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境分析的角度,以卡梅伦在苏格兰公投前最后一次演讲为语料,探讨个人对语境的主观建构是如何影响话语策略的应用的。通过结合van Dijk的语境认知模型,从交际背景,交际者的角色、社会身份、社会知识、交际意图和交际事件等方面对卡梅伦发表的演讲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认知对交际者语言的选择及传达意识形态的影响。
[关键词]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认知语境模型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077-02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最早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末Fowler等人的《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其源头是批评语言学。自其兴起发展至今,批评话语分析朝着多元化的趋势方向发展。费尔克劳(N.Fairclough)(1992)采用辩证——联系的分析角度,提出了CDA的三个步骤——描述、阐释、解释,对CDA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具体的分析仍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支撑,只注重语言文字特征的描述和解读。沃达克(Ruth Wodak)将话语的历史性背景纳入到语篇的分析范围内,在其《批评话语分析:历史,议程,理论和方法论》中详细阐述了CDA的历史——话语分析法,将语篇置于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探讨了历史背景对话语生产及理解的影响。此外,她还与范·戴克(Van Dijk)就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此二者并非直接联系的,认知是语言与社会的中介,并提出心智模型(mental model)这一术语。沃达克与范·戴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体和社会的认知介于社会与语篇之间。范·戴克在1993年发表的《批评话语分析的原则》一文中提出研究权力与语篇的关系需通过“认知接口”,并在其文章《话语、语境与认知》中将语境理论纳入CDA的社会认知方法中,他认为语境是话语参与者对交际情境的主观构建,是明确的心智模型。
本文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出发,以卡梅伦挽回苏格兰的演讲为例,探讨认知(也即心智模型)在语言与社会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语境是如何在解释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关系方面发挥功能的。
一、认知语境模型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语言学家越来越注重认知在语言生成及言语理解过程中的主观作用。最早提出语境模型(context model)这一概念的是荷兰的批评语言学家范·戴克,他认为认知心理学中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可以解释交际双方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对语境的主观建构,从而能够达到更好地理解对方交际意图的效果。而认知语境应用于批评性话语分析正是由于近年来一些批评语言学家发现,“语境不仅包括场景、语域、行为、参与者关系、地位等与交际行为相关的社会因素,也包括参与者的认知特点,如目的、信念、知识、意见等”。[1]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包含话语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等的静态的语境,而是把语境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强调话语参与者及话语解读者的认知即心智模型在话语的生成和语义的加工中发挥的作用。换言之,“认知语境分析把语境视为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建构的主观体,研究交际双方作为一定社会组织的成员如何在交际中通过对语境不断实时更新和建构来完成话语的生产与解读”[2]那么,“言语交际行为实施的过程主要是听话人对认知语境假设进行不断选择和调整的过程。”[3]认知语境模型在言语活动中对交际双方如何策略地选择合适的语言以适应当时的情景起到指导的作用。
范·戴克认为,个人的心智模型和社会的认知密不可分,在群体意识下个人根据语境做出符合交际情景的分析并指导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言语生成和对交际对象言语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权力通过共享的社会认知即群体意识和这些认知的心智模型来影响话语的生成和理解”。[4]
本文正是依据范·戴克的语境模型,以卡梅伦挽回苏格兰的演讲为例分析交际者如何通过认知模型分析语境,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能够实现其权力控制符合其交际意图的言语选择的。
二、卡梅伦演讲的认知语境分析
卡梅伦作为英国首相,除代表个体外还代表着英国政府的形象和利益,他所演讲的受众对象是整个英国的民众,而“公众演讲作为政治语篇的一种,是有效地传达政府意识形态的方式”。因而,研究卡梅伦如何成功地将认知语境分析与语言策略相结合在演讲中选择合适的语言,使得民众受到其灌输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实现其交际的意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范·戴克的语境模型,语境可分为背景和交际者两大内容。
(一)背景
时间:2014年9月15日。
苏格兰公投的日期为2014年9月18日,即此次演讲的时间为公投前的倒数第三天。在卡梅伦的认知中这是最后一次能赢得公众支持的机会,言辞须能表达迫切之情,殷切希望之心。因此,在演讲中“We meet in a week that could change the United Kingdom forever. On Thursday,Scotland votes,and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is at stake.On Friday,people could be living in a different country,with a different place in the world and a different future ahead of it.”常用到“一周内”“永远”“这周四”“这周五”等词传达公投日期将至,若听话人投支持票则国家将迅速分裂陷入国将不国的状态的意识形态,企图引导听话人反对独立。
