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教学下的历史解释素养培养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o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含对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2]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离不开历史概念的教学,新高考、新材料、新情境下,学生对材料读不透,审题出现偏差,很大程度上是对概念不理解。本文尝试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为例,谈谈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历史概念教学。
  一、历史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大学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侧重运用新史料,形成新观点,构建新体系;中学历史教学更多聚焦在知识、方法、能力上,然后才上升到素养层面。让学生从历史概念入手,去进行历史叙事,是培养其历史解释素养的途径之一。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3]学生掌握历史概念,进行历史叙事的过程,就是他们理解、辨析、解释的过程,也是其历史解释素养提升的过程。
  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阶段性质量检测,以及最终的升学考试。核心素养培养需要长时间段,升学压力又不容小觑,处理好素养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关系,是中学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历史概念为切入点,将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过程中,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既不耽误知识传授,又利于素养培育,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
  二、如何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1.历史概念的“系统性”
  概念的“系统性”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概念本身的“系统性”,即单一概念系统;二是概念与其他概念的“系统性”,即复合概念系统。[4]
  本节课包含的历史概念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嫡长子继承制”“王位世袭制”等。从单一概念系统出发,可指导学生采用“5W2H分析法”(what、why、who、when、where、how、how much)掌握基本要素:是什么、为什么、何人、何时、何地、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示例: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为巩固政权,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亲族、功臣、古帝王后代,用众多诸侯以藩屏周。诸侯对周王室有纳贡朝觐、出兵征伐等义务,但其内政基本独立,诸候在自己的封疆内再行分封,如此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学生以“5W2H分析法”举一反三,进行其他历史概念的阐述训练,得出“宗法制”“礼乐制”等概念的基本信息。但需注意灵活运用“5W2H分析法”,并非每个概念都要同时满足这七项。
  另外一种形式是,从复合概念系统出发,将单一的概念进行整合,达到有跨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概括效果。
  如上所示,由单一概念搭建起地域控制、权力继承、统治手段、选官制度等框架,最后归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这一复合概念。整个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教材思维,而是了解其内在联系,构建逻辑体系,主动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2.历史概念的“细节性”
  在了解历史概念的基本信息后,要不断增加历史细节,丰富对概念内涵的分析。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阅读课外书籍时间有限,练习做题则是增加历史细节的有效手段。通过接触新题目、新材料,调动已有历史概念知识,寻找与概念相合之处,进行验证式分析,作出判断,进一步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
  示例:(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本题涉及概念: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王、代(单一概念);王位继承制(复合概念)。
  “王”是统治者,“代”指世系辈分,由材料推出商朝王位更替时间较西周更短,其原因是西周嫡长子继承制代替了“兄终弟及”,王位继承方式发生变化。接着验证式分析排查选项,辨别“禅让制”与“兄终弟及”概念,前者无需血缘关系,排除A;辨别“王位世袭制”概念,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辨别“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概念,血缘纽带关系应是强化,排除D。最后作出判断,本题选B。
  本题考查“王位继承制”复合概念,需掌握不同王位继承制的内容及其发展过程;同时又考查“王”和“代”的概念。学生做题时,对历史概念细节的补充和分析,正是其理解、掌握、运用、迁移知识,从而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的过程。
  3.历史概念的“差异性”
  历史学习很重要的一环是比较异同,从归纳类型,分析差异,寻找共性,发现本质,到探究规律,这是历史比较的常用思维。学生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巩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示例:横向比较分封制、宗法制
  通过对比,深入了解分封制、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巩固西周统治;又从分封制、郡县制的对比中发现本质,总结规律,任何制度都是为维护统治需要而设计,从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能看出权力传承秩序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再者,还可以进行中外对比。例2020·全国Ⅲ卷·41,围绕“城”的概念,将西周“城”和古希腊“城”进行比较。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重温“分封制”概念;“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补充“城”的细节,建宗庙社稷,筑高墙防御;“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材料二“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古希腊“城”也有城墙防御,公民有政治权利;“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得出其特点是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可见,西周“城”与古希腊“城”既有相同又有差异。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资料,《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5]。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西周的“城”具有严格的等级色彩,这一点又与古希腊城邦有所不同。继而启发学生感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西方古代政治文明之不同,又如何影响着各自文明的走向,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4.历史概念的“规律性”
  通过历史概念学习,让学生确定描述历史概念的要素,提炼出简单的概念信息,接着概括共性,让概念之间形成历史联系,并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形成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与评价,这整个过程就是提升历史解释能力的过程。其中,总结规律是提升解释能力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课,掌握单一概念,探讨共性和历史联系之余,再将这一复合概念放在整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下去理解,它属于政治制度的确立这条线索。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传承和断裂、共性和差异,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切口,它們共同体现出统治者对统治区域的控制逐渐强化,显示出权力传承秩序的发展和完善,预示着东西方文明未来的不同方向。
