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的秘诀不是“延迟”而是“满足”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ybul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具备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在学业上有更好的表现,成长效率更高,于是许多家长开始刻意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却忽视了延迟满足的内在逻辑,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困扰。
  “延迟满足”这个概念源于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心理咨询工作中,我经常碰到误解“延迟满足”的家长,他们对“延迟满足”的误操作给孩子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困扰,令人痛心。
  在分析之前,让我们重温“延迟满足”这个概念的起源: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主持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地点选在位于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参与实验的孩子共有32个,最小的3岁半,最大的5岁8个月。
  沃尔特和助手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一个小房间里,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这个孩子最爱吃的食物:棉花糖、软糖、曲奇饼或饼干棒。孩子们被告知,他们有两个选择:一是立即吃掉托盘里的食物,但不能得到奖励;二是忍耐15分钟再吃,那样就可以得到双份的食物。
  孩子们面对盘中美食,表现各不相同。一部分孩子一刻也不能忍受诱惑,毫不犹豫地把食物吃下。另一部分孩子希望得到奖励,拼命与盘中美食的诱惑斗争:有的捂住自己的眼睛,有的转过身去,有的焦急地围着桌子踱步,有的唱起了不相干的歌曲……总之,想尽一切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还有一些孩子开始显得很不耐烦,他们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甚至用手敲打盘中的美食。
  结果,大多数孩子坚持不到5分钟就选择放弃,把食物吃掉了,较少的孩子坚持得稍微久一点,但仍不足15分钟,只有大约20%的孩子忍受了15分钟的漫长煎熬,得到了第二份美食。
  这次实验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同样的实验。
  18年之后,研究者对当年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当年得到双份美食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为出色。22年后的第二次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得到双份美食的孩子在美国高考中的成绩更优秀。43年后,当年参加实验的孩子都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最高级的思维活动,并且这些人在事业、生活等方面也确实都比较成功。
  根据这个实验,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孩子在四五岁时具备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较大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人生可能更精彩。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延迟满足是个体自我调节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行为特征,是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体现。
  家长误操作,会给孩子造成四种伤害
  延迟满足对孩子的积极作用让家长们如获至宝,纷纷在生活中如法炮制,对孩子进行训练。但是,由于对延迟满足理念理解得不够全面和深刻,踏入误区者大有人在。
  4岁的小荆从小接受妈妈的延迟满足训练,他当着妈妈的面从不提要求,但只要妈妈离开,他就会放纵自己一下,比如抢过爸爸的饮料瓶,猛灌几口。等妈妈回来,他又变成了乖宝宝。
  3岁的玲玲也是一个“延迟满足小达人”,在公众场合给妈妈挣足了面子。比如在超市,玲玲绝对不会闹着要这要那。如果妈妈问她想不想吃巧克力,她会连连摆手说“不要”,但眼睛死死盯着货架上的巧克力。在场的成年人都知道,那目光的意思是“想要”。
  5岁的胖胖早就受够了妈妈的“等几天”“下次吧”,但拿妈妈没办法,只好暗地里使坏。有一天,他和妈妈一起外出吃饭。等菜的时候,他想用妈妈的手机玩一盘小游戏,妈妈说:“如果你能等15分钟,就可以玩两盘。”胖胖见妈妈又来这一套,赌气不玩了。过了一会儿,菜来了,摆菜的时候,他故意把汤汁洒到妈妈的手机上。
  家长的误操作,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而且会对孩子造成以下4种伤害:
  1.失去安全感
  0~3岁是孩子建立对养育者信任感和亲密感的关键时期,父母应该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如果父母故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可能会觉得父母不爱他,因而失去安全感。
  当孩子长到3岁,学会控制大小便了,表示他有了一定的自控力,这时才适合接受延迟满足训练。
  2.贪婪、不懂分享
  成年人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当然是平时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也一样,往往对不能轻易到手的东西保持热情。
  欲望处理得好可以“化诱惑为动力”,处理不好就会“被魔鬼牵着鼻子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化诱惑为动力”,但家长们往往混淆“欲望”和“需求”这两个概念。
  饿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需求,不被满足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超出本能之外的东西,才属于欲望,是可以拒绝或延迟满足的。对孩子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迟满足,或干脆置之不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本能需求不被满足无异于虐待,而欲望总是不被满足也可能变成一种精神饥渴,孩子会拼命索取,一旦得到就執拗地占有,不让别人碰一下。
