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总结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不全的处理经验.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3年11月对5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行原位心脏移植,36例受者在术后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使用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以及使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结果 12例使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5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30 d内死亡4例,因右心功能衰竭死亡3例,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肺部感染2例
【机 构】
:
541002广西省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心脏中心,541002广西省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心脏中心,541002广西省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心脏中心,541002广西省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不全的处理经验.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3年11月对5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行原位心脏移植,36例受者在术后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使用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以及使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结果 12例使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5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30 d内死亡4例,因右心功能衰竭死亡3例,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肺部感染2例,监护室停留时间5~18 d.结论 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不全是引起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尽早使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成人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移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DCD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的发生率较高[1-2].2014年中国器官移植大会上有学者报道,受者年龄<60岁、HLA-DR错配数增加、冷缺血时间>24 h、DGF以及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是AR发生的危险因素,而AR显著降低DCD肾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因此,DCD移植后采取合理的免疫抑制全程管理方案是有效降
目的 观察并分析原位肝移植后腹内高压形成的原因,探讨其对受者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 2012年1 6月间接受原位肝移植的受者50例,采用AbViser腹内压监测系统间接测量腹内压,根据腹内压是否≥12 mmHg,分为腹内高压组(22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并分析腹内高压组腹内压升高的原因.比较腹内高压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水平.根据腹内高压形成的原因给予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致心死亡者供肾移植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4例高血压脑出血致心死亡者(高血压脑出血供者)、19例脑外伤致心死亡者(脑外伤供者)的供肾资料,以及接受其供肾移植的受者资料,供者符合中国二类或三类标准,且均为标准供者,其中接受高血压脑出血者供肾移植27例(脑出血供者组),接受脑外伤者供肾移植38例(脑外伤供者组).高血压脑出血者的供肾均采用机器灌注保存,脑外伤者的供肾有8例采用机器
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的并发症,其发展隐匿,病情变化迅速,易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肾移植后受者死亡的危险因素[1-2],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多样性,故多为混合性感染[3],且多为耐药菌群和机会致病菌.合理及时调整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性因素.由于临床药敏结果往往滞后,早期临床经验性用药是肺部感染治疗的关键.2012年我院收治了1例肾移植后肺部感染伴发热,现报告如下。
肺动脉高压是等待肾移植手术而维持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肺动脉高压虽非肾移植术的绝对手术禁忌证,但无疑是评估手术风险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肾移植的临床经验积累较少,包括手术时机的把握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我们于2012年8月施行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儿童肾移植1例,现报告如下。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口服麦考酚钠肠溶片(EC-MPS)后血麦考酚酸(MPA)药代动力学特征,并通过有限采样法研究0~12h的药物曲线下面积(AUC0-12h).方法 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20例接受EC-MPS+他克莫司+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的汉族肾移植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肾功稳定期(肾移植术后21 d)监测受者口服EC-MPS后10个时间点(服药后0.5、1、1.5、2、3、4、6、8、10和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已成为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终末期肝病患者进行肝移植的主要病因.肝移植后HCV感染复发后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使受者存活率明显降低.有研究表明,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后,超过90%的受者出现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且复发后疾病进展明显加速[1],部分病例将发展成肝硬化及肝癌。
目的 探讨术前C1q结合的供者特异性抗体(C1q+ DSA)预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30例术前存在高致敏状态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抗原磁珠法检测受者术前的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和C1q+ DSA,并分析术前DSA和C1q+ DSA与术后早期AMR的关系.结果 术前DSA阳性者22例,其中12例为C1q+
随着器官移植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外科技术的成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肝移植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受益人群和潜在受益人群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供者器官短缺是限制器官移植临床开展的核心矛盾,如何有效扩大供者来源并增加器官利用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的 总结单中心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实施经验.方法 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对单中心实施的130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30例捐献者中,男性105例,女性25例,最大年龄为62岁,最小年龄为10个月.其中中国一类(国际标准化脑死亡器官捐献)15例,中国二类(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73例,中国三类(中国过渡时期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42例.73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