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解题,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在做题中感受化学知识,领会化学魅力,从做题中经历实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是定性到定量过度,是宏观现象到微观辨析过程。
关键词:解题;核心素养;质量
解题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学生的解题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解题能够达到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也能够比较好地树立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能够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走进化学,并且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并且为解决未来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打下良好的思维方式。为终身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以下从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相关习题中,谈一谈解题中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几点认识。
一、 解题是理解,巩固化学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
学生在新授课上学习的新概念、新知识、新的实验或者新的规律,经过初步的认识学习,在脑海中能够初步地形成认知,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比较模糊、不全面的,此时可以通过解题帮助学生对新的知识能够逐步完善相关知识,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巩固新的化学知识。例如: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请你判断正误,若错误请你说出理由。1. 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2.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加上溶剂的质量。3. 若反应A BC D,那么质量A等于质量C或者质量B等于质量D。4. 10毫升的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那么总体积为20毫升。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通过概念可知以上关于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都是存在部分的缺陷,对于概念理解不透彻。1.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部分不能计算入内。2.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这忽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范围是指化学变化。3. 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相等而不是他们之间分别相等。4. 没有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是指“质量”而不是“体积”,或者说因为微粒间存在间隙,所以应该小于20毫升。通过解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存在问题的误区和盲点,帮助学生全面地将概念理解透彻,有助于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从解题中感受化学的变化观念和质量守恒的思想。
二、 解题有助于重视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结构与组成,性质与变化,制备与用途,从学科的特点从实验中探究物质的变化规律,认识证据推理,某同学用上图所示装置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待充分反应后天平指针的理想指向应是(填“左方向”“右方向”或“中间”),但结果发现指针指向b方向,请解释可能的原因。在这个装置实验过程中必须控制盐酸与碳酸钙的量。若盐酸和碳酸钙的量较多时,可能会导致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理想的应该在指针的中间位置,但是结果发生的偏转可能的原因是生成了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导致化学反应的中体系的质量减少所以往右边偏转,这个实验从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构建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也从中可以知道当有空气中的成分参与化学反应时候,或者生成物中有烟、雾、气体的时候,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该在密闭的体系中进行实验。当产生比较多的二氧化碳时候,可能会将锥形瓶口的塞子弹开。面临可能导致这样的实验结果,可以改进实验装置,方法一:往锥形瓶口套上一个气球,把稀盐酸装在小试管放入锥形瓶中,使气球收集气体。方法二:将胶头滴管改为注射器,未装满稀盐酸的注射器也可以起到暂时收集气体的作用。方法三:将碳酸钙装进小试管放入锥形瓶,而锥形瓶底部放入澄清石灰水。改进实验装置的方法有很多,本题目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评价实验方案,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从实验装置的逐步改进能够逐步使学生实验创新能力逐渐提升。可以从解题中实现学生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让学生真实感受实验的过程,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通过解题使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有所突破,帮助学生形成核心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知。
三、 解题能够培养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终生的发展是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水可以变成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聪明的你还在等什么,快来联系我吧。联系电话:1385998****(分享至朋友圈即可显示电话号码)”学生碰到这种情形时,学生通过对水变成汽油,分析其中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汽油由碳元素和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识可以知道化学反应前后的元素的种类不变,这种看上去很赚钱但却是不能实现的情况,这时候在生活中就要有正确的眼光,根据学习的化学知识可以用来辨别是非,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有助于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生活,从化学角度看待生活,能够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从而使所学的化学知识变活,同时也是将化学知识和实际材料的大量结合,看上去是学生的要做的题目,实际上也是提升自己科学素养的手段。
四、 解题中初步构建学生的模型认知
从学生接触到的题目来说,模型认知在九年级化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中提到电解水的模型,模型中呈现化学反应前、化学反应中和化学反应后的微观粒子的变化情况,从宏观的物质到微观模型,包含着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学生也可以从练习中再次认识模型,以下面的题目为例:从下图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 该基本反應属于复分解反应
B. 由图中可知反应前后原子可分
C. 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4
D. 甲乙丙三种物质微粒个数之比为1∶1∶1
从微观的模型中能够获得较多的知识:比如反应类型的判断、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情况、根据微粒模型中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化学计量数和微粒个数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由微观不变我们可以知道元素种类、元素质量和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宏观测得的质量相等,可以用微观解释;由微观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也可以得出质量守恒,这里体现了一个化学思维方法:“见著知微,见微知著”。在模型中能够将化学概念和规律相互整合一起,模型认知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微观变化过程,进一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总之,学生解题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学生的解题可以充分地使学生从“知识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既不简单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存的效率,也不简单地提高学生对知识提取效率,而是对储存知识与提取知识加以综合考虑,对知识很好的提取办法之一就是学生解题,或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包含着知识的储存,知识的内化和知识的提取。解题也应该不断尝试、重视并且挖掘解题的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100-103.
[2]周彬.课堂密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13.