  3.形成讨好型人格
  “如果我表现得更乖,妈妈就会满足我的要求,就会更爱我。”经常被拒绝或延迟满足的孩子大多会这样想。每次家长不及时回应,孩子都会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为了争取家长的爱,孩子会本能地自我约束,做事谨小慎微,唯恐出错,一旦出错就会夸张地自责。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4.羞于表达,耻于索取
  家长是孩子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总是被家长拒绝或延迟,孩子通常是无力反抗的。渐渐地,因为家长的持续否定,孩子会认为“想要”是不对的、羞耻的。这种羞耻感不断打击着孩子的自尊与自信,严重者会导致孩子成年后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
  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并不难,关键是要采取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   培养孩子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有这么多误区,许多家长望而却步,唯恐操作不当伤害了孩子。其实,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并不难,关键是要采取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
  1.不可拔苗助长
  接受延迟满足训练的孩子,通常要3岁以上,能够正常和家人沟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能够理解并能遵守规则。
  2.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
  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的耐心必不可少。在训练的初始阶段,家长最好把训练融入生活。
  比如孩子要吃饼干,妈妈看看表,确实到了加餐时间。此时,如果用延迟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你想吃饼干吗?好的,妈妈明白了。这个时间我们确实应该吃点东西。不过请稍等片刻,妈妈要先洗洗手,再帮你准备好餐具。对了,除了饼干,妈妈还可以给你准备一些水果,而且你也要先把手洗干净……”妈妈可以多啰唆一会儿,边说边做,动作慢一点,让孩子等得久一些。
  这样做的重点是,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是被妈妈理解的,知道妈妈在为了满足自己而忙碌,整个等待过程中妈妈都和自己在一起……虽然孩子可能会因为不耐烦而哭闹几声,但他会渐渐明白,等待是有原因的,他需要等待。
  3.和孩子一起制订规则
  家长一味地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其实是粗暴的控制,而控制对孩子是有害的,往往给孩子造成困扰。孩子会想,为什么有的事情要“等一下,别着急”,而上幼儿园时却被一个劲儿地催促“快点,不要磨蹭”?一来二去,孩子被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孩子的成长需要规则,有了规则,孩子才能有安全感。制订家庭规则时,家长应该与孩子友好协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制订规则, 以及违反规则可能造成的麻烦。比如家长带孩子逛商场,出门前要和孩子商定,可以购买哪些商品,购买的数量,等等。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卡及同事,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将孩子的顺从行为分为“约束性顺从”和“情境性顺从”。情境性顺从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是一种由外部动机诱发的外控行为;约束性顺从是儿童发自内心地按照父母的要求、指令来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家长与孩子共同商定的规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约束性顺从,这种主动的顺从行为,能发展为孩子良好的自控力。
  4.与孩子共情
  如果孩子因不能及时被满足而难过,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和倾听。例如,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很遗憾……”说话的同时可以抱抱、亲亲孩子。这样的举止和言语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自己情绪的理解。在这样的延迟过程中,孩子虽然不愉快,但内心不至于受到伤害。
  家长的接纳与共情,是孩子的情绪镇静剂。一点一滴的爱与理解,能让孩子慢慢学会自我控制。孩子不能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至少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便是延迟满足的秘诀——重点不是“延迟”,而是“满足”。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的哭闹只是粗暴制止或不加理睬,坏情绪就会一直积压在孩子心底,直至摧毁自我。
  5.告诉孩子不能满足的原因
  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们,然后决定是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或者不能满足。
  当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都有知情权——他们有权利享受立刻得到满足的快乐,也有权利知道需要等待或不能被满足的原因——这是物质满足、精神满足之外的第三种满足:逻辑满足。
  比如,在商场里,家长对孩子说:“真不巧,今天我沒有带够钱,真的买不了这个玩具。不如这样,我们先回家,等下次有钱了再来买。”其实家长很清楚,根本没有“下一次”。