空间:苏格兰东北部城市阿伯丁(Aberdeen)阿伯丁会展中心
此次演讲的地点位于苏格兰的阿伯丁市,直接面对的就是苏格兰的民众,因此在代词选择上多用“we”和“you”。选用“we”(我们)使听话人感到亲切感,在认知上将说话人和自己放在了同一阵营,减弱了对说话人的防备心理,从而更易使说话人的意识形态得以渗透;“you”(你、你们)的选用使听话人在认知心理上产生对话感,增强听话人的主人翁意识,因此更能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引发其思考。 (二)交际者
交际角色:卡梅伦——说话者;
苏格兰民众——听话者;
社会角色、组织成员、身份:卡梅伦——英国首相,英国政府利益的维护者;
苏格兰民众——英国公民,公投参与者;
双方的关系:卡梅伦——权力实施者;
苏格兰民众——权力受施者。
共享的社会知识和信念:1.卡梅伦是英国政府的首相;2.苏格兰受英国政府统治;3.2014年9月18日举行苏格兰公投。
意图与目的:卡梅伦——说服苏格兰民众反对苏格兰独立,支持英国政府的统治。
交际及其他行为/事件:卡梅伦发表演讲。
就交际角色、社会角色和双方关系来说,卡梅伦作为英国首相首先代表着英国政府的利益,并且在交际活动中处于权力的支配者,因此在演讲中常从国家的角度出发“Indeed,it could end the United Kingdom as we know it.The United Kingdom would be no more.It’s only become Great Britain because of the greatness of Scotland.”唤起民众的国家意识和集体意识。就共享的社会认知而言,苏格兰在公投中取得多数票意味着苏格兰和英国的分离。这一状态在听众的心智模型中同离婚带给人们的痛苦,故卡梅伦在演讲中运用隐喻“Independence would not be a trial separation;it would be a painful divorce.”将情感具体化,使民众感同身受,在心理上倾向于避免这种痛苦的发生。交际的意图通过交际事件实现,卡梅伦发表这一演讲的意图即将权力通过语言的形式发挥作用,传达反对苏格兰独立这一意识形态。说话人在演讲过程中所采用的言辞最终都是为其实现他的意图而服务的。
三、结语
本文应用认知语境模型分析卡梅伦的演讲,即演讲中交际双方从具体情境语境即交际的背景,交际者的角色、权力关系、交际意图等方面结合个体的心智模型和社会的认知选择能实现自己表达意图的话语,从而达到意识形态渗透的效果。另外,从认知的层面对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了人的主观建构在影响言语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语言是如何通过认知传达意识形态的。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4).
[2]田海龙.认知取向的批评话语分析:两种路径及其特征[J].外语研究,2013(02).
[3]欧阳苹果,肖武云.认知语境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J].外语学刊,2007(05).
[4]郭松,田海龙.语境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11(06).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认知语境模型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077-02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最早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末Fowler等人的《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其源头是批评语言学。自其兴起发展至今,批评话语分析朝着多元化的趋势方向发展。费尔克劳(N.Fairclough)(1992)采用辩证——联系的分析角度,提出了CDA的三个步骤——描述、阐释、解释,对CDA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具体的分析仍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支撑,只注重语言文字特征的描述和解读。沃达克(Ruth Wodak)将话语的历史性背景纳入到语篇的分析范围内,在其《批评话语分析:历史,议程,理论和方法论》中详细阐述了CDA的历史——话语分析法,将语篇置于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探讨了历史背景对话语生产及理解的影响。此外,她还与范·戴克(Van Dijk)就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此二者并非直接联系的,认知是语言与社会的中介,并提出心智模型(mental model)这一术语。沃达克与范·戴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体和社会的认知介于社会与语篇之间。范·戴克在1993年发表的《批评话语分析的原则》一文中提出研究权力与语篇的关系需通过“认知接口”,并在其文章《话语、语境与认知》中将语境理论纳入CDA的社会认知方法中,他认为语境是话语参与者对交际情境的主观构建,是明确的心智模型。
本文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出发,以卡梅伦挽回苏格兰的演讲为例,探讨认知(也即心智模型)在语言与社会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语境是如何在解释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关系方面发挥功能的。
