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1年前那个夜晚,16岁的朱苏进和一群同龄男孩一起爬上军用大卡,从福州来到厦门前线。没有任何考核,大家只是依照花名册的顺序归队。他被分到了炮兵连。
新兵多是来自农家的少年,相比他们的怯生生,出自军人之家的朱苏进显得更有灵气。仅凭这个第一印象,他获得了一个重要身份:大火炮瞄准手。
没有人知道,这位即将成为连队火炮“眼睛”的新兵,20米外,敌我不分;30米外,男女莫辨。带着高度近视这谁都不敢告诉的秘密,朱苏进的军旅生涯启程了。
躲在炮车里“编”了第一篇小说
“我很难跟你说清楚,为什么后来我成了一个出色的炮手。”朱苏进说,那时连队的很多干部属于“管理型”,农村出身,没经历过“大比武”就上来了。“他们可以把猪养得很壮,把菜种得很肥,正步、军姿无可挑剔,打炮卻不行。”
第一回在连队大出风头是凭着500米以外移动目标的反坦克实弹射击。榴弹炮是曲射炮,拉平之后,朱苏进连续两发准确命中,在最短时间打出了最大射程,成绩令人难以置信。团里的监督员反复核实后,朱苏进被调到连里当起了计算员。火炮的“眼睛”升格为火炮的“大脑”,他负责向连长提供射击诸元(标尺、高低、方向等火炮击中目标的必备技术参数),整个连队射击时火炮的数据都出自于他。
直到升排长之前,朱苏进连同高度近视的秘密一起,过得小心翼翼。有次全团演练前,他通过从前的部下,弄到了团里演练时前线观察哨的坐标参数。随后他通知电话班班长用最短时间架设好电话线。“当时也不是为了别的,除了要个好成绩外,就是觉得好玩儿。”正架线的时候,通讯股长发现了这次“作弊”。
“性质相当于高考时用手机传答案,属于严重违规。”朱苏进后来在作战处的工作记录上看到了对自己的处理意见:必须向全团深刻检讨。这一幕后来并没有发生,在他诚恳地向几位上级检讨之后,警报解除了,“考虑到朱苏进对于连队新闻文化的贡献,不予处分”——当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团里新闻报道组的通讯员。
相比军事训练中的一蹴而就,朱苏进在文字上的突破花费了更长时间。多年后在一部热播的军旅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中,朱苏进看到了一个角色“帅胡”,他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心怀文学梦,整天绞尽脑汁想在军报上发表一个豆腐块,却始终难以实现。朱苏进当时非常羡慕一位老大哥,那人在团报、军报和省报上发表了大小文章无数,一番取经后他才发现:这位大哥的新闻报道居然都是编的。
“那是一个假大空盛行的时代。我想既然要编造,为什么不编得彻底些?”朱苏进瞒着所有人,利用休息时间,躲在炮车里,盖上蒙布,偷偷地“编”了一篇小说,投给了一家报纸。幸福来得突然而猛烈,这篇名为《第一课》的小说整版见报。喜出望外的朱苏进乘胜追击,很快写了第二篇和第三篇,鼓起勇气,投给了当时全军惟一一份文学刊物《解放军文艺》。
多年后回想,朱苏进已经忘了两篇小说的具体内容,只说“非常幼稚、很不成熟”。小说在当年顺利发表,不久,他接到一个来自总政的电话,被借调到了《解放军文艺》。
军人的悲伤,也是人类的景观
普通一兵从厦门前线借调入京,这事和他无需再隐瞒的高度近视一样,让所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到北京后,朱苏进喜欢去天安门,以城楼上的大幅领袖像作背景照像。空空荡荡的长安街,东西两公里宽阔背景,只有一辆公共汽车和寥寥行人,以及日渐落寞的他。
“虽然吃住都很好,但在总政机关的那种庄严感,很快就消失了。”朱苏进承认他并不喜欢编辑部的气氛。垃圾稿件堆积如山,厌烦难以排遣。他还有另一个心结:借调以来,他已多年没有提干。“人家知道你早晚要调走,提你就浪费了一个干部指标。”
后来朱苏进调入现在的工作单位——南京军区创作室。在那里,他连续发表了两部小说,都由人民文学社出版。对外他很少提及,他眼里专业创作开始的标志,是第3部小说《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小说的名字出自苏轼的《江城子
