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厚实的中华民族文化基础,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贯性,以致其习俗历经千年而不衰。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价值和对策,主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科学选择项目,加强师资建设和设施建设,建立统一完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字: 民族体育 学校体育 认识 意义 价值
一、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172项传统体育项目中,竞技性项目为118项。然而,在漫长的旧中国,由于历代统治阶级不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任其自生自灭,甚至进行人为的压抑和扼杀,致使许多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近乎于淹没。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重视和支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仅全国性少数民族运动会就举办了八届。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国家在天津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30年后,即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这次体育运动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从此,这项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赛事活动便每4年一次地开展起来。民族传统体育要步入国际化,学校体育就是一个最大的传播源。
二、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分析
1.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对体育教学就有着方法学的启发作用。民族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各有其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对于加强非竞技教学模式的教育改革来说,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文化特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等优秀品质。因而其教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娱乐性的教学作用。
民族体育普遍具有娱乐与趣味性的游戏特点,而且皆具有愉悦身心、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等社会性功能。因此,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活跃教学气氛;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对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等,皆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审美情趣较强的技艺欣赏。
花样跳绳、踢毽等游戏活动的动作练习过程,总会给人美的体验与感受。因为其没有季节的区分,场地的要求也相对简单;动作的练习过程简易繁杂,因人而异;练习方式可以依据参与的人数,形式灵活,而且具有乐此不疲的活动魅力;给不同身体素质的参与者,皆会有着平等参与的机会,同时也为感受运动乐趣、欣赏技艺的内在心理体验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赋予其中,活动的魅力在于其耐人回味的过程之中。
(3)参与活动的健身性与趣味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与趣味性,体现在易于普及,重在参与活动项目中,较为常见的如拔河、扔沙袋(包)、爬绳、跳绳、荡秋千等,也比较适合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应用。不同性格、不同体质、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往往会因为有着集体观念、团队精神等影响因素,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健身的教学目的。
2.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价值
(1)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资源。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受众多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当前,多数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多数学校的体育课内容主要以球类和田径等传统项目为主,并且绝大部分学校以这些项目为主要体育考试内容的达标测试。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单一和重复性使学生存在缺乏主动自我锻炼的不良现象,多数同学在课余时间只局限于三大球的练习,参与其他项目运动的人数少得可怜。如果我们在体育课中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破学校体育传统的竞技内容教学体系,提供广阔的活动内容,就能实现教学内容由竞技化进一步向体育锻炼民族化、娱乐化、健康化的良性转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爱好,而且使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得到精神愉悦,促进身心健康。
(2)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缓解学校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学校体育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增强体育能力,需要足够数量的体育场地设施和经费作保障。据有关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场馆、运动器材缺乏,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面对这种状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可行的。因为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和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很高的要求,器材可根据人们的需求及消费水平而自制,场地较为简易,活动不受性别、年龄、季节、气候的限制。例如:傣族的打秋千、打陀螺、丢包,哈尼族的磨秋、武术,苗族的打草蛇等体育项目,这些项目的设备简单,成本不高,而且可以就地取材。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使学生愉悦身心、开发智力、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缓解学校体育经费和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顺利开展学校的体育教学。
(3)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
学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场地设施、体育人口和体育锻炼的时间等,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发展和保护有一定的优势。实践证明,许许多多的体育项目经过各类学校的层层推广、普及、训练、提高、完善,最终能在体坛上崭露头角,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财富。所以,民族传统体育要普及、继承与发展,学校是重要的实践基地,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最理想的载体,学生是最理想的传播者。体育工作者通过对部分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科学的挖掘、整理和改编,然后融入到学校的体育教学课中,进而逐步融入到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赛、校园体育文化节中,使更多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些项目的功能、作用和锻炼方法,让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来,从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中全面开展,使得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有效继承和发展。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切实有效运用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来,从而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赵红梅.教育学理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李鸿江.中国民族体育导论[G].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7.
关键字: 民族体育 学校体育 认识 意义 价值
一、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172项传统体育项目中,竞技性项目为118项。然而,在漫长的旧中国,由于历代统治阶级不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任其自生自灭,甚至进行人为的压抑和扼杀,致使许多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近乎于淹没。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重视和支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仅全国性少数民族运动会就举办了八届。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国家在天津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30年后,即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这次体育运动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从此,这项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赛事活动便每4年一次地开展起来。民族传统体育要步入国际化,学校体育就是一个最大的传播源。
二、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分析
1.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对体育教学就有着方法学的启发作用。民族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各有其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对于加强非竞技教学模式的教育改革来说,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文化特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等优秀品质。因而其教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娱乐性的教学作用。
民族体育普遍具有娱乐与趣味性的游戏特点,而且皆具有愉悦身心、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等社会性功能。因此,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活跃教学气氛;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对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等,皆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审美情趣较强的技艺欣赏。
花样跳绳、踢毽等游戏活动的动作练习过程,总会给人美的体验与感受。因为其没有季节的区分,场地的要求也相对简单;动作的练习过程简易繁杂,因人而异;练习方式可以依据参与的人数,形式灵活,而且具有乐此不疲的活动魅力;给不同身体素质的参与者,皆会有着平等参与的机会,同时也为感受运动乐趣、欣赏技艺的内在心理体验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赋予其中,活动的魅力在于其耐人回味的过程之中。
(3)参与活动的健身性与趣味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与趣味性,体现在易于普及,重在参与活动项目中,较为常见的如拔河、扔沙袋(包)、爬绳、跳绳、荡秋千等,也比较适合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应用。不同性格、不同体质、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往往会因为有着集体观念、团队精神等影响因素,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健身的教学目的。
2.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价值
(1)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资源。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受众多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当前,多数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多数学校的体育课内容主要以球类和田径等传统项目为主,并且绝大部分学校以这些项目为主要体育考试内容的达标测试。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单一和重复性使学生存在缺乏主动自我锻炼的不良现象,多数同学在课余时间只局限于三大球的练习,参与其他项目运动的人数少得可怜。如果我们在体育课中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破学校体育传统的竞技内容教学体系,提供广阔的活动内容,就能实现教学内容由竞技化进一步向体育锻炼民族化、娱乐化、健康化的良性转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爱好,而且使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得到精神愉悦,促进身心健康。
(2)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缓解学校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学校体育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增强体育能力,需要足够数量的体育场地设施和经费作保障。据有关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场馆、运动器材缺乏,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面对这种状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可行的。因为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和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很高的要求,器材可根据人们的需求及消费水平而自制,场地较为简易,活动不受性别、年龄、季节、气候的限制。例如:傣族的打秋千、打陀螺、丢包,哈尼族的磨秋、武术,苗族的打草蛇等体育项目,这些项目的设备简单,成本不高,而且可以就地取材。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使学生愉悦身心、开发智力、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缓解学校体育经费和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顺利开展学校的体育教学。
(3)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
学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场地设施、体育人口和体育锻炼的时间等,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发展和保护有一定的优势。实践证明,许许多多的体育项目经过各类学校的层层推广、普及、训练、提高、完善,最终能在体坛上崭露头角,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财富。所以,民族传统体育要普及、继承与发展,学校是重要的实践基地,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最理想的载体,学生是最理想的传播者。体育工作者通过对部分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科学的挖掘、整理和改编,然后融入到学校的体育教学课中,进而逐步融入到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竞赛、校园体育文化节中,使更多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些项目的功能、作用和锻炼方法,让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来,从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中全面开展,使得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有效继承和发展。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切实有效运用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来,从而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赵红梅.教育学理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李鸿江.中国民族体育导论[G].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