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荣辱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UHU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这说明思想道德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社会和谐需要道德规范加以保障。“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每一“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作了明确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八荣八耻” 荣辱观同“构建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相对应、相吻合的,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八荣八耻” 荣辱观中的“荣誉感”,对应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要求;“八荣八耻” 荣辱观中的羞耻心融于社会的各项管理中,使干部群众牢记政策这个“生命线”、制度这个“保障线”、纪律这个“警戒线”、法律这个“高压线”,真正引导人们去做荣誉之事,不做耻辱之事,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所以,“八荣八耻” 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现代中国社会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现代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保证。“八荣八耻” 荣辱观同“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整体。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社会规范的调节作用。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要有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其最基本的价值就是社会规范的“调节功能”。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社会规范呈现纷杂化趋向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使社会生活有一个共同的规范;并通过这种共同的规范去调节人们的行为,使整个社会生活保持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之中。而这种有序的社会状态,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鲜明提出,可以使人们能够按照这种社会规范的要求,不断地衡量和测定自己的行为,或坚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力图不断地同社会规范的要求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一种有序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马克思认为,人把握现实世界的方式,不限于科学的或理论的方式,还包括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道德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实践精神方式,它从现实出发,注重于实践,却又指向理想。因此,“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规范为基本形式,以价值为实践指向,为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表现提供一种价值的支撑和价值导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正向性的激励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反向性的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论是正向性的激励工作还是反向性的调解工作,都离不开道德价值的支撑和指引。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素质提升作用。一个人的荣辱观的社会化程度高低,决定了其文明的水平,从而也决定了其发展的限度。无论中西方对道德与人性的关系之认识有多大差异,但对道德,特别是荣辱观对人的教化功能的认识则是一致的。事实上,道德及其荣辱观教化的程度,在客观上决定了人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而一个社会和谐的程度,除了制度上的因素外,基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的高低。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靠两条:一是社会制度,二是人的素质。而在人的素质系统中,起核心和灵魂作用的是思想道德素质。
其他文献
元素追踪法是利用元素质量守恒的原理,将运算过程化繁为简的一种运算技巧。此法要求运用者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选准一种理论上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损失的元素进行追踪分析,找出关系。利用找出的关系,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复杂计算转化为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或简化解题步骤)。下面通过例题来讲述该方法的具体运用。  例1现有硫酸铵和氯化铵的固体混合物5g,与足量的熟石灰充分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