新兵多是来自农家的少年,相比他们的怯生生,出自军人之家的朱苏进显得更有灵气。仅凭这个第一印象,他获得了一个重要身份:大火炮瞄准手。
没有人知道,这位即将成为连队火炮“眼睛”的新兵,20米外,敌我不分;30米外,男女莫辨。带着高度近视这谁都不敢告诉的秘密,朱苏进的军旅生涯启程了。
躲在炮车里“编”了第一篇小说
“我很难跟你说清楚,为什么后来我成了一个出色的炮手。”朱苏进说,那时连队的很多干部属于“管理型”,农村出身,没经历过“大比武”就上来了。“他们可以把猪养得很壮,把菜种得很肥,正步、军姿无可挑剔,打炮卻不行。”
第一回在连队大出风头是凭着500米以外移动目标的反坦克实弹射击。榴弹炮是曲射炮,拉平之后,朱苏进连续两发准确命中,在最短时间打出了最大射程,成绩令人难以置信。团里的监督员反复核实后,朱苏进被调到连里当起了计算员。火炮的“眼睛”升格为火炮的“大脑”,他负责向连长提供射击诸元(标尺、高低、方向等火炮击中目标的必备技术参数),整个连队射击时火炮的数据都出自于他。
直到升排长之前,朱苏进连同高度近视的秘密一起,过得小心翼翼。有次全团演练前,他通过从前的部下,弄到了团里演练时前线观察哨的坐标参数。随后他通知电话班班长用最短时间架设好电话线。“当时也不是为了别的,除了要个好成绩外,就是觉得好玩儿。”正架线的时候,通讯股长发现了这次“作弊”。
“性质相当于高考时用手机传答案,属于严重违规。”朱苏进后来在作战处的工作记录上看到了对自己的处理意见:必须向全团深刻检讨。这一幕后来并没有发生,在他诚恳地向几位上级检讨之后,警报解除了,“考虑到朱苏进对于连队新闻文化的贡献,不予处分”——当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团里新闻报道组的通讯员。
相比军事训练中的一蹴而就,朱苏进在文字上的突破花费了更长时间。多年后在一部热播的军旅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中,朱苏进看到了一个角色“帅胡”,他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心怀文学梦,整天绞尽脑汁想在军报上发表一个豆腐块,却始终难以实现。朱苏进当时非常羡慕一位老大哥,那人在团报、军报和省报上发表了大小文章无数,一番取经后他才发现:这位大哥的新闻报道居然都是编的。
“那是一个假大空盛行的时代。我想既然要编造,为什么不编得彻底些?”朱苏进瞒着所有人,利用休息时间,躲在炮车里,盖上蒙布,偷偷地“编”了一篇小说,投给了一家报纸。幸福来得突然而猛烈,这篇名为《第一课》的小说整版见报。喜出望外的朱苏进乘胜追击,很快写了第二篇和第三篇,鼓起勇气,投给了当时全军惟一一份文学刊物《解放军文艺》。
多年后回想,朱苏进已经忘了两篇小说的具体内容,只说“非常幼稚、很不成熟”。小说在当年顺利发表,不久,他接到一个来自总政的电话,被借调到了《解放军文艺》。
军人的悲伤,也是人类的景观
普通一兵从厦门前线借调入京,这事和他无需再隐瞒的高度近视一样,让所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到北京后,朱苏进喜欢去天安门,以城楼上的大幅领袖像作背景照像。空空荡荡的长安街,东西两公里宽阔背景,只有一辆公共汽车和寥寥行人,以及日渐落寞的他。
“虽然吃住都很好,但在总政机关的那种庄严感,很快就消失了。”朱苏进承认他并不喜欢编辑部的气氛。垃圾稿件堆积如山,厌烦难以排遣。他还有另一个心结:借调以来,他已多年没有提干。“人家知道你早晚要调走,提你就浪费了一个干部指标。”
后来朱苏进调入现在的工作单位——南京军区创作室。在那里,他连续发表了两部小说,都由人民文学社出版。对外他很少提及,他眼里专业创作开始的标志,是第3部小说《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小说的名字出自苏轼的《江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