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a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小学教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促进小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因此,做好对小学生的德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为此,根据笔者自身受教育的经验,谈谈当前小学德育中面临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几点解决德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学校德育;问题;对策;家庭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年龄段。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道德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德育是小学教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促进小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此,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将学校作为开展德育的主要阵地,努力找出德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德育的工作规律,及时更新和改进德育中的错误做法,进而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根据笔者自身受教育的经验,现就当前小学德育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德育概念泛化
  “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但我国现在的德育理论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领域。这就是所谓“大德育”的概念。在“大德育”的理论框架下,出现了德育概念泛化的现象。这种泛化,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义务,而忘却最根本的目标,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学校德育“什么都想抓,却什么也抓不好”,即学校德育目标在定位上发生了偏移。事实上,学校德育尤其是小学德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品德教育上。
  (二)学校德育流于形式化
  德育课时得不到保障。小学虽然开设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教授的内容只是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渗透品德教育,所以教学重点一般都是放在思想教育方面。再者,《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中只是一门次要的科目,重视程度无法与语数英三科相比,而且这门课大多是由语数英三科的教师来兼任授课,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课时的内容利用半课时讲完,剩下的时间做与相关任课教师的科目作业,或者直接把整節课用来上任课教师的主科课程,因此,课时得不到保障。除此以外,学校的德育也会在每个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或者班会上进行,但这些只有短短十几分钟的德育,效果不佳。
  德育停留在“知”的层面上。由于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德育过程的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等特点认识不够。学校德育往往只是给学生讲授和灌输德育内容和知识,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道德规范的要求,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笔者记得小学的时候,在学习“八荣八耻”时,教师只是简单地给我们解释了“八荣八耻”字面上的意思,然后就让我们回家背诵,下节课就抽查。虽然笔者能够把“八荣八耻”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并不理解它的内涵,也不懂得如何用“八荣八耻”来规范学习和生活。同样,在去年家教的时候,笔者教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其中的一项家庭作业就是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做,学生只会背诵道德条文,却不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使得学生把口头的道德言说和自己的生活行为相分离。因此,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这种只强调德育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德育知识与德育情感、意志及行为统一性的做法,使得德育要求很难达到内化,德育流于形式化,因而德育实效不高。
  (三)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
  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德育不一致,缺乏协调性,学校和家庭相分离的现状。如,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诚信、孝顺、讲礼貌等优良品德,但是,回到家中常常看到父母当面撒谎、吼骂老人、说脏话等不良行为。这种德育的不一致,会导致学生的意识产生矛盾。有的学生在家庭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模仿和学习家长的不良行为,导致学校德育不起作用。因此,家庭是进行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一言一行以及家庭生活所进行的活动都对道德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解决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强对从事德育工作的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更新教师的德育观念,使其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足够的能力从事德育工作。同时要明确德育的目的、意义、途径,改变学校德育过于泛化,什么都去抓的现状,将学校德育的重点回归到品德教育当中去。
  第二,学校要完善德育评价制度。每学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德育考核,不仅要对学生的德育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效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不断地关注德育教师教学状态、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此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落实好德育的工作,保证德育的课时和质量。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考核最好是使用过程性评价,能有效防止结果性评价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德育知识的问题出现。
  第三,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气氛。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当注重学校环境的美化,从而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在建设学校文化的基础上,体现环境的育人作用。在学校的教室、板报、走廊以及广播中开辟品德教育专栏,将学生的德育作品、先进事迹等进行展示宣传,创设和谐宽松与健康积极的德育育人气氛。
  第四,教师要大力推进创新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德育知识。而不只是单一地枯燥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和观念,要创设更多的活动情境、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知道德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在实践的运用来感受和体验,从而将德育要求进行内化。同时,其它科目的教师也要承担德育的任务,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制定情感与态度的教学目标。
  第五,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学校与家长联手共同对学生的德育管理进行引导教育。提高家长们的德育意识,同时家长们也要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总而言之,德育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德育建设过程中,学校、教师、家长要通力合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德育的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成方.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子,2015.
  [2]陈静.浅谈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现代交际,2015(414):162-163.
  [3]杨玲玲,赵建梅.小学生德育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视角[J].教育理论研究,2013.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在我国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阅读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环境,提升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小学阅读教学,即丰富知识教学的价值,又实现了小学语文阅读的丰富内涵。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小学语文阅读的意义,提出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快乐读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语文学科是重要
【摘要】本文是在笔者所主持的“整数概念教学中的数形结合研究”这一课题引领下的前期研究,从小学整数概念教学中存在的用简单的讲授替代过程经历、过度依赖教材情境和活动设计展开教学、教学无体系认知“零”起点这几类现象入手,结合实际案例佐证分析其现象背后的问题本质是教学内容散点、只是联系断层,以及教学模式单一、过程经历弱化,并基于“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成因作进一步分析,得出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缺乏整数概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将利用人工智能、脑科学等技术手段综合开发的智慧阅读平台与线下语文学习有机地融合,实现线上阅读的“可视化”“智能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脑科学;智慧阅读系统;大数据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
【摘要】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实际,提出建设班主任队伍要有一个“全员德育”的校园氛围,针对不同特点的班主任要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学校的制度和资金保障也要能保驾护航。  【关键词】班主任培养;立德树人;全员德育;德育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各类
潘仕恒,广州市白云中学教师,高中物理正高级教师,广东省潘仕恒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广州市优秀教师。  教书育人三十多年,培养出大批学生,多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等名校。承担广东省和广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以优秀等级结题。近年来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4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全文转载,获一项广州市教
儿童必须加强诵读,以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母语和人文素养,这似乎已经是教育界甚至社会各界的共识。而诵读,是一种深入的阅读,是孩子在记忆、感悟和理解遇到困难时,最能拓展他们的能力的一种方式。孩子们可以借助诵读的内容学着成长,可以借助诵读的方式提升能力。  一、寻找最合适儿童诵读的文本,让诵读循序渐进  既然是儿童诵读,那么孩子诵读的材料一定要和儿童生活、儿童趣味密切相关的,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日愈成为教育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如何在小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需要广大教师认真思索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四方面入手,就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有益于助推学生品德素养的培养,也为学生成长为综合型人才打牢基础,因此,小学教育不能单纯地局限于固化课程知
本报综合消息 3月29日,第一届“许钦松乡村美术教育奖”评议会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召开。本次评议由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周凤甫、华南师大附中艺术科组长郑舒文主持,由广东省教育基金会、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广东教育学会联合举办,邀请到美育专家及美术教研员等共同进行评选,最终评选出93名获奖者。  第一届“许钦松乡村美术教育奖”的主题为“万物生”,旨在研发因地制宜,具有乡土文化气息
【摘要】统编版教材全面推行后,“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界的高频词,“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值得一线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和研究。笔者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以“课型”为抓手,聚焦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最大目的,分析当前阅读指导课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本书阅读指导四个阶段的基本课型,真正发挥阅读指导关注过程的作用,体现过程指导,阶段关联,趣味体验,关注思维训练,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成为积极主动
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提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州市番禺区实验小学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以仁爱为本,以智慧为美”的办学理念,打造充满智慧、人文、活力的校园,培养具有仁爱之心和圆通大智慧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目标导航,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学校教育工作根据德育指南总体目标,结合实际确定“至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