  这不是延迟满足,而是欺骗。欺骗可能暂时奏效,但长远地看后患无穷,不仅会破坏亲子间的信任感,也会影响孩子自控力的养成。经常被欺骗的孩子,会习惯于迅速获得眼前利益,对虚无缥缈的许诺不再指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一定要讲究分寸,如果发现孩子表现出极度愤怒、行为退缩、阳奉阴违等异常行为,应立即停止训练,以免训练危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联词:牙齿,饮料,代替,越来越,咀嚼,營养,医生,哎呀  现在,喝饮料的人越来越多,喝水的人越来越少,有些小孩甚至用饮料代替白开水。如果所有人都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缺乏营养,牙齿也会被损坏,咀嚼就会越来越困难,就得去看医生,那花的是自己的钱,疼的是自己的身体……哎呀!我都不敢往后面想了!  小朋友们,为了自己,为了父母,我们都少喝点饮料吧!  (指导老师:席振娟)
美 国《神经科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幼儿期多与大人聊天可增强大脑语言区联系,提高语言技能,增强社交能力,这样的孩子更聪明。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波士顿市40多名4~6岁的儿童展开了亲子活动、语言发展、学习成绩以及大脑扫描等对比调查,结果发现,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并非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与父母交谈的频度越高,孩子大脑中的语言区就越活跃。研
问:9月我升入了高二。老师、家长都说,从现在起,要紧张起来,因为高考就在眼前。我觉得他们太夸张,还有几百天呢,哪里就在眼前了?所以内心依然没有紧迫感。对此,他们很不满意。  请问,高二真有必要这么紧张吗?  耿亮  答:如果把高中看作越野长跑,那么高二就是长跑的中段。与起点比,它少了期待;与终点比,它少了掌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更是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拼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不可小觑。  
芬兰教师地位高  芬 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就是教师。中小学教师受民众敬重的程度,甚至超过总统和大学教授。  自1979年开始,芬兰国家教委就规定:中小学教师属于研究型人员,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这几乎是全球最为严苛的规定。高中毕业生申请师范院校时,除了看成绩,还要经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忱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窄门。教师被有效地赋予了与医生和律师平等的地位。  赫尔辛基大学教授
问:邻居李大爷今年72岁,无经济来源,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老伴去世3年。李大爷有两子两女,都不在本市居住,也不愿接老人去同住,只愿意按照本市最低生活标准平摊赡养费,但这样的标准显然不能维持李大爷的正常生活。请问,赡养费的标准如何确定?  林雪荣(山东威海)   律师意见:我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我国《婚姻法》第21条也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
问:我的孩子非常优秀,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可班主任却说孩子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其实内心自卑。我很吃惊,没想到他成绩这么好也会自卑。孩子的父亲性格有缺陷,常对孩子进行打击式教育,并为琐事与我和孩子动手。请问,孩子自卑和这些有关系吗?  刘晓辉  答:不要以为,成绩好的孩子就不会自卑。  有个词叫“优秀的自卑者”。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优秀且成功,可内心隐藏著深深的自卑。姜文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自卑者”。
儿子乐乐上幼儿园大班。一天,老师在家长群里发出通知,说园里要举办幼儿讲故事比赛,希望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我怂恿儿子报名,他却连连摇头:“不,我不参加。”我很奇怪:“为什么呢?”他嗫嚅道:“我——怕讲不好,人家笑话我。”原来他是对自己没信心。我随口鼓励道:“怎么会呢?我相信你可以的。再说,你都没试一下,怎么知道讲不好呢?”可无论我怎么劝说,他都不为所动。  见好多家长为孩子报了名,我有些着急。我对
问:据智联招聘公布,40%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会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我们当然可以用就业困难、需要适应社会等来解释。但假如孩子一开始选择的就是他喜欢的、擅长的、最容易形成优势的专业,岂不更好!所以,请问我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快地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好工作?  李顺利  答:其实,好工作与理想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好工作是做得开心,收入不错,工作能力大部分能得到发挥。而理想的工作一定是你热爱的,即使没钱赚
因儿子贪玩厌学,富豪爸爸接来穷表哥家的学霸侄子给儿子伴读,果然及时把儿子引上了正路。之后,为了给儿子持续向上的动力,他又承诺将来送哥俩一起出国留学。本以为俩孩子会一起奔向大好前程,没想到悲剧猝然发生了……  农村孩子进城,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宁立强是个成功的商人,但在培养儿子这项“事业”上,他觉得自己有些失败:儿子宁琛不爱学习,花钱大手大脚,咋看咋像个纨绔子弟。  1972年,宁立强出生在陕西省神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42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多数家长正在担心孩子的视力问题。受访中小学生家长中,孩子读小学的占55%,读初中的占34.3%,读高中的占10.7%。45.9%的受访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已患上近视。  调查显示,92.8%的受访家长最近在担心孩子的视力问题,其中33%的受访家长直言非常担心。交互分析发现,孩子已患近视的家长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