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各个高校普遍面临的难点问题,各个高校也都在努力探索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方式,本研究结合成都体育学院养成教育工作的实施情况,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养成教育实践教学的构建,制定出养成教育在体育院校中的实施模式和评定标准,从制度上将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加以约束,旨在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养成教育;实践教学
养成教育即培养和养成,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从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入手,是当前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结合当代“90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进一步探索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养成教育实践教学的构建,制定出养成教育的评定标准,将养成教育纳入学分管理,从制度上将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加以约束,从而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
1养成教育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
当今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丰富嘈杂的视听讯息充斥着学生能接触到的每个角落,无法识别筛选的信息也刺激着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新生,另外加上长期的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养成教育,使得很多在高中阶段没有显现出来的问题,到了相对开放的、学习压力骤减的大学阶段,这些隐形问题会逐渐显现出来。
实施初期,由学院制定总体实施框架和方向,将养成教育纳入到学生必修学分类别,按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养成性的活动情况给予相应学分,记入学生学籍成绩卡,各系学生管理办公室根据养成学分指标在学期末对本系学生进行综合考评,认定指标分为必选指标和可选指标,必选指标总分90分,可选指标总分30分,学生考评得分在85分以上获得0.5学分。学生考评周期均为大一至大二4个学期,必修2个学分。养成性活动认定的范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行健不息类
包括讲座和阅读书籍两项必选指标,要求学生博学广知。具备良好的学习的能力,知道学习的方法及学习的目的,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德性养成类
包括社团活动和学生组织管理、公益活动、与父母沟通三个必选项和党员发展、好人好事两个可选项,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价值观,具备社会责任感。
1.3进取养成类
包括学习进步奖、参与竞赛、行业调研三个可选项,要求学生积极进取,具备坚强的意志品德,勤奋学习、吃苦耐劳。
1.4积健为雄类
包括早晚自习、课堂出勤情况、学生宿舍卫生达到合格、违纪、违规情况、无未归晚归、符合学院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要求、社会实践、系特色养成指标共九项必选项和实习基地参观实践一项可选项,要求学生把知识运用于行动,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养成文明健康的大学习生活习惯,达到知行统一。
以上四方面内容由各系部结合系部专业特点制定养成认定细则,学期末,学生根据养成学分考核指标,填写《养成学分认定申请表》,核查相关证明材料,向所在系部学生管理办公室老师提交申请并认定养成教育合格与否。通过学分考核的形式,很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于养成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学生为了能够得学分,努力地按要求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2养成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学生
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对于成才的观点也趋于多元,所以高校教育者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塑造学生“开阔的视野与灵活思维,也易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成果”。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式的进行引导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而养成教育是一个价值理性、生命体验、习惯养成的全过程,把人的德行、心性、品质和习惯作为养成的重点,养成教育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提升理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如果只用完全一样的认定标准细则去要求每一位学生,反而束缚了不同学生的优势培养。
2.2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1994—1998年这一时间段出生的居多,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大多是首次远离家乡,“容易产生孤独感,使其性格趋于内向”。所以大学生养成教育除了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之外,还应加入心理健康养成的模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了越来越高的层次,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高校心理问题学生事件,也不断地将心理问题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通过在思想政治养成教育中融入情绪掌控与压力应对、良好人格养成、珍爱生命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正确三观、马克思主义爱情观与择业观的引导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的渗透教育,正确的“价值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和决定因素,是调控系统,是素质整体的核心和灵魂”。实现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养成教育的有机互补,首先,通过用心倾听、助人自助、调查测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通过对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平台和预防教育的借鉴,发挥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优势,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加强合作学习,班主任、辅导员等政工人员要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职责。
2.3养成教育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不可或缺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对广大青年的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表明了,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基础和表现形式,其合理内核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继承传统文化,可以为完善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提供良好素材。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党新时期教育方针和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合理内核,也是在“西学东渐”环境下,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教育必不可少。
3结语
体育院校构建养成教育实践教学的模式,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素质进行量化的考核,有助于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养成教育实践教学的构建也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形式。
参考文献
[1]贾海丽.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2).
[2]李在军,赵野田.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152-156.
[3]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2-03-13(08).
[4]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5]赵野田,彭丽萍,王雪熙.思想道德素质解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38-241.
[6]王长恒.大学新生养成教育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52-54.
[7]薛雷.浅议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117-118.
[8]刘志华.浅谈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J].新西部(下半月),2009(5):168-169.
