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桑蚕诗中的儒家思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q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全唐诗》中的桑蚕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看儒家思想在唐代桑蚕诗中的体现。在唐代这个开放、包容的时代,诗人们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心声,在他们的思想结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
  关键词:唐诗;桑蚕诗;儒家思想
  作者简介:张蕾(1993-),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一、“仁政”思想,同情百姓的民生观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作为孔子学说的核心观念,“仁”在《论语》中被多次提到过(据杨伯峻统计,有109次之多)。“仁”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学史之中。唐代桑蚕诗体现得尤为明显,唐代诗人同情养蚕人,抨击当时的黑暗社会以及横征暴敛的官吏,抒发了自己民胞物与的思想感情。
  白居易的《新乐府》是对当时世事的记录和对社会的讽喻的大型组诗,这其中《红线毯》是表现“仁政”思想最典型的诗歌。其主旨是“忧蚕桑之费也”自古以来,儒家思想提倡要仁政爱民,爱民首要的就是要让百姓吃饱穿暖,解决他们最需要解决的生计问题。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具体的表述,使得这一思想变得更为具体。白居易所提倡的爱百姓的思想也正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爱百姓是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人人都可以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同情心加以后天的修养来到达“仁”的境界。只有善于将同情心发挥出来,并且将其扩大,才能把自己内心中所固有的同情心发展为道德上的“仁”。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的同情心,同情百姓之疾苦,同情民生之多艰。这也许就是唐代诗人们心中那份“仁人之心”。
  二、“天命”思想,敬天命、制天命而用的天命观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对天命要有敬畏感,并告诫其弟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观“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其实在孔子和孟子的天命思想中,都包含有顺应天命的思想。从唐诗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存在。
  天命思想即是指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又把这一思想延伸到了制天命而用之。古代社会还是一个蒙昧的社会,有很多人们解释不了的自然或是社会现象,大家就会把这称为“天命”。更重要的是百姓认为天命是不可违的,因而产生了敬天命的思想。储光羲的《田家即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是本诗的核心,这里面实际上有儒家敬天命思想。古代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农业生产完全依靠自然气候,百姓遇到自然灾害时总是把其当做上天的一种惩罚或是上天的暗示。因而在自然面前,人类显得特别的无力,由此产生了敬畏天命的思想。从古史传说来看,在古代中国桑林不仅是蚕的栖息地,而且与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朝廷对事农桑的重视外,桑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在唐诗之中,桑树这一意象被倾注了儒家思想之后,就带有了知天命、敬天命的意味。从原始时期开始,种桑养蚕便是一件比较重要的农事活动,而到了唐代,桑蚕事更是农事活动的重中之重,由此而产生的大量的桑蚕诗也是当时社会境况的记录,而这其中所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便糅合了儒家思想。
  三、“发展农业”思想,顺遂自然的农事观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是孟子发展农业的农事观,养蚕这一行为本来就是一种农事活动。唐代桑蚕诗中大量的记录了唐代养蚕缫丝技术的发展。李白的《赠清章明府侄聿》就是很典型的代表,此诗描写了百里声相闻缫丝机杼声的场景,这说明在唐代养蚕缫丝是一项很重要的农事活动。《劝农桑诏》明令要求百姓种桑养蚕,这说明了朝廷发展农业的方针。而唐诗中所描写的这一胜景则可以看到这一项农事活动发展的盛况。此外,王建的《雨过山村》记录了當时的养蚕技术,可以说是发展农业思想的又一体现。
  从唐诗中的养蚕诗也可以看到,在唐代虽说苛捐杂税比较繁重,但是发展养蚕业这一农事诏令还是比较符合国情,是一项为百姓造福的活动。这样的农事活动真正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农事观,当然这其中还融入了敬天命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念。
  结语:
  在唐代桑蚕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儒家思想对唐代诗人的影响。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他们心怀天下,以仁和礼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杆,在其诗词文赋中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关心民生疾苦,关心国事发展,关注自己修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儒家思想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唐代桑蚕诗是其代表之作。在几千年后,重读古人的诗歌,我们可以见到诗人们心中的那份仁心,看到诗人们希望统治者善待百姓的美好愿望。而这些情感在儒家思想的浸染下,使得诗人们心中的仁人之心展现的更为柔情。
  参考文献:
  [1]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赵丰.桑林与扶桑[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3(3).
  [3]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清代的西域诗歌中,诗人们的大量诗歌可以与丝绸之路的路线相联系,“松树塘”,是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映射和表达,其中包含着诗人在描写“松树塘”时的愁苦之情、喜爱之情、思乡之情。因此,对西域诗歌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必须要结合“松树塘”这一特殊的意象进而解读清代的西域诗歌。  关键词:西域诗;松树塘;意象;情感表达  作者简介:李哲(1994.2-),女,回族,甘肃天水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
摘 要:洛神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一位貌美的神女。洛神的形象在中国的古典文艺作品中时常出现。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描写洛神形象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不可计数,一千个人,一千个洛神。本文主要通过易至群先生的文人画作品《洛神戏水》来解读洛神。  关键词:洛神;创新;解读  作者简介:凌梦怡(1996.1-),女,汉族,广东惠州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2015年本科在读,专业方向:广告学
摘 要:觀画面的形、色、动、静,赏诗歌的画面之美;由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意象营造意境,通过意象体会意境,感知诗的内涵。  关键词:形象;感悟;诗歌;画面美;情感;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  鉴赏评价古典诗歌的形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途径。所谓诗歌的形象,即诗人在作品中借以
岁月磨洗,弹指一挥间,慈母辞世已三十三年了。  母亲生于一九二六年。父母亲的婚姻有些传奇色彩。父亲插读小学五六年级,毕业前写了一首诗《操场步月》,名噪一时,我外公很是赞赏。是年全校考上化州中学的三人,父亲名列其中,可惜家贫无钱供读。若干年后外公便将女儿许配给父亲。父母亲一见钟情,都说是诗为媒,姻缘天注定。  母亲中等身材却很有力气,挑水劈柴干农活儿不比一些男人逊色,还有侠女风范。一次,村中一对夫妻
期刊
摘 要: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国人心中不朽的经典。其极具文学价值,包含丰富的文学理论与哲学内涵。其中对于“三”的运用可以说是全书的亮点。作者非常注重“三”的运用,“三”运用在作品中得到了成功地实践并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发掘“三”的魅力,必将要从“三”的运用与作品的紧密关系和“三”的运用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两个角度出发来看待这部经典。  关键词:“三”的运用;历史融合;人物形象;情节;
目的:评价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共有30例(均为男性)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在我中心行腹腔
最喜欢下雪天,看活泼的雪花跳跃着钻进每个角落,像一个神秘的魔法师,瞬间就用纯净的白色给万物着好了统一而又磅礴的底色,也把我们都变成了孩童一般,忍不住在这单纯的世界里驰骋想象,创造着自己温馨而又浪漫的童话世界。  犹记得儿时大雪纷飞,大人们都忍不住走到室外,在漫天白雾里,任由片片雪花落在头上,滑进脖子里,有时也像我们一样,试图伸手接住更多的雪片,偷偷放在嘴边来尝一尝是否有清甜的味道。然后在简易的室外
期刊
摘 要:谶纬之学源流甚远,涉及内容甚广。但究其本质,则是一门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天人感应为血肉架构而起的系统神学。谶纬研究自古以来就有,可以追溯得很早。笔者认为,大致在西汉时,由于“谶”与“纬”的合流,谶纬神学就基本定型了。  关键词:谶纬;儒学;天人感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谶纬作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