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的药与毒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蔬菜中,苦瓜大概是极为特别的一种。虽然苦不是一种愉悦的味道,但是喜爱苦瓜的人却很多。除了做菜,它还是一种传统药物。在亚洲、非洲、南美,它都有许多“传统药用”。除了当作蔬菜吃,榨成汁或者磨成粉也都是常见的用法。此外,用苦瓜的茎和叶子泡制的“苦瓜茶”,也都有不少的追随者。
  在各种传说的药用中,降血糖大概是最有号召力的一种。除了民间传说,也有许多人用科学试验研究过苦瓜的这种用途,一些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也支持了这一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苦瓜提取物中有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胰岛素,也显示了其与动物胰岛素类似的功能。于是,它们甚至被称为“植物胰岛素”。
  于是“苦瓜降糖”似乎有了现代科学的证据支持。曾经有新闻报道,一位贫穷的母亲没钱医治,知道了这个说法后天天吃苦瓜,总共吃了几百根。虽然新闻中没有报道这位可怜的母亲最后是否“降糖”成功,但对于医学来说,个案并不能证明结论,这种做法是否靠谱还是需要临床试验来检验的。
  2012年发表的一篇文献综述从学术期刊中找到了7项“苦瓜降糖”的临床试验。试验对象是2型糖尿病患者,所用的材料有炒苦瓜、苦瓜浆、苦瓜提取物等,持续时间少则7天,多则3个月。在这7项研究中,有5项支持“苦瓜降糖”。不过,其中有4项研究的质量较差,比如样本数小或者不完全满足随机双盲等。在对这些研究质量的评估中,有4项的得是0分,即质量很差,可靠性相当低,而另一项得到了4分(最高5分),可靠性就比较高了。不过,那两项结果为“没有降糖”的研究质量评分分别为1分和2分,不算高,但比起前面那四项又要可靠一些。综合这些研究,综述作者认为“有比较好的科学证据”证明“苦瓜对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是有效的”。不过,该作者也认为这些数据还不足以“推荐用苦瓜来控制血糖”。
  苦瓜籽中还提取出了一种蛋白质,在体外实验中显示了抗病毒(尤其是艾滋病毒)和抗肿瘤的活性。不过人们不会吃苦瓜籽,所以这一个发现也就只对药物研发有价值。此外,苦瓜的含水量很高,100克鲜苦瓜中有94克左右的水,只有大约6克的干物质。在这6克之中,有大约2克膳食纤维,算是非常高了。上海交大的一位教授宣称可以用苦瓜来调节肠道菌群,从而实现了减肥,或许与这些膳食纤维不无关系。
  这些试验说明苦瓜“很可能”有一些功效。不过科学研究从来不会只报喜不报忧,苦瓜的一些成分也显示了“毒性”。比如其中的凝集素会抑制小肠壁上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出现一些胃肠不适的症状。此外苦瓜还有引发“蚕豆病”的可能性。有一些人先天缺乏一种叫做“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的蛋白,这样的人如果摄入一种叫做“蚕豆嘧啶葡糖苷”的物质,就可能引发连串反应,导致溶血发生。中毒症状有乏力、头晕、肠胃不适、呕吐以及血尿等,严重的甚至会死亡。这种物质在新鲜蚕豆中含量比较高,一般中毒也都是由蚕豆引发。但研究人员在苦瓜中也发现了它和凝集素的存在,不过都主要存在于苦瓜籽中。或许是人们吃苦瓜都不会吃籽,所以也没有出现过因此中毒的报道。
  作为一种“天然产物”,苦瓜生来不是给人类治病或者害人的。不管是植物胰岛素、凝集素、苦瓜蛋白,还是膳食纤维或者维生素,都是它的一部分。
  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还是“苦瓜到底能不能吃”。我们需要注意,饮食和这些实验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那些“有毒”成分更多存在于种子或者叶子之中,通过吃苦瓜摄入的量也很难达到那么大。另一方面,实验中一般用的都是提取物或者苦瓜汁,跟经过高温烹饪的蔬菜也大不相同。所以,对于一般人,如果喜欢苦瓜的风味,作为蔬菜换换口味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其他文献
<正> 与大陆相比,台湾儿童图书馆学理论专著出现较早,也较丰富。早在1964年,台湾中正书局即出版了前中央图书馆馆长王振鹄编译的《小学图书馆》;1969年台湾书店又出版王专著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生命体。器官,就是组织;血肉,就是员工,但最重要的是灵魂,那就是企业文化。
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以无私无畏的政治胆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时俱进地解决历史发展问题,实现建国后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拨乱反正,把建国后的冤假错案纠正过来,顺利实
2012年,房价又进入了胶着状态,但消费者期望的房价大跌仍未如期而至。相比之下,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和其带来的购房“刚需”远远没有结束。回顾一下“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