[9]段书敏.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10]范小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分层教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郑帅(1988—),男,河南郑州人,成都体育学院教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学生处;邮编:610041;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养成教育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7SB0072。
关键词: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养成教育;实践教学
养成教育即培养和养成,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从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入手,是当前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结合当代“90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进一步探索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养成教育实践教学的构建,制定出养成教育的评定标准,将养成教育纳入学分管理,从制度上将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加以约束,从而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
1养成教育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
当今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丰富嘈杂的视听讯息充斥着学生能接触到的每个角落,无法识别筛选的信息也刺激着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新生,另外加上长期的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养成教育,使得很多在高中阶段没有显现出来的问题,到了相对开放的、学习压力骤减的大学阶段,这些隐形问题会逐渐显现出来。
实施初期,由学院制定总体实施框架和方向,将养成教育纳入到学生必修学分类别,按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养成性的活动情况给予相应学分,记入学生学籍成绩卡,各系学生管理办公室根据养成学分指标在学期末对本系学生进行综合考评,认定指标分为必选指标和可选指标,必选指标总分90分,可选指标总分30分,学生考评得分在85分以上获得0.5学分。学生考评周期均为大一至大二4个学期,必修2个学分。养成性活动认定的范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行健不息类
包括讲座和阅读书籍两项必选指标,要求学生博学广知。具备良好的学习的能力,知道学习的方法及学习的目的,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德性养成类
包括社团活动和学生组织管理、公益活动、与父母沟通三个必选项和党员发展、好人好事两个可选项,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价值观,具备社会责任感。
1.3进取养成类
包括学习进步奖、参与竞赛、行业调研三个可选项,要求学生积极进取,具备坚强的意志品德,勤奋学习、吃苦耐劳。
1.4积健为雄类
包括早晚自习、课堂出勤情况、学生宿舍卫生达到合格、违纪、违规情况、无未归晚归、符合学院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要求、社会实践、系特色养成指标共九项必选项和实习基地参观实践一项可选项,要求学生把知识运用于行动,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养成文明健康的大学习生活习惯,达到知行统一。
以上四方面内容由各系部结合系部专业特点制定养成认定细则,学期末,学生根据养成学分考核指标,填写《养成学分认定申请表》,核查相关证明材料,向所在系部学生管理办公室老师提交申请并认定养成教育合格与否。通过学分考核的形式,很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于养成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学生为了能够得学分,努力地按要求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2养成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学生
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对于成才的观点也趋于多元,所以高校教育者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塑造学生“开阔的视野与灵活思维,也易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成果”。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式的进行引导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而养成教育是一个价值理性、生命体验、习惯养成的全过程,把人的德行、心性、品质和习惯作为养成的重点,养成教育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提升理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如果只用完全一样的认定标准细则去要求每一位学生,反而束缚了不同学生的优势培养。
2.2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1994—1998年这一时间段出生的居多,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大多是首次远离家乡,“容易产生孤独感,使其性格趋于内向”。所以大学生养成教育除了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之外,还应加入心理健康养成的模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了越来越高的层次,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高校心理问题学生事件,也不断地将心理问题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通过在思想政治养成教育中融入情绪掌控与压力应对、良好人格养成、珍爱生命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正确三观、马克思主义爱情观与择业观的引导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的渗透教育,正确的“价值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和决定因素,是调控系统,是素质整体的核心和灵魂”。实现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养成教育的有机互补,首先,通过用心倾听、助人自助、调查测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通过对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平台和预防教育的借鉴,发挥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优势,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加强合作学习,班主任、辅导员等政工人员要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职责。
2.3养成教育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不可或缺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对广大青年的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表明了,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基础和表现形式,其合理内核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继承传统文化,可以为完善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提供良好素材。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党新时期教育方针和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合理内核,也是在“西学东渐”环境下,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教育必不可少。
3结语
体育院校构建养成教育实践教学的模式,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素质进行量化的考核,有助于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养成教育实践教学的构建也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形式。
参考文献
[1]贾海丽.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12).
[2]李在军,赵野田.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152-156.
[3]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2-03-13(08).
[4]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5]赵野田,彭丽萍,王雪熙.思想道德素质解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38-241.
[6]王长恒.大学新生养成教育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52-54.
[7]薛雷.浅议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117-118.
[8]刘志华.浅谈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J].新西部(下半月),2009(5):168-169.
[9]段书敏.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10]范小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分层教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郑帅(1988—),男,河南郑州人,成都体育学院教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学生处;邮编:610041;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养成教育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7SB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