  三、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反思
  1.历史概念必须置于特定的时空
  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概念在不同时空下也可能呈现不同的含义。如前文提到“城”这一概念,在西周和唐宋意思不一,在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意思也不同。又如“国家”这一概念,西周“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左传·桓公二年》),分封制下“国”与“家”分别是诸侯的封地和卿大夫的封地[6],彼时“国家”是两个共同体的合称。弗朗西斯·福山则认为“周朝早期的中国社会,处于部落和酋邦之间,史书中称为‘国’的,都不是真正的国家……东周时期,真正的国家开始在中国成形”[7]。马克斯·韦伯的“国家”概念又有了现代国家特征,包括拥有固定疆域、国家垄断合法有形的暴力、国家实行强制司法权和管理权等。[8]因此,学生必须将历史概念置于特定的时空,才能真正掌握其含义。另外,在了解概念不同定义的背景下,也要探究他人的解释所依据的理论和标准,考虑学术情境,辩证分析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达到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的效果。
  2.历史概念切勿变成僵化的公式
  学生掌握历史概念需要思维能力,但切勿将其僵化成固定的思维公式。对历史概念进行描述、概括、对比、解释时,要避免流于套路,切不可局限在“5W2H分析法”之下,也不可简单地将“背景分析法”、“初衷导向法”、“多元归因法”、“影响倒推法”等来作为历史解释的最终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概念放在政治制度改革、官僚机构发展、国家组织建设、公权思想启蒙等方面去体会、拓展,如此,学生的历史感悟才能通过更高层次的体验达到惠风和畅之气象。如果对概念的教学,只流于实操性、实效性而忽略了其深刻性、丰富性,则与我们提出学科素养的目的南辕北辙。
  总之,在知识传授和素养培养的综合目标导向下,历史概念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2]黄海英:《中学历史课堂运用概念教学法的全新探究》,辽宁师范大学 2012年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
  [3]严迎春:《从历史概念出发,贯通历史解释》,《中学历史教学》2020年第8期,第40页。
  [4]李超超:《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概念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9—10月,第62页。
  [5]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70页。
  [6]王大双:《例谈历史概念的“历史解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1期,第52页。
  [7][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8—109页。
  [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730—731页。
其他文献
鄉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但产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与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与决策者的战略选择、坚守,与村民内生动力的挖掘等息息相关。  尤需指出的是,不能为了发展产业而“铲村毁田”,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乡村振兴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  本期封面报道选择多个产业兴村的典型代表,深入挖掘其如何逐步实现产业兴旺,让村民过上小康生
一、“问题引领”的内涵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动学生思维力,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教学方式。2017年版《高中歷史课程标准》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设计应“以问题引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1]  但在当
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子,透过它可以看到你的思想和灵魂。文章也应具有这样的一扇窗子,即“点睛”之笔。作为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要想借点睛之笔助自己妙笔生花,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精雕细刻:    一、标题扣题,眉目传情    “题好一半文”,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我们如何做到标题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呢?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1]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素养以史料为载体,对史料进行准确解读,是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条件。当前教学实践中,对历史史料的准确解读,不仅是学生的一大瓶颈,对教师来说,在对史料的解读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答案与材料没有逻辑关系”等模棱两可的说法。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运用
30年前,一张《大眼睛》照片,让资助贫困孩子上学的希望工程,引发全民关注。  苏明娟,出生于安徽贫困山区金寨县张湾村。她那张“大眼睛”照片,呈现了贫困孩子“想上学”的渴盼。这个女孩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希望工程是一项资助贫困孩童上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益活动。苏明娟在希望工程资助下,读完小学、初中,还上了高中,考入安徽大学。  在义务教育及希望工程的支持下,苏明娟的幸运,在中国大地,被不断复制。九
因为历史视域与现实视角的时空差异、個体差异,历史想象会出现偏差或者难以实现。要真正做到与前人处于“同一境界”,就要避免用今人的“后见之明”来看待过去的人和事。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时刻拥有一种与前人平等对话、为前人设身处地、将过去的人和事置于具体的环境中看待的方式,具备一种历史主义看问题的眼光。[1]笔者尝试以学生理解能力为视域从四个层面探究历史“境界”:以时间空间为经纬,聚焦现象(事件),让学生“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1]法国画家雅克·路易斯·大卫(1748-1825)横跨大革命前后,“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以古罗马精神意蕴来描绘伟大的时代,把艺术灵感根植于时代洪流之中,创造了革命征程与艺术人生交织的传奇。  呼唤英雄——启蒙光辉的拥趸  大卫出生于法国中产
“新能源车位里停的都是燃油车,充电桩近在咫尺,我们就是用不了!”近日,四川绵阳市多位新能源车车主向媒体反映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车位频繁被燃油车占用的问题,“这种不合理现象,为啥长期没人管?”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然而,一些新能源车主因为充电车位被燃油车“霸座”,找不到充电桩而发愁的现象并非个例。如此现象考验着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不是没有充电车位,而是被少数燃油车霸占
这是一所镇属中学,但她的学生金牌等身,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不到2000人的学生中有近30个冠军;她的高考文化科成绩比不过其他重点学校,但她的体育特长生还没出校门就被预订,一些大学的校长早早地就跟学校打招呼:“要留人!”   她就是位于享有“儒林乡”美誉的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九江中学九江分校。    特色教育的美丽变身    在两年前,九江分校是另一番景象。据校长姚安介绍,九江分校属于普及型农村高
笔者在第22课实际教学中产生疑问。本课知识点较多,包含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的多样性,体系繁杂,知识点纵横交错。在过去的旧版教材中甚至以一单元的形式来讲解,如今却被容纳在一课时中。但仅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角度去归纳罗列,这样简单的处理,新课程标准该如何呈现,历史立意何在?  “既然历史在不断地纵向和横向发展中,已经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那么,研究历史就必须以世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