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潜移默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udh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一:
  课间,二年级某班几个学生在教室的走廊上追逐嬉闹,其中一个胖男生把刚跨出教室门的女生撞倒,自己的头险些撞到墙角。追逐的男生们哈哈大笑地从这个倒在走廊上的女生身上跨过去……
  镜头二:
  某小学的四年级一位女学生放学骑自行车回家。下桥时,她为了炫耀自己的骑车技术,双手离开车龙头扶手,车速在加快,突然车子一颠簸,失去平衡,人甩出车子几米,立即休克。所幸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镜头三:
  放学铃声之后,五年级某学生飞奔下楼。在还有五、六级台阶的情况下,他一个箭步纵身跳下去,由于与其他同学发生刮碰,他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只听“哎哟”一声,当场造成自身手臂骨折。
  事实上,上述现象并非少数。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国中小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6万之多,平均每天就要有40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因此,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学生伤害离我们有多远?
  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学校“安全第一”,这是教育界、科研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共识。由于安全隐患时刻伴随在中小学生身边,因此学校教育把安全放在头等位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正因为如此,最近颁布的《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把“安全管理”列为学校基础管理。可见,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管理”的核心。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切实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和基本任务。
  一、晓之以理,从小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最为重要的着手之处就是依托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切实抓好班级安全教育。
  不少班主任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学生实在难教。诚然,随着网络、电视等媒体的日益发达和普及,现在的小学生可接触的信息并不少于成人,甚至比一部分成人的知识面更宽。小学生心智远未成熟,也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消极导向的影响,而这往往会导致学校教育在社会不良气氛中显得苍白无力。那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并抵制这些消极影响,使小学生安全教育真正发挥作用呢?我们认为,必须注重从学生的日常小事入手,润物细无声,在小事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
  (1)从听到的小事中让学生懂得遵章守纪与安全同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安全事故,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并挖掘其对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并以学生喜闻乐见、容易理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广播、电视、生活中听到的安全事故,然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和体会,教师要及时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张贴宣传,给学生以安全警示教育。以镜头二为例,在收集学生的体会后要告诉学生,交通法规对儿童骑自行车上路行驶有严格的规定,不满13周岁的儿童是不能骑自行车上路的。十次事故九次违规违章,遵守交通法规就是珍爱生命。遵章守纪就能防患于未然。
  (2)从看到的小事中让小学生懂得行为文明与安全同行。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我们通过学生身边的小事唤醒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重视与防范。因为,眼睛是我们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小事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
  其实,镜头一、镜头三的情况经常在我们学校出现。当然,镜头三发生的几率相对比较小,但一旦发生,后果就会比较严重,甚至会造成学生的终身伤害。由于像此类安全隐患是无法根除的,它时时伴随在我们身边,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具体到上述的两个镜头,班主任应当及时、恰当地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镜头一,防微杜渐。
  例如,班主任可在班队活动课上让学生讨论:假如有同学踩着了这位女同学,后果会怎样?假如那时是全校集会,这位女同学会怎样?假如你当时就在这位女同学的身边,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位女同学,你会怎么办?假如那位男同学的头撞到墙角上后果会怎样?学生在讨论中,将会逐步认识到不文明的活动潜在许多危险,进而提高防范发生类似安全事故的意识。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寻找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故及藏于身边的安全隐患,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橱窗里,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二、动之以情,在小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研究表明,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径。学生安全教育,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是无法形成良好的技能的。鉴于此,小学生安全教育应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及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逐步形成自我保护能力。
  (1)在小事中寻找教育机会,丰富学生的自我保护体验。
  有的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把手指割破,捏着伤口,哭着,跑进老师办公室请求老师帮助;还有的同学上体育课,不小心脚上擦破了皮,哭着跑向老师求助……由于缺乏独立处理的意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凡是遇到问题,无论种类,无论大小;全部“哭”找老师或者找家长帮其解决。
  针对这一点,第一,班级里可以适当开展活动,讨论并倡议学生多尝试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提高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并逐步建立学生的独立意识。第二,可以通过老师教,学生互帮互学互练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包扎方法,主要是对于轻微的运动伤害、割伤等小伤口的处理。第三,班主任可以在班上发动学生或家长志愿者准备一些伤口消毒药水及一些包扎伤口的物品,平时让学生用来尝试包扎一些轻微的小伤口。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校园里发生的一些小意外,基本都能自行简单处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处理问题时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共同体验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自救、互救中的情感体验,既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又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2)在小事中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具体来说,要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发现学生带了打火机到学校里玩,教师可利用这一次机会创设教室里着火的情境(烧旧报纸,制造浓烟),让全体学生参加火灾逃生演习。