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传统背景的中西声乐文化差异探讨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ua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的人文传统背景下,中西声乐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异。鉴于此,本文基于中西人文传统背景的视角,简单分析了宗教观念影响下的中西声乐理论内涵和歌唱艺术形态。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中西人文传统背景下的中西声乐文化差异表现,为中西声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人文背景 声乐文化 差异
  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处反映了音乐和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正如语言一样,音乐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也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与中西方的人文传统背景差异是分不开的。
  一、宗教观念影响下的中西声乐理论内涵和歌唱艺术形态
  宗教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中孕育着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民族心理意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中西方声乐理论内涵和歌唱艺术形态的差异性。
  佛教汉化的过程中确立了俗讲这一形式,它以韵散结合的形式为教众传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形式。俗讲这种艺术形式与说唱艺术有着紧密联系,它是对说唱艺术的一种传承,也确立了它的基本形态。由唐代佛经翻译而衍生的音韵学,进一步规范了中国歌唱艺术的审美和语言,对声乐艺术理论内涵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公元6世纪到11世纪,圣咏被奉为宗教中的演唱歌调,成为受人尊崇的经典,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以及西方的声乐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圣咏这种演唱形式的影响下,一些以歌唱为内容的学校逐渐确立,同时促成了西方早期声乐教育的形成。13世纪,圣咏有了自身的创作曲调,在此基础上,复调性的教堂歌曲也得以形成。随之,和声学理论内涵被总结出来。在西方声乐表演中,和声是以语汇和语言的形式出现的。在对和声理论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合唱艺术也随之发展,走向辉煌。合唱艺术进一步完善,以此为基础,声部划分也渐趋科学化。
  二、人文传统背景下的中西声乐文化差异
  1.学者主体。在传统声乐艺术理论领域,中西人文传统背景的差异性体现为学者主体的差异性。也正是因此,乐人谈歌和文人说乐这种社会现象才会出现在中西声乐艺术的历史上。中国古代,说唱艺人、歌妓等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实践。但是,他们都处于社会最底层,缺乏一定的社会地位,系统研究和总结声乐艺术理论的工作不会是由他们来完成,多数情况下是由中国文人来完成的。
  2.声乐审美传统。在声乐审美传统方面,西方倾向于声音的优美,而中国则倾向于字韵纯正。“字韵说”是由汉语的特征决定的,汉字歌唱中的吐字归韵较为复杂,它涉及到音素的拼读和音节的生成问题。汉字本身有着深刻的内涵,也正是因此,歌唱的表意才会有困难。中国人对汉字中的声、韵母以及声调的应用是很早就有的。而古代声乐艺术中的“声曲折”指的就是音韵的“曲折”。隋唐年间,汉语音韵学得以完善,拼读规律、声韵特征也得以规范,为汉语歌唱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声律兼美”是文人说乐所追求的目标,而字韵在声乐审美传统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西方声乐的审美中,声乐艺术形式,声音的流畅、呼吸和共鸣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声音优美却占据主流地位。在西方,西方语言属于多音节拼音文字,西方声乐演唱中,对字词音素进行拼读的过程就是歌唱的发音过程。鉴于此,歌唱过程中,歌唱者发出的声音在声乐演唱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中世纪时期,培养歌唱者的声音是圣咏歌唱学校对学生的主要任务;文艺复兴时期,美声唱法诞生。追寻美妙的声音一直是西方声乐艺术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后来,歌剧艺术发展,声乐表现手法也得到丰富,声乐艺术表演的层次也被提升,明朗的声音和灵活的声乐演唱技巧是歌唱家必须具备的,“声音”成为演唱歌剧必不可少的条件。
  3.声乐理论基础。不同的人文背景下,中西声乐理论基础也不同,中国以文艺学为基础,而西方则是生理学。中国历史上,文人说艺所带来的声乐艺术理论成果中,文艺美学色彩较为浓厚。纵观古代声乐理论著作,探究歌唱发声方法的内容偏少,描述歌唱家的内容则居多,但是,其中不难看出的是声乐鉴赏和声乐艺术表演的至高境界一直是声乐理论著作者所探求的。明代是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它是基于一定的文艺审美原则所构建的声乐鉴赏和表演的理论体系,是有关文艺美学的经典著作。
  三、结语
  综合来说,中西方人文传统背景不同,其声乐文化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声乐文化艺术的内涵也会不同。宗教观念影响下,中西声乐理论内涵和歌唱艺术形态也呈现不同的走向,中西传统声乐艺术的内在差异反映在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审美传统和学者主体方面,而中西声乐艺术文化差异也有力地体现出中西观念影响下的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焦娟美. 中西声乐艺术内涵的对比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5).
  [2]白居业. 从中西音乐文化审美差异看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之路[J].大舞台, 2013(06).
  (作者简介:任明,男,沈阳歌舞团,研究方向:民歌演唱)
其他文献
摘要:春节假期,笔者看到了年文化的淡薄,感觉到地方基层文化的发展有所欠缺,经过进一步的了解,目前经济的发展,让文化的脚步有所迟缓,致使基层文化建设出现不同程度的困窘。  关键词:年俗文化 基层文化建设 困窘  春节假期,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既轻松又繁忙的时候,轻松的是从繁忙的工作圈中摆脱了,繁忙的是为了春节要准备更多更丰盛的节日食品,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准备除夕和春节的喜庆物品,特别是春节期间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重头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然而我们深知“小康社会”是包括贫困地区人民的小康社会,贫困地区近年来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科学、合理、完善的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区域及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不同射野数目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和简化调强放射治疗(sIMRT)在宫颈癌根治术后计划靶体积(PTV)剂量学评价和危及器官(OAR)保护方面的差异,并比较
摘要: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塑造了我国特有的文化形象,随着目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传统艺术逐渐没落,为了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多种方法,其中就包括开发会展模式。本文探讨了会展模式在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关键词:会展模式 民间传统艺术 保护与传承  会展模式的开发适应了当前的社会发展,能够有效地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目的:本研究以晶体纤维为对照,观察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及正常透明晶体上皮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情况,旨在探讨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为糖尿病性白内障
研究目的:为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病原菌的需求,解决微流控芯片制作工艺繁杂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微细加工技术,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oxane,PDMS)制作盖片,以玻璃制作基片,构建一种设计简单、制作方便、用于病原菌快速检测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免疫微流控芯片。应用于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菌早期鉴别,提升我国地区不同规模医院、卫生所和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研究方法1.设计制作磁免疫微流控芯片
目的:通过检测人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研究PCT对多发伤患者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  方法:将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急诊外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