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伊朗故都,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種商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天下,民间流传的“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即由此而来。
伊玛目清真寺由阿巴斯大帝下令建造,汇集了全伊朗最优秀的工匠,花了27年时间精心修建而成,雄浑庄严、精美瑰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有经验的旅行者会说,三十三孔桥在一天之内会变幻出不同的风格,一定要白天去一次,晚上再去一次。夜晚,灯光辉映下的孔桥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天安门广场自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不过,对于世界上的第二大广场,很多人或许就回答不出来了。其实,不论是伊朗人,还是全球闻名的旅游指南《孤独星球》,都会给你相同的答案,那就是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
伊玛目广场长560米,宽160米,环绕着4座宏伟壮观的伊斯兰古建筑,而4座建筑之间有双层拱券走廊连接串通,使伊玛目广场展现出宏大的气魄和无与伦比的纵深感。据说在萨法维王朝时,每当有外国使团来伊斯法罕宫廷拜谒,官员们就会把使团带到广场北侧的入口:只见大门洞开,宽阔的广场徐徐展现,远道而来的客人们都会为之震惊。
说到伊玛目广场,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建造者——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大帝。在伊斯兰历史上,阿巴斯大帝与苏莱曼大帝和阿克巴大帝齐名,被美国历史学家、《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誉为“萨法维王朝最杰出的统治者”。萨法维王朝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过渡的中间时期,被视为该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作为第五代君主的阿巴斯大帝(1587—1629年在位),则为现代伊朗的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伊斯兰教什叶派也被确立为国教。
那时的伊斯法罕,人口多达50多万人。作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种商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天下,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民间流传的“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即由此而来。
璀璨精美的伊玛目清真寺如梦似幻的三十三孔桥
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斯法罕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此时产生的建筑是伊斯兰文明中的珍品,而其中的经典代表作,当属伊玛目清真寺和三十三孔桥。
伊玛目清真寺,又称作“国王清真寺”,是由阿巴斯大帝于17世纪上半叶下令建造的。为了这项工程,他召来了全伊朗最优秀的工匠,他们花了27年时间精心修建而成,其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雄浑庄严、精美瑰丽,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双层拱顶清真寺,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来到伊玛目清真寺面前,只见正门上有许多著名书法家用漂亮的波斯文书写的诗文,高耸的宣礼塔大门贴满了瑰丽、缤纷的漂亮瓷砖。蜂窝状的门廊拱顶上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门廊下则贴着细腻柔滑的大理石。从一扇装饰繁复、写满《古兰经》文的木门步入清真寺正殿,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拱券与穹顶,四周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彩色瓷砖,墙壁上还有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壁画和装潢。走入寺内南侧,只见阳光从大殿穹顶上洞开的窗户照射进来,站在正对着拱顶的回音石上拍手,还可听到阵阵洪亮的回音——如此奇妙的声光效果,不禁让人产生一种与真主同在的神秘感。
在《伊斯兰艺术》一书中,伊玛目清真寺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书中称它既不同于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不同于西班牙和北非的艺术风格,而是真正的“伊朗风格”。
匠心独运的手工艺品古老巴扎的精明商人
人人都知道波斯地毯是伊朗的国粹,孰不知伊斯法罕是几乎所有伊斯兰手工艺品中的翘楚。阿巴斯大帝为了打造这座全新的首都,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此后,伊斯法罕名匠辈出,各种技艺渐臻成熟,创造了手工艺的奇迹。
當你行走在伊玛目广场两边古老的巴扎时,头顶上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穹顶,两边的商铺鳞次栉比,各色精美的工艺品透过窗子散发出迷人的光芒,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巴扎的店铺商人常常守在门口,见了你便会不停地向你打招呼,有的还会跟你脱口而出一句带着伊朗口音的汉语“你好”。他们甚至还会把你请进店铺里,邀请你入座,随后端上一个铁盘,盘子上放着两个装着红茶的玻璃杯,一边还放着一碗方糖。店家会一边和你聊着天,一边推杯换盏,与此同时把话题引向店铺中的商品,继而又会怂恿你买几件带走。这种看似热情的待客之道,折射出来的却是当地由来已久的经商传统。
其实,早在驼铃阵阵的西汉时期,伊斯法罕就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一站,也是当时亚非欧三大洲的货物贸易集散地,《史记》中关于安息帝国“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的文字,用在伊斯法罕身上也同样适用。当时的伊斯法罕在西方人眼中还是神秘东方的代名词,英国小说家詹姆斯·莫利阿的作品《伊斯法罕的哈只巴巴》就曾细致地描绘了当地的迷人风情,以及许多商人经商的场景。
如今,那阵阵驼铃声已经远去,新丝路又重新开启。迷失在古老而嘈杂的巴扎里,在巨大、古老的穹顶之下,你能看到不少商铺的门口都贴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标志——伊斯法罕的商人看准中国经济腾飞的时机,迎头赶上了新丝绸之路的浪潮。
在伊斯法罕的最后一晚,我又来到了伊玛目广场,只为再看一眼那迷人的夜景。夜晚的广场比白天更热闹,人们纷纷涌入广场休闲娱乐。当即将进入广场之前,我竟偶遇了一位名叫“芮逸德”的伊朗小伙,他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留学,是一名“中国通”,目前在巴扎里从事藏红花和波斯地毯的生意。得知我来自北京后,他说自己常去北京,以便看望他在那里做生意的哥哥。于是,我们便约好在北京再见。分别之际,他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微信二维码。“加个微信吧”,他笑着说道。我会心一笑,结识了这名深谙中国交友之道的伊朗小哥。
伊玛目清真寺由阿巴斯大帝下令建造,汇集了全伊朗最优秀的工匠,花了27年时间精心修建而成,雄浑庄严、精美瑰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有经验的旅行者会说,三十三孔桥在一天之内会变幻出不同的风格,一定要白天去一次,晚上再去一次。夜晚,灯光辉映下的孔桥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天安门广场自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不过,对于世界上的第二大广场,很多人或许就回答不出来了。其实,不论是伊朗人,还是全球闻名的旅游指南《孤独星球》,都会给你相同的答案,那就是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
伊玛目广场长560米,宽160米,环绕着4座宏伟壮观的伊斯兰古建筑,而4座建筑之间有双层拱券走廊连接串通,使伊玛目广场展现出宏大的气魄和无与伦比的纵深感。据说在萨法维王朝时,每当有外国使团来伊斯法罕宫廷拜谒,官员们就会把使团带到广场北侧的入口:只见大门洞开,宽阔的广场徐徐展现,远道而来的客人们都会为之震惊。
说到伊玛目广场,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建造者——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大帝。在伊斯兰历史上,阿巴斯大帝与苏莱曼大帝和阿克巴大帝齐名,被美国历史学家、《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誉为“萨法维王朝最杰出的统治者”。萨法维王朝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过渡的中间时期,被视为该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作为第五代君主的阿巴斯大帝(1587—1629年在位),则为现代伊朗的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伊斯兰教什叶派也被确立为国教。

