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苯酚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模式的实践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me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其能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平等交流,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堂教学,而教师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以苏教版《苯酚》的教学为例,谈如何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 苯酚教学 学案导学 实践体会
  “学案导学”指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笔者编写了苯酚的导学案,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在此谈谈我的想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首先,在《苯酚》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首先让学生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联系相关有机化合物知识大胆假设苯酚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实验验证后再发现新的问题,继续探究并分析可能原因,从而得出新结论,提高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经过探究苯酚是否有酸性及酸性强弱;能否与钠反应并与乙醇、水比较;它和苯有无相似之处,与溴怎么反应等实验后,提出新的问题,如探究苯酚与溴的反应类型,学生经历了多次实践活动后,不仅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且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能比较好地掌握苯酚的性质。但是本节探究实验课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待提高,基础操作不熟练,今后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指导。(2)本节以学生实验为主,课堂时间有限,知识点传授变少,教学任务很紧张。(3)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交流意识不强,讨论环节只是听众,没有主动探究思考。
  探究实验中,我对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实验进行了修改,教材上使用的是苯,考虑到苯的毒性我改成了乙醇。苯酚钠与CO■的反应产物分析时,为了进一步说明生成NaHCO■而非Na■CO■,补充了苯酚与Na■CO■溶液的反应,使学生认识到苯酚与Na■CO■不共存,加深对生成产物的理解。比较醇羟基与酚羟基的电离程度,验证苯酚的弱酸性時,对于苯酚、水、无水乙醇和Na反应实验,我认为理论上分析得出结论就可以了。因为水、无水乙醇是纯净物,而苯酚澄清液是混合物,其中有大量水,难以从实验现象中比较。若采用纯苯酚,常温是晶体,加热变成液体后与钠反应,加热条件下难以比较与钠反应的快慢。
  总体实验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一些细小的地方还有遗憾,如苯酚和浓溴水反应,苯酚与溴水反应实验时苯酚的溶液应该是极稀的,溴水的浓度要高一些,当出现白色沉淀时立即停止加入溴水。上课时考虑到浓溴水的挥发性,我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做了演示实验,当时是直接在稀苯酚中滴加浓溴水。因为滴入过量的浓溴水,多余的溴水会溶进三溴苯酚中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黄色的2,4,4,6一四溴环己二烯酮沉淀。另外溴水本身的颜色是黄色的,所以如滴入过量溴水,沉淀就是黄色的而不是白色的。虽然上课时实验还是很成功的,看到了白色沉淀,但滴加的量很难控制,实验成功不是必然的,如果把实验操作改成:“在少量浓溴水中滴加1、2滴苯酚稀溶液,充分振荡,静置。”效果应该更好。再如苯酚和FeCl■溶液的反应是一个很灵敏的反应,学生操作时由于加试剂过量,可能观察到的不是紫色而是黑色或蓝色,当时我只是简单地拿了一组很成功的紫色给全班看说:“应该是这样的颜色。”更好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倒去一些试液,再加入水,即可以看到完美的紫色,更可以说明FeCl■溶液与苯酚显色反应的灵敏性。
  设计《苯酚》学案中我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有梯度地设置学习问题,让学生沿着“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点拨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能解决的问题”这个路径循序渐进地探究。
  一、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酚类的结构和苯酚的部分物理性质这些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自学掌握,可引导学生自学并进行知识整理。苯酚的溶解性问题则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得到解决,学生可以自主梳理。在每个引导问题下,有具体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填空题,方便学生自学。
  二、通过点拨讨论能解决的问题
  如推测苯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苯酚结构,并从其结构出发,分析、解释苯酚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比苯酚与乙醇的结构特点,比较苯酚与乙醇分别跟钠反应的快慢,得出羟基活性的比较;通过对比苯酚与苯的结构特点,比较苯酚与苯分别跟溴反应的条件不同、取代H个数的不同,从而比较苯酚与苯的取代反应,得出苯环上氢原子活性的不同,并最终归纳出不同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三、师生共同探讨能解决的问题
  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常考点之一。我将其设计成开放式实验探究,让学生思考并提出实验方案验证,然后教师与学生讨论完善实验方案,验证结论。再如在苯酚和浓溴水反应中思考“这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囿于实验条件所限,只能让学生提出方案,不能亲自动手验证,是个遗憾。但是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得出从反应后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的比较加以验证的正确结论。
  此外课后学习应在学案中体现。学案上设计课后学习活动,不是取代课后作业,而是布置后续任务,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计,学案最后设置了一些思考性、探究性较强的问题作为课后思考,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平等交流,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堂教学,而教师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以《苯酚》教学为例.广西教育,2011.11.
其他文献
蓝光光盘(Blu-ray Disc,BD)不仅可以作为全高清格式电影和大型电子游戏的存储媒介,并且凭借其优良的光学性能、纳米级的表面平整度,使其还可以作为化学分析和生物分子检测反
摘 要: 分析一个动力学系统的运动状态时,需要注意研究的问题属于系统内部之间的作用力,还是系统与外部之间的作用,进而采取的研究方法也就不同,即整体法与隔离法,中学物理中大多数动力学情况属于整体法与隔离法相结合同时进行研究,才能使问题简化易懂。  关键词: 系统 整体法 隔离法  1. 方法解读  在处理中学物理题的时候,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对近年高考物理试卷的分析不难发现,
摘 要: 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而言,初次接触力学知识,对受力分析这一解题过程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生没有形成做力学题目之前对物理情景中描述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好习慣,以至于对物理题目无从下手,在此情况下引导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时学会受力分析,简化解题过程尤为重要。本文以例题形式给出对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解题方法。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受力分析 解题思路  1.引言  初中物理中主要学习了重力,弹
摘 要: 物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科学,尤其初中物理教学中借助教具进行物理教学几乎是每堂课必备的辅助手段。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把物理知识当做深不可测的东西,从而害怕上物理课,对物理知识持排斥态度,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丧失信心,运用物理进行思维的能力下降,物理实践能力降低,进而产生厌恶物理的心理。作者通过对这种情况的观察与分析,探索新方法,就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制教具将物理
舵机是船舶和航天器上用于改变运行方向的重要部件,对其性能的测试尤为重要。舵机模拟负载是用来对舵机进行加载测试的,主要是模拟舵机在运动时受到的力或力矩,进而测试舵机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是否满足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要求。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舵机模拟负载器的研究,建立了加载电机的模型,对电机的前端整流控制、电机的PWM驱动以及控制做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电机制动能量的处理方法。首先,简单的介绍了舵机模拟负载器的发
摘 要: 本文以真实案例剖析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微型化学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绿色化 微型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学中实验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来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认识,二来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效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化学新课程改革,不仅赋予化学教学许多新的理念和要求,而且使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能否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广大化学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对化学新课程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提高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  一、立足三维目标,提高目标实现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规定了学
摘 要: 随着我国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探究实验的教学方式被大力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主要分析探究实验教学理念渗透下的实验探究问题,在举实例的基础上表现探究实验教学的应用、因材施教,营造探究氛围及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 探究实验 高中化学 应用  高中化学中对探究实验的应用,其实就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保证学生独立开展化学问题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