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近期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这种直观动作思考,也称作“用手思维”。城市的孩子特别幸运,他们被新课程塑造,有了会飞的思维,酝酿了创造的雏形。城市里,新课程的果实硕大无比!
一、城乡之间的差异
城市校园内有一个网络系统,每个教室都配备了34英寸的数码液晶显示器。教师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备好课,到教室,便可以直接连接用于教学。一个教师备好课,可以资源共享,每个教学内容,每个知识点还可以进行分割组合,既依托了教材,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充实和重新整合。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提供教具,分化难点,学生则能充分灵活地操作和使用学具,这也挖掘了学生一方面的潜能。就这样,城市的孩子在生动且极富个性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过程!
农村小学孤军奋战,特别是低段儿童,因所受的学前教育相对较差,很难适应和接受城市化的学习,更难像城市同龄人一样接受多媒体教育。
二、分析问题
农村小学低段儿童对钉子板和奎逊耐彩条等常用的教具学具比較生疏。而城市小学低段儿童在学习“数的认识和计算”与“几何初步知识”的时候却极需用到这些学具。在低段“数的概念与计算”教学中,可选用各种几何形状的塑料片、数字和符号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还有计数器和计数表,口算练习卡片和圆形口算练习板等教具学具。比如,在学习基数和序数时,可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塑料片进行教学和操作活动。在学生摆出后,教师提问:“一共摆了几个图片?”“从左往右,第5个图片是什么形?”学生摆完后,对着摆好的图片叙述:“一共摆了5个图片”(理解了数5的基数含义)“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正方形”(理解了数5的序数含义)。这里,通过摆和说这两个环节,理解了一个数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而在偏远的农村小学里,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摆的任务往往是交给老师的,可爱的小手只是负责举起来,学生也往往能够直白比回答。这不是遗憾吗?多好的教学活动,却因为学具的缺乏,而放弃了对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具体措施
农业兴,则中国兴,农村教育兴,则中国教育兴。农村基础教育有如此大的潜力,不应该让农村教育再边缘化了。
(一)城乡统筹,推动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发展
首先要建立以农村中心校为纽带的校本教研网络,甚至要把新理念带到偏远的仅有几个班级的村小,鼓励探究,鼓励继续学习。这是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基础,从而激发每一所学校,每以一位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强调中心校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导、整合作用,形成校本教研网络的良性循环和整体功能。例如,举办送课下乡,教师流动教学等农村学校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将活动光热辐射到村小教研片区。积极发挥城市学校的优势,为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提供知识、渠道和示范;同时,也要积极发掘农村小学的资源优势,实现城乡学习的对口交流,实现跨区域的同伴互助。其次,要倡导教育理论工作者深入农村基础教育第一线,和一线教师同甘共苦,把新课程亲手带到农村孩子的眼前,面对面和孩子交流,脚踏实地研究农村小学的课程改革,和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共轴。国家和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措施,为边远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上、经济上的保障,开启绿色通道,以推动农村村小教育的发展。 最后,要以校本教研为教研主体。校本教学研究,研究的是教师的教学意义如何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实现,其研究主体是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村小教师更要成为一个研究者,在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靠自己去研究解决,并把经验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多购买一些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素养和内动力。
(二)乡土资源,塑造农村儿童特有的气息
农村的乡土素材广阔,犹如浩瀚的大海,就地取材,生动新鲜,充分展现着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结构。如果不同地域创造性地开展多样化的农村基础教育,村小儿童就将受到优质淳朴的新教育。
第一,充分利用乡土学具,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低段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由感性经表象达到认识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在教学“认识球”时,可以让学生摸一摸饱满的黄豆种子等等。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双手感知,显然更能发挥好作用,牢固地建立起完整的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这样特殊的教具学具,正是儿童理解和学习知识,加强情感教育的最好纽带了。
第二,充分利用乡土学具,培养孩子的动手思维。动作是思维的基础。低年级儿童的动作思维在于模仿,什么都喜欢动手试一试。“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通过摆,看,想,去获得感性知识,进而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第三,用乡土学具,深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城市的孩子可以利用奎逊耐彩条学习乘法知识,这样当然是简洁明快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与劳技里带着我们的孩子去采畦里插菊花梗,那教育意义是否会更大些呢?多少行,竖多列,每一个孩子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好,然后集体讨论,用什么样的记录方法是最简便的,是否还有其它的简便方法呢?这时,我们不是可以水到渠成地让孩子领会乘法的意义了?也许这样的学习方法还有待探索,但是在插菊花梗的时候,孩子们就已经亲身体会了数学的生活化。这该是比在多媒体教室中观看教师的预设要快乐许多的吧?
(三)荡漾师爱,去培养乡村中原汁原味的儿童
爱是生命中最宝贵的教育力量,用爱去开发农村的教育,用爱去发掘乡土资源。深入到农村去,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为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做贡献,是我们应有的良知与热情。让农村的孩子也同样能体会新课程的快乐,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进”。努力挖掘和制作朴实无华的农村特色学具,使农村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农村小学的学具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是体现农村特色的板快,是村小教师和孩子之间对话和互动的桥梁,是师生与环境之间开发和交融的体现。
我们得直面困境,开发探究,用真挚的师爱,增值和发展农村小学的课堂。这样才能让农村的孩子手捧美丽的家乡学具,快乐成长,在朴实中汲取大自然赋予的精华!
