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用长远眼光看孩子的职业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estlove_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简介】
  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任新东方首席词汇讲师,2007年创办北京新精英生涯国际教育科技中心,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培训、咨询与顾问服务。现为国家一级职业指导师,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导师,全球职业教练(BCC)中国区首席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培训师。著有《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等。
  古典先生是国家一级职业指导师,对青少年成长、职业规划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教育都有独到的见解,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教育不是制造螺丝钉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古先生,您认为教育的根本涵义是什么?
  古典(以下简称古):“教育”的英语单词是“education”。这个单词是怎么来的呢?追根溯源,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的,由三个词根组成,“e”是“向外”的意思,“duca”是“引导”,“tion”是名词后缀,即“引导出来”。由此可见,“教育”在古希腊先贤看来,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他自己的样子。
  记:这是古希腊时期的涵义,现在教育有没有不同?
  古:西方对教育的认识一脉相承,根本涵义没有改变。我来讲一个故事,便知此言不虚。1956年,美国一个黑人小姑娘想去她家所在社区里的白人学校上学,被拒绝,因为当时白人学生和黑人学生是不能混合的。小姑娘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愤而起诉。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国的联邦大法院,6位大法官坐在一起讨论,把黑人和白人隔离开来是否违背美国的宪法。法庭引证的心理学测量结论认为,当把白人和黑人隔开来,虽然孩子只有4岁,依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白人比黑人好。于是这些大法官就做出判决,终止了学校的种族隔离政策。该法案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而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制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该法案就是著名的美国《1956年教育法》。
  记:中国人的教育观好像恰恰相反,学生从小被教导,长大后要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甘做社会机器的螺丝钉。
  古:螺丝钉只是一个比喻。无论愿意不愿意,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在发挥我们的作用,说我们是螺丝钉也不为过。但是,如果当真把孩子当成没有自我、不需要幸福的冰冷配件,教育肯定失败,因为这是不人道的。好的教育,应该是遵循教育规律,倾听孩子的心声,把孩子心中最好的自己引导出来,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想要的幸福。实话实说,中国家长在这方面要深刻反思,家庭教育不能稀里糊涂,这个问题不想清楚,容易在很多方面犯错误。
  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
  记:平心而论,中国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因为没有过硬的文凭就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所以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古:“起跑线”也是一个比喻,比喻早期教育。关于怎么才叫输,怎么才叫赢,专家们谈了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终点线”,即孩子的未来世界。人的一生,35岁左右达到职业的顶峰,从小到大学习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会在这个时期得到集中展现,所以,我认为所谓人才,是适应其35岁时的社会,而不是适应18岁时参加的高考。那么,孩子35岁时的世界是什么样?现在家长让孩子拼命奔跑,但是如果未来世界可能出现全新的规则,家长和孩子的努力都将宣告无用。
  记:您说的太可怕了!您能预测一下未来吗?比如2040年的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
  古:2040年的职业环境与现在相比会出现四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改变:从信息时代进入概念时代。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地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众所周知,人类顶级高手跟电脑下国际象棋难以取胜,而富士康公司早在5年前就确立了研发机器人的战略,因为机器人可以每天24小时不停地工作,不抱怨,不跳槽,不要求涨薪。概念时代需要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球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十多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替代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MFA,即艺术硕士,因为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苹果公司的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程序员和工程师吗?不,靠的是好的理念,它的成功是概念的成功。还有小米公司。小米没有雄厚的产品工厂,它依靠的是粉丝营销和参与感,也是靠概念取得成功的。总之,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转变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会逐渐被电脑替代,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会有前途。比如,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第二个改变: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世界一千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0年。如果您的孩子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正好40年。这意味着如果您的孩子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他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闭。这样一想您就明白了,孩子将来不可能不换工作,换五到七份工作很正常,而且要换两到三个不同的行业。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
  第三个改变:幸福与自我实现将成为职业生涯的核心。经济学认为,人均GDP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起点,意味着人民挣脱了贫困,开始进入小康社会,而人均GDP8000美元是公认的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不管再赚多少钱,都不会过得更幸福。权威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元,2013年人均GDP为6470美元。预计到2016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8000美元,2025年中美的GDP就会接近,2040年将会持平。但是很遗憾,从1994年开始,中国人的平均幸福感就没有明显上升,甚至有几年还有所下降。所以我预测,下一代肯定不会像我们一样拼命赚钱,追求房子和生存安全感,他们会直接追求幸福。现在的孩子没有安全之忧,内心强大,认同感和自信心都很强,自然而然会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在未来世界,孩子追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是历史趋势,与外界环境完全符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