一、认知语境模型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语言学家越来越注重认知在语言生成及言语理解过程中的主观作用。最早提出语境模型(context model)这一概念的是荷兰的批评语言学家范·戴克,他认为认知心理学中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可以解释交际双方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对语境的主观建构,从而能够达到更好地理解对方交际意图的效果。而认知语境应用于批评性话语分析正是由于近年来一些批评语言学家发现,“语境不仅包括场景、语域、行为、参与者关系、地位等与交际行为相关的社会因素,也包括参与者的认知特点,如目的、信念、知识、意见等”。[1]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包含话语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等的静态的语境,而是把语境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强调话语参与者及话语解读者的认知即心智模型在话语的生成和语义的加工中发挥的作用。换言之,“认知语境分析把语境视为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建构的主观体,研究交际双方作为一定社会组织的成员如何在交际中通过对语境不断实时更新和建构来完成话语的生产与解读”[2]那么,“言语交际行为实施的过程主要是听话人对认知语境假设进行不断选择和调整的过程。”[3]认知语境模型在言语活动中对交际双方如何策略地选择合适的语言以适应当时的情景起到指导的作用。
范·戴克认为,个人的心智模型和社会的认知密不可分,在群体意识下个人根据语境做出符合交际情景的分析并指导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言语生成和对交际对象言语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权力通过共享的社会认知即群体意识和这些认知的心智模型来影响话语的生成和理解”。[4]
本文正是依据范·戴克的语境模型,以卡梅伦挽回苏格兰的演讲为例分析交际者如何通过认知模型分析语境,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能够实现其权力控制符合其交际意图的言语选择的。
二、卡梅伦演讲的认知语境分析
卡梅伦作为英国首相,除代表个体外还代表着英国政府的形象和利益,他所演讲的受众对象是整个英国的民众,而“公众演讲作为政治语篇的一种,是有效地传达政府意识形态的方式”。因而,研究卡梅伦如何成功地将认知语境分析与语言策略相结合在演讲中选择合适的语言,使得民众受到其灌输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实现其交际的意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范·戴克的语境模型,语境可分为背景和交际者两大内容。
(一)背景
时间:2014年9月15日。
苏格兰公投的日期为2014年9月18日,即此次演讲的时间为公投前的倒数第三天。在卡梅伦的认知中这是最后一次能赢得公众支持的机会,言辞须能表达迫切之情,殷切希望之心。因此,在演讲中“We meet in a week that could change the United Kingdom forever. On Thursday,Scotland votes,and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is at stake.On Friday,people could be living in a different country,with a different place in the world and a different future ahead of it.”常用到“一周内”“永远”“这周四”“这周五”等词传达公投日期将至,若听话人投支持票则国家将迅速分裂陷入国将不国的状态的意识形态,企图引导听话人反对独立。
空间:苏格兰东北部城市阿伯丁(Aberdeen)阿伯丁会展中心
此次演讲的地点位于苏格兰的阿伯丁市,直接面对的就是苏格兰的民众,因此在代词选择上多用“we”和“you”。选用“we”(我们)使听话人感到亲切感,在认知上将说话人和自己放在了同一阵营,减弱了对说话人的防备心理,从而更易使说话人的意识形态得以渗透;“you”(你、你们)的选用使听话人在认知心理上产生对话感,增强听话人的主人翁意识,因此更能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引发其思考。 (二)交际者
交际角色:卡梅伦——说话者;
苏格兰民众——听话者;
社会角色、组织成员、身份:卡梅伦——英国首相,英国政府利益的维护者;
苏格兰民众——英国公民,公投参与者;
双方的关系:卡梅伦——权力实施者;
苏格兰民众——权力受施者。
共享的社会知识和信念:1.卡梅伦是英国政府的首相;2.苏格兰受英国政府统治;3.2014年9月18日举行苏格兰公投。
意图与目的:卡梅伦——说服苏格兰民众反对苏格兰独立,支持英国政府的统治。
交际及其他行为/事件:卡梅伦发表演讲。
就交际角色、社会角色和双方关系来说,卡梅伦作为英国首相首先代表着英国政府的利益,并且在交际活动中处于权力的支配者,因此在演讲中常从国家的角度出发“Indeed,it could end the United Kingdom as we know it.The United Kingdom would be no more.It’s only become Great Britain because of the greatness of Scotland.”唤起民众的国家意识和集体意识。就共享的社会认知而言,苏格兰在公投中取得多数票意味着苏格兰和英国的分离。这一状态在听众的心智模型中同离婚带给人们的痛苦,故卡梅伦在演讲中运用隐喻“Independence would not be a trial separation;it would be a painful divorce.”将情感具体化,使民众感同身受,在心理上倾向于避免这种痛苦的发生。交际的意图通过交际事件实现,卡梅伦发表这一演讲的意图即将权力通过语言的形式发挥作用,传达反对苏格兰独立这一意识形态。说话人在演讲过程中所采用的言辞最终都是为其实现他的意图而服务的。
三、结语
本文应用认知语境模型分析卡梅伦的演讲,即演讲中交际双方从具体情境语境即交际的背景,交际者的角色、权力关系、交际意图等方面结合个体的心智模型和社会的认知选择能实现自己表达意图的话语,从而达到意识形态渗透的效果。另外,从认知的层面对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了人的主观建构在影响言语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语言是如何通过认知传达意识形态的。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4).
[2]田海龙.认知取向的批评话语分析:两种路径及其特征[J].外语研究,2013(02).
[3]欧阳苹果,肖武云.认知语境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J].外语学刊,2007(05).
[4]郭松,田海龙.语境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11(06).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