一、城乡之间的差异
城市校园内有一个网络系统,每个教室都配备了34英寸的数码液晶显示器。教师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备好课,到教室,便可以直接连接用于教学。一个教师备好课,可以资源共享,每个教学内容,每个知识点还可以进行分割组合,既依托了教材,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充实和重新整合。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提供教具,分化难点,学生则能充分灵活地操作和使用学具,这也挖掘了学生一方面的潜能。就这样,城市的孩子在生动且极富个性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过程!
农村小学孤军奋战,特别是低段儿童,因所受的学前教育相对较差,很难适应和接受城市化的学习,更难像城市同龄人一样接受多媒体教育。
二、分析问题
农村小学低段儿童对钉子板和奎逊耐彩条等常用的教具学具比較生疏。而城市小学低段儿童在学习“数的认识和计算”与“几何初步知识”的时候却极需用到这些学具。在低段“数的概念与计算”教学中,可选用各种几何形状的塑料片、数字和符号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还有计数器和计数表,口算练习卡片和圆形口算练习板等教具学具。比如,在学习基数和序数时,可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塑料片进行教学和操作活动。在学生摆出后,教师提问:“一共摆了几个图片?”“从左往右,第5个图片是什么形?”学生摆完后,对着摆好的图片叙述:“一共摆了5个图片”(理解了数5的基数含义)“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正方形”(理解了数5的序数含义)。这里,通过摆和说这两个环节,理解了一个数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而在偏远的农村小学里,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摆的任务往往是交给老师的,可爱的小手只是负责举起来,学生也往往能够直白比回答。这不是遗憾吗?多好的教学活动,却因为学具的缺乏,而放弃了对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具体措施
农业兴,则中国兴,农村教育兴,则中国教育兴。农村基础教育有如此大的潜力,不应该让农村教育再边缘化了。
(一)城乡统筹,推动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发展
首先要建立以农村中心校为纽带的校本教研网络,甚至要把新理念带到偏远的仅有几个班级的村小,鼓励探究,鼓励继续学习。这是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基础,从而激发每一所学校,每以一位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强调中心校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导、整合作用,形成校本教研网络的良性循环和整体功能。例如,举办送课下乡,教师流动教学等农村学校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将活动光热辐射到村小教研片区。积极发挥城市学校的优势,为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提供知识、渠道和示范;同时,也要积极发掘农村小学的资源优势,实现城乡学习的对口交流,实现跨区域的同伴互助。其次,要倡导教育理论工作者深入农村基础教育第一线,和一线教师同甘共苦,把新课程亲手带到农村孩子的眼前,面对面和孩子交流,脚踏实地研究农村小学的课程改革,和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共轴。国家和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措施,为边远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上、经济上的保障,开启绿色通道,以推动农村村小教育的发展。 最后,要以校本教研为教研主体。校本教学研究,研究的是教师的教学意义如何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实现,其研究主体是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村小教师更要成为一个研究者,在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靠自己去研究解决,并把经验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多购买一些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素养和内动力。
(二)乡土资源,塑造农村儿童特有的气息
农村的乡土素材广阔,犹如浩瀚的大海,就地取材,生动新鲜,充分展现着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结构。如果不同地域创造性地开展多样化的农村基础教育,村小儿童就将受到优质淳朴的新教育。
第一,充分利用乡土学具,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低段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由感性经表象达到认识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在教学“认识球”时,可以让学生摸一摸饱满的黄豆种子等等。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双手感知,显然更能发挥好作用,牢固地建立起完整的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这样特殊的教具学具,正是儿童理解和学习知识,加强情感教育的最好纽带了。
第二,充分利用乡土学具,培养孩子的动手思维。动作是思维的基础。低年级儿童的动作思维在于模仿,什么都喜欢动手试一试。“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通过摆,看,想,去获得感性知识,进而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第三,用乡土学具,深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城市的孩子可以利用奎逊耐彩条学习乘法知识,这样当然是简洁明快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与劳技里带着我们的孩子去采畦里插菊花梗,那教育意义是否会更大些呢?多少行,竖多列,每一个孩子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好,然后集体讨论,用什么样的记录方法是最简便的,是否还有其它的简便方法呢?这时,我们不是可以水到渠成地让孩子领会乘法的意义了?也许这样的学习方法还有待探索,但是在插菊花梗的时候,孩子们就已经亲身体会了数学的生活化。这该是比在多媒体教室中观看教师的预设要快乐许多的吧?
(三)荡漾师爱,去培养乡村中原汁原味的儿童
爱是生命中最宝贵的教育力量,用爱去开发农村的教育,用爱去发掘乡土资源。深入到农村去,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为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做贡献,是我们应有的良知与热情。让农村的孩子也同样能体会新课程的快乐,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进”。努力挖掘和制作朴实无华的农村特色学具,使农村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农村小学的学具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是体现农村特色的板快,是村小教师和孩子之间对话和互动的桥梁,是师生与环境之间开发和交融的体现。
我们得直面困境,开发探究,用真挚的师爱,增值和发展农村小学的课堂。这样才能让农村的孩子手捧美丽的家乡学具,快乐成长,在朴实中汲取大自然赋予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