那时的伊斯法罕,人口多达50多万人。作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种商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天下,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民间流传的“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即由此而来。
璀璨精美的伊玛目清真寺如梦似幻的三十三孔桥
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斯法罕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此时产生的建筑是伊斯兰文明中的珍品,而其中的经典代表作,当属伊玛目清真寺和三十三孔桥。
伊玛目清真寺,又称作“国王清真寺”,是由阿巴斯大帝于17世纪上半叶下令建造的。为了这项工程,他召来了全伊朗最优秀的工匠,他们花了27年时间精心修建而成,其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雄浑庄严、精美瑰丽,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双层拱顶清真寺,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来到伊玛目清真寺面前,只见正门上有许多著名书法家用漂亮的波斯文书写的诗文,高耸的宣礼塔大门贴满了瑰丽、缤纷的漂亮瓷砖。蜂窝状的门廊拱顶上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门廊下则贴着细腻柔滑的大理石。从一扇装饰繁复、写满《古兰经》文的木门步入清真寺正殿,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拱券与穹顶,四周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彩色瓷砖,墙壁上还有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壁画和装潢。走入寺内南侧,只见阳光从大殿穹顶上洞开的窗户照射进来,站在正对着拱顶的回音石上拍手,还可听到阵阵洪亮的回音——如此奇妙的声光效果,不禁让人产生一种与真主同在的神秘感。
在《伊斯兰艺术》一书中,伊玛目清真寺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书中称它既不同于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不同于西班牙和北非的艺术风格,而是真正的“伊朗风格”。

匠心独运的手工艺品古老巴扎的精明商人
人人都知道波斯地毯是伊朗的国粹,孰不知伊斯法罕是几乎所有伊斯兰手工艺品中的翘楚。阿巴斯大帝为了打造这座全新的首都,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此后,伊斯法罕名匠辈出,各种技艺渐臻成熟,创造了手工艺的奇迹。

當你行走在伊玛目广场两边古老的巴扎时,头顶上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穹顶,两边的商铺鳞次栉比,各色精美的工艺品透过窗子散发出迷人的光芒,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巴扎的店铺商人常常守在门口,见了你便会不停地向你打招呼,有的还会跟你脱口而出一句带着伊朗口音的汉语“你好”。他们甚至还会把你请进店铺里,邀请你入座,随后端上一个铁盘,盘子上放着两个装着红茶的玻璃杯,一边还放着一碗方糖。店家会一边和你聊着天,一边推杯换盏,与此同时把话题引向店铺中的商品,继而又会怂恿你买几件带走。这种看似热情的待客之道,折射出来的却是当地由来已久的经商传统。
其实,早在驼铃阵阵的西汉时期,伊斯法罕就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一站,也是当时亚非欧三大洲的货物贸易集散地,《史记》中关于安息帝国“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的文字,用在伊斯法罕身上也同样适用。当时的伊斯法罕在西方人眼中还是神秘东方的代名词,英国小说家詹姆斯·莫利阿的作品《伊斯法罕的哈只巴巴》就曾细致地描绘了当地的迷人风情,以及许多商人经商的场景。
如今,那阵阵驼铃声已经远去,新丝路又重新开启。迷失在古老而嘈杂的巴扎里,在巨大、古老的穹顶之下,你能看到不少商铺的门口都贴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标志——伊斯法罕的商人看准中国经济腾飞的时机,迎头赶上了新丝绸之路的浪潮。

在伊斯法罕的最后一晚,我又来到了伊玛目广场,只为再看一眼那迷人的夜景。夜晚的广场比白天更热闹,人们纷纷涌入广场休闲娱乐。当即将进入广场之前,我竟偶遇了一位名叫“芮逸德”的伊朗小伙,他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留学,是一名“中国通”,目前在巴扎里从事藏红花和波斯地毯的生意。得知我来自北京后,他说自己常去北京,以便看望他在那里做生意的哥哥。于是,我们便约好在北京再见。分别之际,他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微信二维码。“加个微信吧”,他笑着说道。我会心一笑,结识了这名深谙中国交友之道的伊朗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