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明珠伊斯法罕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1gwe52r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伊朗故都,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種商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天下,民间流传的“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即由此而来。
  伊玛目清真寺由阿巴斯大帝下令建造,汇集了全伊朗最优秀的工匠,花了27年时间精心修建而成,雄浑庄严、精美瑰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有经验的旅行者会说,三十三孔桥在一天之内会变幻出不同的风格,一定要白天去一次,晚上再去一次。夜晚,灯光辉映下的孔桥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天安门广场自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不过,对于世界上的第二大广场,很多人或许就回答不出来了。其实,不论是伊朗人,还是全球闻名的旅游指南《孤独星球》,都会给你相同的答案,那就是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
  伊玛目广场长560米,宽160米,环绕着4座宏伟壮观的伊斯兰古建筑,而4座建筑之间有双层拱券走廊连接串通,使伊玛目广场展现出宏大的气魄和无与伦比的纵深感。据说在萨法维王朝时,每当有外国使团来伊斯法罕宫廷拜谒,官员们就会把使团带到广场北侧的入口:只见大门洞开,宽阔的广场徐徐展现,远道而来的客人们都会为之震惊。
  说到伊玛目广场,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建造者——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大帝。在伊斯兰历史上,阿巴斯大帝与苏莱曼大帝和阿克巴大帝齐名,被美国历史学家、《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誉为“萨法维王朝最杰出的统治者”。萨法维王朝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过渡的中间时期,被视为该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作为第五代君主的阿巴斯大帝(1587—1629年在位),则为现代伊朗的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伊斯兰教什叶派也被确立为国教。

  那时的伊斯法罕,人口多达50多万人。作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种商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天下,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民间流传的“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即由此而来。
  璀璨精美的伊玛目清真寺如梦似幻的三十三孔桥
  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斯法罕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此时产生的建筑是伊斯兰文明中的珍品,而其中的经典代表作,当属伊玛目清真寺和三十三孔桥。
  伊玛目清真寺,又称作“国王清真寺”,是由阿巴斯大帝于17世纪上半叶下令建造的。为了这项工程,他召来了全伊朗最优秀的工匠,他们花了27年时间精心修建而成,其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雄浑庄严、精美瑰丽,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双层拱顶清真寺,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来到伊玛目清真寺面前,只见正门上有许多著名书法家用漂亮的波斯文书写的诗文,高耸的宣礼塔大门贴满了瑰丽、缤纷的漂亮瓷砖。蜂窝状的门廊拱顶上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门廊下则贴着细腻柔滑的大理石。从一扇装饰繁复、写满《古兰经》文的木门步入清真寺正殿,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拱券与穹顶,四周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彩色瓷砖,墙壁上还有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壁画和装潢。走入寺内南侧,只见阳光从大殿穹顶上洞开的窗户照射进来,站在正对着拱顶的回音石上拍手,还可听到阵阵洪亮的回音——如此奇妙的声光效果,不禁让人产生一种与真主同在的神秘感。
  在《伊斯兰艺术》一书中,伊玛目清真寺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书中称它既不同于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不同于西班牙和北非的艺术风格,而是真正的“伊朗风格”。

  匠心独运的手工艺品古老巴扎的精明商人
  人人都知道波斯地毯是伊朗的国粹,孰不知伊斯法罕是几乎所有伊斯兰手工艺品中的翘楚。阿巴斯大帝为了打造这座全新的首都,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此后,伊斯法罕名匠辈出,各种技艺渐臻成熟,创造了手工艺的奇迹。

  當你行走在伊玛目广场两边古老的巴扎时,头顶上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穹顶,两边的商铺鳞次栉比,各色精美的工艺品透过窗子散发出迷人的光芒,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巴扎的店铺商人常常守在门口,见了你便会不停地向你打招呼,有的还会跟你脱口而出一句带着伊朗口音的汉语“你好”。他们甚至还会把你请进店铺里,邀请你入座,随后端上一个铁盘,盘子上放着两个装着红茶的玻璃杯,一边还放着一碗方糖。店家会一边和你聊着天,一边推杯换盏,与此同时把话题引向店铺中的商品,继而又会怂恿你买几件带走。这种看似热情的待客之道,折射出来的却是当地由来已久的经商传统。
  其实,早在驼铃阵阵的西汉时期,伊斯法罕就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一站,也是当时亚非欧三大洲的货物贸易集散地,《史记》中关于安息帝国“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的文字,用在伊斯法罕身上也同样适用。当时的伊斯法罕在西方人眼中还是神秘东方的代名词,英国小说家詹姆斯·莫利阿的作品《伊斯法罕的哈只巴巴》就曾细致地描绘了当地的迷人风情,以及许多商人经商的场景。
  如今,那阵阵驼铃声已经远去,新丝路又重新开启。迷失在古老而嘈杂的巴扎里,在巨大、古老的穹顶之下,你能看到不少商铺的门口都贴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标志——伊斯法罕的商人看准中国经济腾飞的时机,迎头赶上了新丝绸之路的浪潮。

