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从中汲取文学精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但是,目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象令人担忧。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呢?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再次要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第三要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课外阅读 兴趣 指导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由此可看出课外阅读对人们获得知识、发展个性、增大知识面、形成品格的重要作用。但是农村中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偏少。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指导得少。由于教师素质所限,自身的阅读面窄,对阅读的方法掌握不够,益处感受不深。很多教师只注重抓好课堂教学,注重课文内容的准备、课堂教学的设计,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少。二是部分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无读书习惯,也无买书意识。三是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只热衷于教科书,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或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四是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看动画片、看球赛或电视剧。而对课外书却不感兴趣,不想看。面对这些限制学生课外阅读的诸多因素,作为语文老师将通过何种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呢?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
家校联合,积极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条件,保证学生有书可读。
1.争取家长支持。大部分农村家长把课外书看作是“闲书”,对看课外书的子女横加指责劝阻,更不用说花钱给子女买课外书了。学生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课外阅读在家中就无从开展。老师可利用家长会家访的机会反复向家长说明当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让他们明白课外书的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的途径,使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订阅一些书报。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开展阅读。学校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教师可经常到里面翻阅,了解书目,以便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每周安排一节固定的阅读课,尽量调到课外活动前。到图书室、阅览室自由借阅书报。
3.建立班级图书角。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的主阵地,可以让学生在这个场所接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建立班级图书角是一个极好的形式。
二、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
1.课内延伸课外指导。老师要时时结合课文内容给予必要的推荐指导,在讲到某篇课文时,把相关的作品推荐给大家,如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适时把鲁迅的《朝花夕拾》介绍给大家,在学完《智取生辰纲》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去阅读《水浒传》,让学生对这部描写中国农民起义的作品更有全面的理解。以节选为基点,向整篇(部)原著扩展;以作者为起点,向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文体为基点,向同类问题扩展;以内容为基点,向其他作家,不同文体扩展等。
2.阅读方法指导。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我们也可对课外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3.知识积累指导。俗话说的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必须指导学生做好笔记。笔记是记忆的储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
还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设计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卡片。去收集资料、信息,然后分门别类,归纳整理,日积月累,形成知识体系。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写作时也就“下笔如有神”了。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根据激励和反馈原理,我给学生架起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主动地去阅读。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成果对学习动机有反馈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的知识,取得好的成果的喜悦,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成学生学习强烈的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把通向语文知识名著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让课外阅读伴随其左右,体验阅读的乐趣,使学生从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黄岩区高桥中学。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课外阅读 兴趣 指导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由此可看出课外阅读对人们获得知识、发展个性、增大知识面、形成品格的重要作用。但是农村中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偏少。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指导得少。由于教师素质所限,自身的阅读面窄,对阅读的方法掌握不够,益处感受不深。很多教师只注重抓好课堂教学,注重课文内容的准备、课堂教学的设计,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少。二是部分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无读书习惯,也无买书意识。三是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只热衷于教科书,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或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四是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看动画片、看球赛或电视剧。而对课外书却不感兴趣,不想看。面对这些限制学生课外阅读的诸多因素,作为语文老师将通过何种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呢?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
家校联合,积极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条件,保证学生有书可读。
1.争取家长支持。大部分农村家长把课外书看作是“闲书”,对看课外书的子女横加指责劝阻,更不用说花钱给子女买课外书了。学生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课外阅读在家中就无从开展。老师可利用家长会家访的机会反复向家长说明当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让他们明白课外书的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的途径,使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订阅一些书报。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开展阅读。学校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教师可经常到里面翻阅,了解书目,以便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每周安排一节固定的阅读课,尽量调到课外活动前。到图书室、阅览室自由借阅书报。
3.建立班级图书角。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的主阵地,可以让学生在这个场所接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建立班级图书角是一个极好的形式。
二、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
1.课内延伸课外指导。老师要时时结合课文内容给予必要的推荐指导,在讲到某篇课文时,把相关的作品推荐给大家,如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适时把鲁迅的《朝花夕拾》介绍给大家,在学完《智取生辰纲》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去阅读《水浒传》,让学生对这部描写中国农民起义的作品更有全面的理解。以节选为基点,向整篇(部)原著扩展;以作者为起点,向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文体为基点,向同类问题扩展;以内容为基点,向其他作家,不同文体扩展等。
2.阅读方法指导。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我们也可对课外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3.知识积累指导。俗话说的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必须指导学生做好笔记。笔记是记忆的储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
还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设计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卡片。去收集资料、信息,然后分门别类,归纳整理,日积月累,形成知识体系。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写作时也就“下笔如有神”了。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根据激励和反馈原理,我给学生架起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主动地去阅读。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成果对学习动机有反馈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的知识,取得好的成果的喜悦,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成学生学习强烈的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把通向语文知识名著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让课外阅读伴随其左右,体验阅读的乐趣,使学生从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黄岩区高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