演习后要认真进行总结,表扬利用逃生知识逃生的学生,指出演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发的后果。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既能体验火场的紧张场面,又学到了火场逃生方法,同时教育了违反纪律的学生,增强了大家的防火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导之以行,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学习是一种特殊的集体生活,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难以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重中之重是扎扎实实抓好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文明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认真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以此占领学生课余时间和空间,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总而言之,学校安全无小事。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做有心人,安全教育从点滴小事抓起,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那时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我们的学校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其他文献
细节回放:“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教材《数学》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始出示课题目:在一条全长1000米的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种,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准备几棵树苗?学生在得到两个不同答案后教师提问如何验证或说明哪个是正确的?通过讨论得出:可以用画图的办法来验证。以下是两次执教时其中的一个环节的对比。  第一次教学  师:你的意思是1000米太长,比较复杂,可以从中选一小段,试着画一画,
《倍的初步认识》是一节起始概念课,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对以后解决有关倍数的三类问题及分数、百分数的问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采用摆图或看图说一说: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用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可细想之下,学生的学习是因为有了需要,才会产生探索的动力,引发旺盛的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近几年调查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三下《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两个班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计算教学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305班教学中,笔者按照教材安排,让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自己总结归纳出口算方法。在306班教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师短短的一句表扬能带给学生无穷的动力去探索新知,一句看似平淡的点评却是给学生的一把去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一、评价层次多元化    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又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时,对优生提高标准,好中求异,优中求新;中差生降低要求,寻找进步点,发现闪光点。如经常会发现学生
思想是客观存在的,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反映在人的意识中。教育思想是教育者在丰富、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抽象、思考、总结的结果,是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检验证明的结晶。一百多年来的教育思想,说实在话,自己资历甚浅,对我国的教育思想的精髓不能深入把握,更不能妄加评论。但我认为,唯有经过大量的语文实践证明,历经千年磨练灼灼发光的思想才是最有价值的。  人的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
随着音乐课改的发展,音乐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某次小学音乐有效课堂教学评比学习中,笔者也发现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思考一:有效课堂呼唤教师位置回归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荷尔博士认为:人际间的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要改善人们的心理距离,通过调整物理距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已被多媒体绊住了。有一位教师执教的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而不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道具来衡量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本文着力论述如何创设灵动的空间,构建学生和谐发展。    一、钻研教材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教材是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本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对教材进
【案例】2009年,我有幸参加了我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自选的教学内容为“认识比”。在认真钻研文本,精心设计教案后,我在本校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听课同事的评价是整堂课虽然看上去挺流畅,但有种教师走过场过教案的感觉。在进一步深入解读文本做了充分准备后,我从容地站在了第二次试教的讲台前……这次听课同事的评价可提炼成九个字:真实!有效!是一堂好课!  【反思】两次不同风格的试教,两次截然相反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们内容深刻,意存高逸,也包含有很多哲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都是脍炙人口、流传甚久的千古名篇,每首古诗皆蕴含着美的语音、美的韵律、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诗中各种美的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古诗的
经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我校申报的“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农村家庭留守男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在2006年已正式立项。立项以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突出研究主题,就对策、评价、干预措施等内容进行了重点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顺利通过了课题中期论证。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们初步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一、进一步深化对课题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