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历来以少、慢、差、费而为人所头痛,因为作文教学向来无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再加上学生的阅读面较窄,尤其是时下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往往是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后,简单地说一下话题启发一下就万事大吉,学生就绞尽脑汁去作文。这种被动式的作文效果不甚理想:学生的作文或陈旧老套,或记流水账,或胡编乱造,无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确实,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现实生活,注意观察和感悟,并反复练笔,作文的源头活水就会汩汩而来。
一、学会观察,以趣促写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作文的机会,小至身边的人和事,大至国家或世界发生的大事,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积累写作素材的宝库。《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书本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自身。因为写作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实践,包括观察、感悟与写作的实践。这就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人手,指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以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文化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启发学生观察自己村庄的变迁与自身生活环境的变化,观察高山、流水或农村中农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也可以组织学生旅游参观名胜古迹,或观察自己熟悉和喜爱的人,等等,这样,在深刻观察的基础上,学生作文就少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虞了。 在观察中要掌握观察的方法,要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环境的描写可以采用由静到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的观察方法;对物体的观察可以采用从上而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的方法;对人物观察,可以采用从外貌到内心等角度。在观察中要做到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详略得当。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的深度。观察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的粗浅层次上,一定要融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用心去观察,观察要细腻,这样就容易激起写作的冲动,诱发出灵感,写作起来就不再是搜肠刮肚那样去拼凑了。
观察只是感知的前提,感知好比投入,写作才是产出,没有投入,哪有产出?众所周知,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循序渐进,结合生活实际,以便让学生有话可说,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和写作的目光多投向五彩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如凡人琐事,成长烦恼,家乡变迁,社会热点等等,这些事情学生往往喜闻乐见,这样就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如果一个人对生活从不观察,又不善于感悟和体验,作文难免就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虚假矫情,向壁虚构了,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学生作文。
二、关注生活,体验感悟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身。这就要求学生及时、广泛、准确地了解社会实事、生活见闻,这些可以从报刊和网络等媒体中获得。如在奥运会、中非合作论坛、国家统一、重大案件等等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大事中,引导学生积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在引导他们对社会热切关注的同时,启发他们有感而发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作文只有勤于阅读、观察和广泛积累素材,并调动学生自身的经验,充分融入自己的想像,写作才能如鱼得水。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把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引出来,让学生带着感情,用心灵之笔,去捕捉那些真切的生活情境中的人和事,以便让真情实感常驻文章的字里行间。
当然,胸藏万物还得学会如何吞吐,文章必须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者由外物的刺激引发的感情往往稍纵即逝,不反复咀嚼,深入体验,敏于捕捉,写好文章那是很难的;如无感情的积累,写作时出现真情的倾吐,那是不太可能的。生活经验丰富的作者,往往是生活的热爱者,生活的有心人,处处以一种积极探索的姿态,满怀热情地观察千景万物,体察世事,熟悉社会生活,潜心体验生活,敏于捕捉情感,积累情感,厚积薄发,这样才能下笔流畅。
当然,写好文章,除了细致观察和感悟体验外,还得培养语感,反复练笔,仔细修改。应该引导学生在平时多作文,不管是只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耳闻目睹,所思所悟,皆可成文,不要对学生的文体加以限制,采用各种灵活的写作形式,放开学生的手脚,学生就一定会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一、学会观察,以趣促写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作文的机会,小至身边的人和事,大至国家或世界发生的大事,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积累写作素材的宝库。《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书本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自身。因为写作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实践,包括观察、感悟与写作的实践。这就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人手,指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以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文化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启发学生观察自己村庄的变迁与自身生活环境的变化,观察高山、流水或农村中农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也可以组织学生旅游参观名胜古迹,或观察自己熟悉和喜爱的人,等等,这样,在深刻观察的基础上,学生作文就少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虞了。 在观察中要掌握观察的方法,要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环境的描写可以采用由静到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的观察方法;对物体的观察可以采用从上而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的方法;对人物观察,可以采用从外貌到内心等角度。在观察中要做到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详略得当。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的深度。观察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的粗浅层次上,一定要融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用心去观察,观察要细腻,这样就容易激起写作的冲动,诱发出灵感,写作起来就不再是搜肠刮肚那样去拼凑了。
观察只是感知的前提,感知好比投入,写作才是产出,没有投入,哪有产出?众所周知,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循序渐进,结合生活实际,以便让学生有话可说,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和写作的目光多投向五彩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如凡人琐事,成长烦恼,家乡变迁,社会热点等等,这些事情学生往往喜闻乐见,这样就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如果一个人对生活从不观察,又不善于感悟和体验,作文难免就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虚假矫情,向壁虚构了,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学生作文。
二、关注生活,体验感悟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身。这就要求学生及时、广泛、准确地了解社会实事、生活见闻,这些可以从报刊和网络等媒体中获得。如在奥运会、中非合作论坛、国家统一、重大案件等等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大事中,引导学生积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在引导他们对社会热切关注的同时,启发他们有感而发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作文只有勤于阅读、观察和广泛积累素材,并调动学生自身的经验,充分融入自己的想像,写作才能如鱼得水。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把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引出来,让学生带着感情,用心灵之笔,去捕捉那些真切的生活情境中的人和事,以便让真情实感常驻文章的字里行间。
当然,胸藏万物还得学会如何吞吐,文章必须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者由外物的刺激引发的感情往往稍纵即逝,不反复咀嚼,深入体验,敏于捕捉,写好文章那是很难的;如无感情的积累,写作时出现真情的倾吐,那是不太可能的。生活经验丰富的作者,往往是生活的热爱者,生活的有心人,处处以一种积极探索的姿态,满怀热情地观察千景万物,体察世事,熟悉社会生活,潜心体验生活,敏于捕捉情感,积累情感,厚积薄发,这样才能下笔流畅。
当然,写好文章,除了细致观察和感悟体验外,还得培养语感,反复练笔,仔细修改。应该引导学生在平时多作文,不管是只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耳闻目睹,所思所悟,皆可成文,不要对学生的文体加以限制,采用各种灵活的写作形式,放开学生的手脚,学生就一定会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