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内6优107'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来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明高温高湿稻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可为高温高湿稻区氮肥优化管理和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典型的高温高湿稻区四川省泸州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6个密度与施氮量组合,分别为低密高氮(习惯移栽密度16.5万穴∙hm−2,施氮量为180 kg∙hm−2,LDNck)、低密减氮15%(LDN−15%)、低密减氮30%(LDN−30%)、增密减氮15%
其他文献
生态农场是发达国家农业环境政策的主要实施对象,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单位,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抓手。本文依托跨时7年的生态农场调查数据,结合农业农村部5年的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经验,得出了我国4个区域和3类生态农场的经济参数,进一步依据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划,按照3%~5%生态化转型比例,评估了生态农场在区域和全国尺度的发展空间,分析了生态农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产业价值,从战略层面提出我国近期生态农场建设的最新要求和政策建议。结果显示:1)从区域看,华南地区生态农场投入产出效率最高,东北地区生态农场
农业碳排放阻碍绿色农业转型,探索种植业碳补偿率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可为低碳农业良性发展提供有益指导。本文同时考虑碳源和碳汇,测算2002—2018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种植业碳补偿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考察地区差异,采用非参数估计中的核密度估计动态演进过程,借助σ收敛、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检视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1)种植业碳补偿率整体相对差异扩大趋势明显。东部地区相对差异扩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变化较小;东—西部、东—中部地区之间增加,中—西部地区之间减小;地区间差距是造成种植业碳
准确测度农业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可为加快实现农业减排增效提供理论参考。已有研究未将碳排放与其他要素的共同作用进行分离,研究实质为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效率,而非农业碳排放效率。为完善既有测算思路,本文在农业全要素框架下搭建碳排放效率的理论模型,基于GB-US-SBM模型测算2000—2019年间中国30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碳排放松弛量,根据碳排放松弛量与实际值计算农业碳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从产业、要素、环境3个方面出发,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