  在伊斯法罕的最后一晚,我又来到了伊玛目广场,只为再看一眼那迷人的夜景。夜晚的广场比白天更热闹,人们纷纷涌入广场休闲娱乐。当即将进入广场之前,我竟偶遇了一位名叫“芮逸德”的伊朗小伙,他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留学,是一名“中国通”,目前在巴扎里从事藏红花和波斯地毯的生意。得知我来自北京后,他说自己常去北京,以便看望他在那里做生意的哥哥。于是,我们便约好在北京再见。分别之际,他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微信二维码。“加个微信吧”,他笑着说道。我会心一笑,结识了这名深谙中国交友之道的伊朗小哥。
其他文献
“北人赛马,南人竞渡”——赛龙舟是中国传承千年的民间习俗。每逢端午,南方人会用雕刻成龙形的木舟竞渡,形成了悠久的龙舟文化。  龙舟整体可拆解为龙首、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其中龙首雕刻是整个龙舟制作最具有灵性的部分。  湖南沅江市的“聋爹老杨”是远近闻名的龙首雕刻手艺人,虽已从业50多年,技艺精湛,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龙首雕刻已后继乏人……  “八百里洞庭”是龙舟文化的发祥地,但是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
尽管有报道说,一次接吻可传播8000多万个细菌,但很多人依然对接吻乐此不疲。对于很多人,初吻具有特殊的意义,那份交杂着窘迫与紧张、兴奋与喜悦的情绪,似乎奠定了接下来的恋爱关系的基础。  从小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人大概以为,全人类都有接吻这一浪漫之举,然而就在最近,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名叫“接吻偏好”的研究,对全球168种人类文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只有46%的人类将接吻视作浪漫的亲密行为。  如果你连续
东起芝加哥,西至洛杉矶,斜穿美国版图的66号公路,尽管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衰落,但却一直是美国人心中的“母亲之路”。  本文作者从公路的中点驶上这条“时空隧道”,沿途探访它的历史和荣光,感受荒凉和沧桑:圣菲日落中“基督的血”;无数明星下榻过的复古旅馆;千姿百态的大峡谷;跌宕起伏的西部牛仔大戏;随老鹰乐队的歌曲而走红的街角;荒漠中淘金者废弃的小镇。当然,还有那个为这条公路的复兴而不懈努力的老人……  
在清代以前,鱼木寨人大多穴居野生,死后弃置于荒野岩穴,或以石为棺加以安葬。清代以后,土家人宗族开始重视修建生基、碑屋——生基是在生前修建的坟墓,碑屋则是将坟墓建于住宅之中,人“鬼”同住。  大水井古建筑群是家族庄园,主要包括了李清亮庄园、李氏宗祠和李盖五住宅三大部分。其中李清亮庄园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各种空间鳞次栉比。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夜,是整个“哭嫁”仪式的高潮,此时,村里还会选出9个
在所有进藏线路中,蜿蜒起伏近2000公里的青藏公路是里程最短、行驶速度最快、路况最好、车流量最大的“天路”。它犹如一条珍珠项链,把草原、湖泊、沙丘、河流、高山串连起来,沿途还有精灵般的野生动物、色彩浓郁的寺庙与虔诚的僧侣、斑斓的经幡和多姿的藏袍。从红墙隐隐的塔尔寺,经蔚蓝一线的青海湖,越高寒的昆仑山口,穿藏羚羊出没的可可西里,到藏地“天湖”纳木错……最终抵达拉萨的布达拉宫。  在中国版图的西南部,
成都凸凹  又名凸凹,原名魏平。诗人、小说家、编剧。1980年代中期步入文坛,出版有长篇小说《大三线》、《甑子场》、诗歌《桃果上的树》、随笔《花蕊中的古驿》、批评札记《字篓里的词屑》等书二十余部。编剧有30集电视连续剧《滚滚血脉》。现居成都龙泉驿。  依从民间口耳相传的说法,甑子场的历史与来处貌似可上溯到蜀汉时期,直接与蜀相诸葛亮和后主刘禅产生联系……遍查古书,“洛带”两字,首次出现在唐书,再次出
作为姓氏,“芈”姓颇为罕见,而且这个字本身也是十分生僻。在《说文解字》的注释中,“芈”是一个古老的象声字,表示羊叫的声音,读音为“mǐ”,古音读作“miē”。  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芈姓还没进入前2000位,在中国台湾省也仅列第1384位,但芈姓人完全不必因此而烦恼,反倒应当倍感优越。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芈”是一个极其特别、古老的姓氏,如今常见的许多姓氏都由芈姓衍生而来,如楚、熊、尹、贺
在丹巴,我先是住在摄影师三格开的客栈。那是一幢已汉化的嘉绒形制楼房,庭院满植苹果树、梨树、芍药和茶花。房子墙体以不规则的灰色石块垒起,刷避邪白灰,门窗框以红、黄、蓝三色描绘图饰。底楼是主人卧室、厨房及餐室,天井中央横着一块长而宽的树木剖面,做餐桌,两边各排一条原木,是条椅,靠东墙立一截树墩子,放置着茶罐茶具、几盆兰花。二楼、三楼是客房,每根回廊立柱下皆有一盆兰花,二楼朝东有一处五六平方米的敞开阳台
滇藏线全长700多公里,起点为大理,途径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到达芒康与318国道汇合。沿途的洱海、玉龙雪山、虎跳峡、白马雪山、梅里雪山等景点各有千秋。  滇藏线也是一条民族风情线,沿途会经过苗族、白族、纳西族和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和人文景观也是滇藏线一大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盐井,这里有流传千年的古老制盐法,也有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藏族神父带领信徒用藏语念着《圣经》。  一提到滇藏线,
历史上,尼泊尔擅长寺庙建筑和雕刻工艺的工匠,都云集在巴格马蒂河畔的帕坦古城中,他们所掌握的千年绝学,为这座古城迎得了“艺术之城”的美誉。而今,作为尼泊尔最古老的城市,帕坦城中几乎云集了整个尼泊尔最漂亮的建筑……  和首都加德满都只有一河之隔的帕坦,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尼泊尔人口中,帕坦还有一个重要的名字:勒利德布尔。意思就是“艺术之城”。  城中心的杜巴广场,是“世界纽瓦丽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