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枯燥无味,不像语文学科那样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也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学习态度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学生只有喜爱上数学学习,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何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这是小学数学教师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教学点滴
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点艰苦性的,但是当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时就会感到“乐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高兴地学习呢?
一、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游戏的外在形式尤为感兴趣,特别是游戏富有激励性、竞争性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便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如果能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满足学生爱玩的心理,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持久、稳定,学习情绪就会高涨。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的过程更有兴趣,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直观形象的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多给学生创造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想一想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
二、开展愉快教学,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就要通过一些恰当的数学游戏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說,他们大都喜欢听故事、玩游戏。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新颖的课堂讲授方法,采用讲小故事、小游戏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形象,富有感染力,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用游戏这种方式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写字、画画、做口算题等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数学课的讲授,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就在生活、学习中,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把抽象变具体,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愉悦中轻松学会了知识。
三、联系生活,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体验运用知识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学生有充分的生活体验,明白学有所用,体验运用知识的乐趣。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有着好奇之心、爱美之心,疑问之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观察生活,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积极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充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可用性和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四、利用编儿歌开展趣味教学
儿歌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也是解决数学学科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编一些朗朗上口、切合學生实际的儿歌,教学生唱,让学生在唱儿歌中学会知识,加深记忆。一是用儿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儿歌具有优美的旋律、轻松的节奏,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与畏惧心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二是用儿歌突出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的突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重要作用。教学生唱儿歌,可以加深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理解。如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利用如下儿歌让学生加深记忆:“乘法算式要记牢,相同加数写在前,乘号随着加数走,最后写的是个数,几乘以几是读法,表示几个几相加。”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对乘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如10以内数的组成,我创编了这样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一双手十个朋友,一九一九好伙伴,二八二八手牵手,三七三七不分离,四六四六玩游戏,五五拼成一双手,十的朋友全记牢。”实践证明:创编儿歌,可以激起学生唱的激情,让学生在唱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所喜爱的说唱中,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五、巧设习题,调动学习兴趣
《要慎待儿童》中曾写道“学校并非知识的仓库,而是启蒙的灯塔。所有儿童的能力不可能相同,因而学校的任务就是培育他们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每个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特点、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成多组,分别按照大纲基本要求、略高于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能发挥学生数学特长)进行分层次教学,布设习题,提高教学效率,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仅能维持二十分钟左右,通过布设不同类型习题,穿插教学,使儿童大脑在疲惫或注意力失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维持或恢复到兴奋状态。比如在讲授小数点移位问题时,可让多个同学站成一列,让一个人同学扮演小数点,通过小数点同学的移动,让学生感知小数点移位问题,并同时配有相关练习题,增强数学认知意识,举一反三。
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抽象的、难懂的,甚至不少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枯燥,难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不然,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能用到数学知识,而且许多数学知识趣味横生,如果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地领会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有利于教学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教学点滴
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点艰苦性的,但是当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时就会感到“乐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高兴地学习呢?
一、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游戏的外在形式尤为感兴趣,特别是游戏富有激励性、竞争性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便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如果能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满足学生爱玩的心理,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持久、稳定,学习情绪就会高涨。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的过程更有兴趣,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直观形象的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多给学生创造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想一想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
二、开展愉快教学,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就要通过一些恰当的数学游戏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說,他们大都喜欢听故事、玩游戏。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新颖的课堂讲授方法,采用讲小故事、小游戏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形象,富有感染力,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用游戏这种方式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写字、画画、做口算题等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数学课的讲授,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就在生活、学习中,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把抽象变具体,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愉悦中轻松学会了知识。
三、联系生活,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体验运用知识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小学数学趣味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学生有充分的生活体验,明白学有所用,体验运用知识的乐趣。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有着好奇之心、爱美之心,疑问之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观察生活,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积极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充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可用性和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四、利用编儿歌开展趣味教学
儿歌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也是解决数学学科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编一些朗朗上口、切合學生实际的儿歌,教学生唱,让学生在唱儿歌中学会知识,加深记忆。一是用儿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儿歌具有优美的旋律、轻松的节奏,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与畏惧心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二是用儿歌突出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的突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重要作用。教学生唱儿歌,可以加深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理解。如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利用如下儿歌让学生加深记忆:“乘法算式要记牢,相同加数写在前,乘号随着加数走,最后写的是个数,几乘以几是读法,表示几个几相加。”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对乘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如10以内数的组成,我创编了这样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一双手十个朋友,一九一九好伙伴,二八二八手牵手,三七三七不分离,四六四六玩游戏,五五拼成一双手,十的朋友全记牢。”实践证明:创编儿歌,可以激起学生唱的激情,让学生在唱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所喜爱的说唱中,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五、巧设习题,调动学习兴趣
《要慎待儿童》中曾写道“学校并非知识的仓库,而是启蒙的灯塔。所有儿童的能力不可能相同,因而学校的任务就是培育他们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每个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特点、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成多组,分别按照大纲基本要求、略高于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能发挥学生数学特长)进行分层次教学,布设习题,提高教学效率,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仅能维持二十分钟左右,通过布设不同类型习题,穿插教学,使儿童大脑在疲惫或注意力失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维持或恢复到兴奋状态。比如在讲授小数点移位问题时,可让多个同学站成一列,让一个人同学扮演小数点,通过小数点同学的移动,让学生感知小数点移位问题,并同时配有相关练习题,增强数学认知意识,举一反三。
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抽象的、难懂的,甚至不少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枯燥,难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不然,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能用到数学知识,而且许多数学知识趣味横生,如果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地领会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有利于教学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