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途径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wy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启蒙教育,因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十分重要。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简要分析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 科学教学 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教学应以探究学习为核心。”所以,利用科学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已成为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点研究课题。然而,当前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况并不乐观,科学教师应正视不足,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将学习重心转移到探究过程中来。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初步探讨。
  一、创设情境
  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动力,也是引发科学探究的开端。只有发现了问题,人们才会绞尽脑汁去寻找解决办法。爱问问题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天性,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并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学习《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同样的问题,让学生去收集土壤,并把土壤带进课堂。课堂上,教师利用烧杯、蒸馏水、木柴等工具对土壤的成分进行检测,让学生观察了解土壤中所含的物质。然后,教师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把心中的疑惑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有的学生问:漂在水面上的那层白色东西是什么?有的问:土壤被煮开后到底溶解了没?还有的学生问:把土壤放进水里加热为什么水会变颜色?……学生各有各的疑问,各有各的答案和理由。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耐心解答,照顾学生的感受,但是不应将答案一次全盘说出,而要留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培养其思维逻辑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思路拓宽、思维发展的过程,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二、动手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是实践探究,理论知识是其次,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通常依靠教学情境来实现,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且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促使其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科学真理。例如,学习《电磁铁》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实验的材料,如磁铁、铁片、塑料等,以确保课堂实践顺利开展。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验,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性质。实验可分组进行,让学生观察磁铁可以吸附含有铁质的物体,而不能吸附塑料、木片之类的物体,再通过动手实验,就能探究出磁铁的特性,掌握相关知识。又如,学习《指南针》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实验,课前布置制作指南针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并结合文本知识去完成指南针的制作。课堂上,教师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制作的指南针都非常有个性。有的学生想象力较强,会利用细线把钢针吊起来;有的学生创新能力突出,会把磁化的钢针放在塑料泡沫中,制成一个很独特的指南针。这样的实践操作,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鼓励质疑
  科学强调严谨性、逻辑性、实践性,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往往也需要通过实验来论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去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所见到的现象,培养质疑精神。例如,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课前准备1个气球、1个锥形瓶、3个量杯及热水、常温水、冷水等材料。课堂上,先往锥形瓶中装空气,以气球作为密封盖,然后慢慢往瓶中加入热水使空气受热,同时加入冷水使空气受冷,一分钟后引导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请学生猜想:“现在锥形瓶里的空气是热的还是凉的?”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邀请学生上讲台把手伸进瓶中感受空气的温度(注意安全),很明显此时的空气略显温暖。3分钟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同学们现在觉得空气和水都凉了吗?”学生同样各执己见,纷纷对实验现象质疑。教师再次请学生上台感受时,空气已变冷,而水依然略显温暖,但会比上次温度降低。这时学生内心会充满疑惑,教师继续设疑:“为什么在加热过程中气球会膨胀得很快,而加入冷水的时候会收缩明显?”结合课文阅读和实验操作,学生就会明白:因为水和空气均由肉眼无法看到的小微粒组成,当热量上升时,它们就会被激活,从而迅速扩散,增大体积;相反,遇到冷水时,它们就会聚集取暖,从而缩小体积。这样的实验演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联系生活
  科学探究并不局限于课堂40分钟,实际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若能立足学生真实生活,那不仅能激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还能为学生科學探究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动力。所以,小学科学教学应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学习《溶解》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备好高锰酸钾、盐、砂、小苏打、粉笔末等材料,并要求学生准备些许玉米渣、食用油、酱油、面粉等材料,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可见的东西,实验操作起来也容易理解。实验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对实验材料分类,可以按颜色、状态、是否能吃等来分类。实验过程中,教师无须监督实验进度,让学生大胆尝试,随意将材料投入水中进行搅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的材料很快被溶解,而有的材料却浮在水面很难溶解,有的又沉淀在水底。待学生自己尝试实验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相同现象的材料归到一起,经过比较,学生会发现平时不常见的高锰酸钾、小苏打以及常见的酱油、盐、醋等材料放入水中后会快速溶解,而面粉、食用油、粉笔末等会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不易溶解。通过利用生活中的食材、物品进行实验,学生更容易理解“溶解”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其获得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通过长期实践去积累经验。科学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开展实验、鼓励质疑以及联系生活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姚伟峰. 优化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策略[J]. 安徽教育科研,2019(09).
  [2]曹先玲,陈秀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 2017(19).
其他文献
我校启动的师生“书信交流”活动,取得了改善师生关系的最佳教育效果。上学期末,学校别出心裁,布置了一项特殊寒假作业:给自己的每位老师写一封信。学期伊始,我收到了厚厚的
旋转冲击钻井技术可大幅提高硬地层机械钻速,但对于塑性岩石的破碎效果较差。为此,提出了螺杆动力驱动的机械式旋转冲击钻井工具样机技术方案,研究了旋转运动和往复运动转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攀升和城市公共交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城市地铁作为一种新式的公共设施在城市全面推广,整体建设影响到城市交通系统压力等级和土壤资源紧张的缓解,以及人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学生认识社会、规范行为、知法守法等方面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是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将生活化教学策略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让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在课堂上得到再现,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 应用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在渔业生产活动中,水是最基本条件。通过不断地补水、换水来达到高产高效,而在干旱缺水地区的池塘,几乎无水源供给,平时只能靠天然雨水补充,一池水养一季鱼的现象较多,严重影响了养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培养不够;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却少。这使得培养的学生思维上属再现型,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
论述了呼和浩特市建筑业企业2011年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本市占主导地位建筑行业企业经营现状,并从当前呼和浩特市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出发
针对粘性物料——醇醚包装生产线上出现的螺旋进料器下料量波动较大,倒袋装置常出现刮袋卡顿,重量复检单元测量不准、误发报警,输送装置易发生皮带和输送辊打滑,生产现场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