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柳不露柳 写风不见风

来源 :今日中学生(初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全诗四句,句句都是描绘“柳”,而又全然不露一个“柳”字,真是别具韵味,耐人咀嚼。像这样有意地避开诗题的写法,叫做不犯题,不犯题的诗就称之为“避题诗”。



其他文献
本期明德讲堂是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教授在“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上作的报告。在报告中,唐凯麟教授讲述了当代新技术革命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创造人”,而非“消费人”。    唐凯麟1938年出生,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伦理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务院学位
在当前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道德教育前提不明确的问题。无论是道德教育的实施者,还是道德教育的评价者,经常出现忽视道德教育前提的情况。由于不明确甚至忽视这种前提,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常常用道德的标杆来衡量各种问题,最终沦落为空洞的道德说教家而忽视了人的存在,失去了“人”的立场;道德教育的评价者则漠视甚至无视道德教育的成就,盲目指责道德教育的低效或无效。如果能够澄清这些前提性问题,那么在我们眼中很多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