函。瑞典国会监察使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态:“老师没有权力在违背学生意愿的情况下没收学生的请帖,不论怎样学校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有人这样解释国会的仲裁:它强调了孩子的公民自由权也不能被随意侵犯。“随着议会宣布这条消息,那名八岁的男孩便有可能过一个快乐的九岁生日了。”一家当地媒体这样说。
读完报道,我被深深震撼。首先,教育无小事,在我们看来非常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慕斯皮丽兹小学的老师竟报告了校方,校方竟没收了莫尔的邀请函,莫尔的父亲竟因此向瑞典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申诉,最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此事竟引起了瑞典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视,并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如此多的意料之外,足以说明瑞典对孩子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权和自由选择权是何等重视。在我看来,慕斯皮丽兹小学和莫尔的父亲都没有输掉这场“官司”,就双方为了孩子权益而执着坚持的态度来说,他们都是胜者。
其次,学校没收莫尔的邀请函,是因为坚持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反思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是否也处处考虑了孩子的平等权呢?许多教师的潜意识里都是一切为了成绩好看,量化优先,至于是否侵犯了学生权益,是否尊重了孩子内心,已经无法顾及。比如,对于所谓“双差生”,班主任常常将其安排在靠近角落的特殊座位;为了追求升学率,任课老师很少提问那些考重点无望的孩子。在当今成功道路已经非常多元化的社会,很多教师常常仍以一种成功模式来评定学生,对离这个评定标准很远的学生弃之不顾,乃至不自觉地给予其不平等的待遇。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差生”当中将来一样会产生“成功人士”乃至杰出人才。虽然瑞典国会的最终裁定没有倾向于慕斯皮丽兹小学,但学校对孩子平等权的高度重视却应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第三,莫尔向国会的申诉以及国会的最终裁决,都体现了对孩子自由选择权的高度尊重。自由选择权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对学生自由选择权的尊重,就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个性和喜好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以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来要求和评定学生,因此成功的教育必须是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自由选择和发展的广阔舞台。2011年春晚迅速走红的漫画家夏达学生时代成绩并不理想,数理化几乎从不及格,许多人都认为绘画影响了学习,唯独爷爷临终前告诫说:“小孙女是块画画的材料,要好好培养。”这句话一直感动和激励着夏达走向成功。教育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
(作者单位:即墨市实验学校
山东青岛266200)
责任编辑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