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探讨:学生对“鲜花有多少盆”没有兴趣。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课本提供的学习情境是学生熟悉的“鲜花”。当教师提出:你能一眼看清楚每种花有几盆吗?许多学生张口就是“我知道”“红花有8盆”“我能看清”“黄花有7盆”,等等。以至于教师精心设计的统计过程无法实施。
课后反思,发现原因有二:①画面很清晰,个别学生课前已经预习,早已在书上填好了,知道答案;②即使课前没有预习,数据很小,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经验,很快数出各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挑战性,学生根本体会不到统计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将教材进行了加工和重组。
一、游戏引入
教师手拿一叠动物图片,说:“下面我们进行一项测听力的游戏,比比谁的听力好,行吗?”
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报了一遍手中图片上的动物。问:“谁能准确说出每种动物的只数?”
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敢说。教师又报了一遍,虽然有个别学生说出一种或两种动物的只数,但还不敢确定,有的学生提出:“太多又太乱,只用耳朵听很难记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说:“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每种动物的只数。”
二、探究新知
师:要想又快又准数出每种动物的只数,大家能不能先帮老师提几条建议?
生1:你可以叫几位同学,有的数猴子的只数,有的数鸭子的只数……这样就可以知道每种动物有几只了。
生2:可以小组合作,比如我们组有4个人,1人记住1种就行了。
……
师:既然大家都想参加这个活动,那么就采用生2的方法,以4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大家先分好工,我再来报一次。(准备开始,全班鸦雀无声。)
念完后,学生七嘴八舌:“猴子有8只”“松鼠有6只”“我们知道答案了”。
我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学生个个喜形于色。
全班汇报后,师提出:大家记录的结果对还是不对?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结果。
师:为了让大家看清楚,便于数数,我把相同的动物图片放在一起,贴黑板上。同时找一个学生当小帮手,学生拿图片,老师贴,当摆出几个后,学生和老师交换,学生贴老师拿。
师:贴完了,赶快数一数,你记录的结果对吗?
生:对。
师:分工合作的办法真好,你们巧妙地得到了小动物的只数,真了不起!但我想知道两个问题:
第一,你刚才记录时,用什么办法数出了这些动物的只数?
生1:我用画小竖线的方法。你念一个,我画一杠小竖线。
生2:我用画×的方法。
……
师:像刚才同学们用不同方法记录出各种小动物只数的过程,叫统计。
第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像黑板上这样,老师把小猴排成一竖列,把小鸭排成一竖列……成为这样的一幅图,我们把它叫做统计图。(板书:统计图)
把统计的结果填在表里,叫统计表。(出示统计表,填一填)
三、巩固深化
师:请拿出学具纸,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表,请看一下,你能知道他想让我们统计什么吗?
生: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现在需要大家把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写在小纸条上。写完后,小组长收齐,交给老师。(老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相关统计图)
讲清规则:①你的表和老师的一样。②一个小格子代表一个人。③老师念一个名字,你就在对应的格子里涂上一个颜色。师生先共同完成2个格子,让学生明白涂色方法,然后指名两位同学上台,一名唱票,一名涂格子。其余同学在自己的学具纸上涂色,教师巡视谁涂得最漂亮。
统计后提问:①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小动物有几只?”不仅源于学生生活,而且是学生心目中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它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创造统计符号,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的必要性,了解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我。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直属第三小学)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课本提供的学习情境是学生熟悉的“鲜花”。当教师提出:你能一眼看清楚每种花有几盆吗?许多学生张口就是“我知道”“红花有8盆”“我能看清”“黄花有7盆”,等等。以至于教师精心设计的统计过程无法实施。
课后反思,发现原因有二:①画面很清晰,个别学生课前已经预习,早已在书上填好了,知道答案;②即使课前没有预习,数据很小,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经验,很快数出各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挑战性,学生根本体会不到统计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将教材进行了加工和重组。
一、游戏引入
教师手拿一叠动物图片,说:“下面我们进行一项测听力的游戏,比比谁的听力好,行吗?”
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报了一遍手中图片上的动物。问:“谁能准确说出每种动物的只数?”
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敢说。教师又报了一遍,虽然有个别学生说出一种或两种动物的只数,但还不敢确定,有的学生提出:“太多又太乱,只用耳朵听很难记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说:“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每种动物的只数。”
二、探究新知
师:要想又快又准数出每种动物的只数,大家能不能先帮老师提几条建议?
生1:你可以叫几位同学,有的数猴子的只数,有的数鸭子的只数……这样就可以知道每种动物有几只了。
生2:可以小组合作,比如我们组有4个人,1人记住1种就行了。
……
师:既然大家都想参加这个活动,那么就采用生2的方法,以4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大家先分好工,我再来报一次。(准备开始,全班鸦雀无声。)
念完后,学生七嘴八舌:“猴子有8只”“松鼠有6只”“我们知道答案了”。
我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学生个个喜形于色。
全班汇报后,师提出:大家记录的结果对还是不对?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结果。
师:为了让大家看清楚,便于数数,我把相同的动物图片放在一起,贴黑板上。同时找一个学生当小帮手,学生拿图片,老师贴,当摆出几个后,学生和老师交换,学生贴老师拿。
师:贴完了,赶快数一数,你记录的结果对吗?
生:对。
师:分工合作的办法真好,你们巧妙地得到了小动物的只数,真了不起!但我想知道两个问题:
第一,你刚才记录时,用什么办法数出了这些动物的只数?
生1:我用画小竖线的方法。你念一个,我画一杠小竖线。
生2:我用画×的方法。
……
师:像刚才同学们用不同方法记录出各种小动物只数的过程,叫统计。
第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像黑板上这样,老师把小猴排成一竖列,把小鸭排成一竖列……成为这样的一幅图,我们把它叫做统计图。(板书:统计图)
把统计的结果填在表里,叫统计表。(出示统计表,填一填)
三、巩固深化
师:请拿出学具纸,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表,请看一下,你能知道他想让我们统计什么吗?
生: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现在需要大家把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写在小纸条上。写完后,小组长收齐,交给老师。(老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相关统计图)
讲清规则:①你的表和老师的一样。②一个小格子代表一个人。③老师念一个名字,你就在对应的格子里涂上一个颜色。师生先共同完成2个格子,让学生明白涂色方法,然后指名两位同学上台,一名唱票,一名涂格子。其余同学在自己的学具纸上涂色,教师巡视谁涂得最漂亮。
统计后提问:①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小动物有几只?”不仅源于学生生活,而且是学生心目中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它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创造统计符号,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的必要性,了解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我。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直属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