作者简介:
江小花,福建省龙岩市,龙岩第一中学分校。
关键词:解题;核心素养;质量
解题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学生的解题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解题能够达到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也能够比较好地树立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能够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走进化学,并且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并且为解决未来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打下良好的思维方式。为终身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以下从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相关习题中,谈一谈解题中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几点认识。
一、 解题是理解,巩固化学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
学生在新授课上学习的新概念、新知识、新的实验或者新的规律,经过初步的认识学习,在脑海中能够初步地形成认知,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比较模糊、不全面的,此时可以通过解题帮助学生对新的知识能够逐步完善相关知识,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巩固新的化学知识。例如: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请你判断正误,若错误请你说出理由。1. 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2.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加上溶剂的质量。3. 若反应A BC D,那么质量A等于质量C或者质量B等于质量D。4. 10毫升的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那么总体积为20毫升。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通过概念可知以上关于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都是存在部分的缺陷,对于概念理解不透彻。1.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部分不能计算入内。2.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这忽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范围是指化学变化。3. 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相等而不是他们之间分别相等。4. 没有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是指“质量”而不是“体积”,或者说因为微粒间存在间隙,所以应该小于20毫升。通过解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存在问题的误区和盲点,帮助学生全面地将概念理解透彻,有助于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从解题中感受化学的变化观念和质量守恒的思想。
二、 解题有助于重视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结构与组成,性质与变化,制备与用途,从学科的特点从实验中探究物质的变化规律,认识证据推理,某同学用上图所示装置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待充分反应后天平指针的理想指向应是(填“左方向”“右方向”或“中间”),但结果发现指针指向b方向,请解释可能的原因。在这个装置实验过程中必须控制盐酸与碳酸钙的量。若盐酸和碳酸钙的量较多时,可能会导致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理想的应该在指针的中间位置,但是结果发生的偏转可能的原因是生成了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导致化学反应的中体系的质量减少所以往右边偏转,这个实验从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构建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也从中可以知道当有空气中的成分参与化学反应时候,或者生成物中有烟、雾、气体的时候,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该在密闭的体系中进行实验。当产生比较多的二氧化碳时候,可能会将锥形瓶口的塞子弹开。面临可能导致这样的实验结果,可以改进实验装置,方法一:往锥形瓶口套上一个气球,把稀盐酸装在小试管放入锥形瓶中,使气球收集气体。方法二:将胶头滴管改为注射器,未装满稀盐酸的注射器也可以起到暂时收集气体的作用。方法三:将碳酸钙装进小试管放入锥形瓶,而锥形瓶底部放入澄清石灰水。改进实验装置的方法有很多,本题目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评价实验方案,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从实验装置的逐步改进能够逐步使学生实验创新能力逐渐提升。可以从解题中实现学生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让学生真实感受实验的过程,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通过解题使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有所突破,帮助学生形成核心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知。
三、 解题能够培养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终生的发展是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水可以变成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聪明的你还在等什么,快来联系我吧。联系电话:1385998****(分享至朋友圈即可显示电话号码)”学生碰到这种情形时,学生通过对水变成汽油,分析其中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汽油由碳元素和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识可以知道化学反应前后的元素的种类不变,这种看上去很赚钱但却是不能实现的情况,这时候在生活中就要有正确的眼光,根据学习的化学知识可以用来辨别是非,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有助于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生活,从化学角度看待生活,能够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从而使所学的化学知识变活,同时也是将化学知识和实际材料的大量结合,看上去是学生的要做的题目,实际上也是提升自己科学素养的手段。
四、 解题中初步构建学生的模型认知
从学生接触到的题目来说,模型认知在九年级化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中提到电解水的模型,模型中呈现化学反应前、化学反应中和化学反应后的微观粒子的变化情况,从宏观的物质到微观模型,包含着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学生也可以从练习中再次认识模型,以下面的题目为例:从下图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 该基本反應属于复分解反应
B. 由图中可知反应前后原子可分
C. 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4
D. 甲乙丙三种物质微粒个数之比为1∶1∶1
从微观的模型中能够获得较多的知识:比如反应类型的判断、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情况、根据微粒模型中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化学计量数和微粒个数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由微观不变我们可以知道元素种类、元素质量和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宏观测得的质量相等,可以用微观解释;由微观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也可以得出质量守恒,这里体现了一个化学思维方法:“见著知微,见微知著”。在模型中能够将化学概念和规律相互整合一起,模型认知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微观变化过程,进一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总之,学生解题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学生的解题可以充分地使学生从“知识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既不简单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存的效率,也不简单地提高学生对知识提取效率,而是对储存知识与提取知识加以综合考虑,对知识很好的提取办法之一就是学生解题,或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包含着知识的储存,知识的内化和知识的提取。解题也应该不断尝试、重视并且挖掘解题的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100-103.
[2]周彬.课堂密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13.
作者简介:
江小花,福建省龙岩市,龙岩第一中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