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读”字了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sk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与古诗词的教学,强调的都是熟读成诵。姜树华老师执教文言文《东施效颦》,整堂课都指向了一个“读”字。听读、自读、跟读、指导读、诵读这些读的形式,让学生学会了猜读、对照译文读,进而熟读成诵。一个“读”字实现了文言文的学习路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文言文 熟读 正确 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08
  姜树华老师执教文言文《东施效颦》,整堂课都指向了一个“读”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教学要求。文言文与古诗词的教学,强调的都是熟读成诵。姜老师的课堂中,做足了“读”的工夫。
  一、读得正确
  “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语)读正确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读正确首先得有读的兴致,其次才会有正确理解的读。教学伊始,姜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不为别的,只为看一下文言文的“模样”,要求学生“跟文言文初次见面,说说你的印象”。显然,学生很欣赏这样的“初次见面”,自然地打量起课文来。初次接触,他们感到新奇并产生兴趣,因此没有畏难的情绪。接着,姜老师便示范朗读课文。他的朗读抑扬顿挫、缓促有致、韵味十足。于是,有了学生如此的评价:“老师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东施过街的那个场面。”“老师的朗读似断非断、似连非连。”“老师是理解着朗读的。”……一个个开始恍然大悟,赞叹不已,他们也跃跃欲试。于是,课堂进入了学生自读互助阶段。
  姜老师的“放手”学,迎来了课堂中最欢畅的学习状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琢磨,或是对照译文读,或者查阅工具书读,或是猜意思读。小组内学生相互纠正,甚至于产生了争议,真正形成了“学生学得面红耳赤”的课堂教学局面。
  二、读出情趣
  文言文的朗读当然不能停留于读正确的层面上,较之现代文的朗读,更要有高低错落之势、画面跃然之感、扬止有度之韵,这样的朗读才能见形象,见韵味,见情趣。姜老师在学生充分自读互助的基础上,开始引导学生全班共学,采用了“读—评—再读—再评”的方式逐句推进。姜老师特意强调了听后评价的学习要求:“有怎样的朗读,背后就有怎样的理解;读得好不好,就看理解得准不准。咱们班同学的语文水平高与低,我只要看她读完之后,大家有没有反应就知道。她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不好,总会有反应的。”在姜老师的“激将”下,学生读得认真,听得也认真。于是,各组间相互交流、补充、纠偏,迎来了课堂中最为有效的互动。“‘病心’要读得强调些,这是西施皱眉的真正原因。”“‘归’字后要稍停顿,是‘回去’的意思。”“‘坚’字的朗读可以稍重一些,富人们把门关得紧紧的,他们才不想看到东施呢。”……好一个“有怎样的理解就有怎样的朗读”!文中的关键字词都在学生们共学中一一解决,这样的学习场何等的珍贵、有价值。把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拉近了文言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知识积淀的距离,又体现了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东施的形象在学生对词句的琢磨、理解、朗读中跃然纸上,越读越有情趣。
  三、读出文本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阅读更多文言文的兴趣。姜老师在教学中做足了引导拓展的教学工夫。由文中侧面烘托的句子迁移到《汉乐府 陌上桑》中对罗敷美貌的侧面烘托句段,学生们读得兴致盎然;由庄子的点睛之笔“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延伸到练说环节——“假如你是东施的某个邻居,你会怎么劝说东施?”王大妈、刘三叔、王老伯、李二哥们都出现在课堂,好不热闹。不经意间,寓言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上悄然达成。由现有的文本延伸到没有句读的古文本、竖排的古文本、篆书体的古文本,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成功实现了背诵课文的目的,好扎实的举措。课末发给学生的文言文《庄子寓言(节选)》课外阅读作业,更是巧妙地将文言文阅读延伸至课外,并强调同伴间的互助学习。姜老师成功地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让学生在极强的兴致之中,阅读更多的文言文。
  听读、自读、跟读、指导读、诵读……姜老师借助“读”让学生学会了猜读、对照译文读,进而熟读成诵,一个“读”字实现了文言文的学习路径。这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对文本词句的琢磨、涵咏、体味上,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想象,大胆猜读,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听到作者内心的声音,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打进匪窟》的戏曲教学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这一课程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小说对比,让学生感知戏曲剧本的表达特点;通过阅读和补写剧本,让学生感受杨子荣的英雄形象;通过“念一言唱一句”的形式,让学生对民间戏曲、民族文化产生热爱之情。这样,使戏曲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教学实录;戏曲;对比;剧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语文教学需要的就是精确妥帖,要能将自己心中所想不含糊、不夸张地表达出来。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紧扣文本特点,在厘清知识下推进语用训练;针对具体学情,在契合认知下推进语用训练;紧扣文本主题,在情感浸润下推进语用训练。  [关键词]语用实践;语用训练;精准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70-01  著名美学专家
[摘 要]批注式阅读是指在课文空白处作感悟式的注读,是一种表达对文本独特体验的亦批亦注的学习方法。教师可尝试“自主学习三步走”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第一步,初读文本,注释为主;第二步,再读文本,概括质疑;第三步,课中阅读,感受评价。  [关键词]语文教学 批注式阅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8  语文批注式
[摘 要]主题式阅读常常需要多种策略来展开教学。只有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主题性阅读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规律,让学生感知异同,在统整中组合碎片;置换视角,在比照中洞察内核;据点想象,在联结中丰富意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感知异同 置换视角 据点想象 主题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 要]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教师的教法都是比较生硬的,首先是读熟,然后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根据意思背诵下来。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抹杀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欲望,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真正地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爱上我国的语言文字呢?一节与众不同的古诗文教学让我尝到了甜头。  [关键词]古诗教学;表达;情感;音韵美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语文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教学《江雪》一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画中诗、理解诗中意、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使学生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教师拓展组诗,不仅让学生迁移了学法,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传承了中华文化。  [关键词]教学实录;组诗;诗意;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被普遍认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少学生一提作文就害怕,教师也不知从何下手。这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词汇积累不多,思辨能力较弱,写作的灵感只能来源于生活,因此,作文教学可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发和灵感,写出生活的气息与精彩。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创设生活情境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摘 要]《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对《观潮》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以期达到以读促思,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78-03  《观潮
[摘 要]绘本以其鲜明的特质成为儿童阅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绘本时,教师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根据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借助绘本,让学生欣赏图画、学习语言、体验快乐、展开想象,以启迪学生智慧,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绘本教学;低年级;阅读;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23-02  绘本因鲜明的形
[摘 要]现代诗教学不能等同于白话文教学,朗读的节奏与语气要区别于白话文的朗读。现代诗重视让学生赏析而不是解读,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诗所要表达的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明白朗读诗文≠朗读课文;文本赏析≠文本解读;情感体验≠知识传授。  [关键词]现代诗 朗读 文本赏析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4  许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