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_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有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更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还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让幼儿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通过调查不难发现,目前很多幼儿园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幼儿园的礼仪行为比较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紧迫性。
  一、当下幼儿园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对礼仪知之甚少
  从整体上看,目前幼儿园的幼儿对礼仪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这与很多幼儿园对礼仪教育的不够重视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目前很多家庭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虽然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但是幼儿的社会接触面却非常小,使得幼儿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幼儿礼仪行为缺失严重
  细心的幼儿教师和家长不难发现,很多幼儿礼仪行为的缺失比较严重,因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总是过于宠爱,一切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最后反而使幼儿难以做到“谈吐得体”和“知书达理”。
  3.礼仪教育缺乏系统性
  幼儿礼仪知识的缺乏以及礼仪行为的缺失,虽然已经引起了很多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礼仪教育活动,但是由于针对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使得很多幼儿园的礼仪教育缺乏预见性、及时性和系统性,在教育过程中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同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没能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限制了礼仪教育的效果。
  4.忽略了同家长教育的合作
  目前,虽然很多幼儿教师都意识到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是幼儿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及其幼儿教师的事情,幼儿家长也应当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这恰恰是当前幼儿礼仪教育所比较欠缺的。由于很多家庭不配合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工作,很多孩子回到家中又是“我行我素”,导致在校实现的礼仪教育成果前功尽弃。
  二、提高幼儿园礼仪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1.创造良好的幼儿礼仪学习环境
  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礼仪学习质量和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在幼儿园礼仪教育工作中,幼儿的人际关系、活动空间、班级氛围、教师态度等都会对幼儿的人际行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时,应当重视幼儿礼仪学习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和挖掘环境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定期在幼儿园进行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班级墙专设礼仪教育的区域,举行“礼仪之星”“礼仪好孩子”等评比活动,对于表现优秀的孩子可以通过“小奖花”等奖励手段进行鼓励,提高幼儿学习礼仪、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构建完善的幼儿园礼仪教材体系
  由于幼儿的礼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幼儿园要建立完善的礼仪教程体系,确保幼儿礼仪教育的常态化和系统性。对此,幼儿园要加强礼仪教学研究的投入,结合本地幼儿园的特点制定更多的礼仪教育活动方案,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礼仪教育资源库。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构建具有园本特色的礼仪教材体系。
  3.将幼儿礼仪教育生活化
  在进行幼儿礼仪教育时,应当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幼儿礼仪教育的生活化,使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够接受礼仪教育,这对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幼儿寻求与他人的合作或帮助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多用“麻烦您”“您好”“谢谢”等文明礼貌用语;在与别人产生摩擦或矛盾时要多用“对不起”“很抱歉”等语言来得到别人的谅解,这样有助于幼儿文明礼仪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4.充分发挥家长在礼仪教育中的榜样与示范作用
  除了幼儿园外,家庭是幼儿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家长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幼儿园应当有意识地加强同家长的合作,充分挖掘家长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此,幼儿园及其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家访、讲座等形式,向孩子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共同制定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礼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习惯,甚至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幼儿从知礼、懂礼到习礼、用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幼儿教师和家长而言,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榜样模范作用,制定科学的礼仪教育策略,在生活和学习中对幼儿进行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才能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幼儿园)
其他文献
摘 要:历史课程改革实行已经几年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有效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层教学,通过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因材施教,适时检测课堂教学的成效,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驾护航。  关键词:有效性;差异性;主体性;引导启发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历史课程改革已经几年了,新的教学理念陶冶着我。作为新课程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堂的第一要务。只有这四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正确地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作文教学发挥着它不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方兴未艾,紧紧围绕“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潮声未落,网络研修活动又应运而生。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感知、理解、体验、领悟、运用,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课题。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仍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的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为终极目标,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只能是被动地依附于教师,没有创造力和自主性。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导读引思  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