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云贵高原的东南面,有一块美丽、宁静、神奇的土地,她就是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首选地之一,以及被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社会学家称为“民族文化博物馆”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吊角楼.桥
去年国庆前夕,我应旅游卫视《城市请柬》栏目的邀请,踏上了这块向往已久的土地。
汽车从州府凯里出发,沿着清澈见底的清水江、都柳江蜿蜒直上,两岸山峦延绵,重崖叠嶂,绿水悠悠,别有洞天,使我们这些久居城市钢铁水泥森林之中,听惯了工业文明喧嚣的人,精神为之一振,人也仿佛轻松了许多。忽然,有人喊“快看哪,吊脚楼、吊脚楼!”只见车前方的山坡上一片片、一簇簇、黑幽幽的吊脚楼好像雨后的地儿菜,又像密密的灌木丛,车厢里立刻热闹起来。随着欢快的芦笙越来越近,我们来到了雷山县郎德上寨。身穿民族服饰的苗族同胞沿着进寨门的山坡上一下摆了12道拦门酒,这种当地最高级别的礼仪着实让我们吓了一跳,然而,主随客便,抿一抿,笑一笑,也就可以了。在芦笙和苗族同胞的簇拥下,我们来到了寨子中央的铜鼓芦笙场,观看民族歌舞表演。然而,我更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漫步在百年古道,抚摸着百年古屋,推开百年粮仓,让思绪跃过时光隧道,去聆听苗族先民们踏火塘时的欢歌笑语,去寻访苗族先民们劳动生活的历史遗迹……

朗德上寨始建于元末清初,距今已有640多年历史。现有住户128户,543人,全为苗族。寨子四周群山拱峙,松青杉翠,一水环流,因腑视群山,形如天马,自古以来有“万马归槽”之称。1986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列为民族村寨保护重点后,最早打开山门,迎接四方游客。迄今已接待过30多个国家的旅客和政要,也留下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足迹。和所有的苗族同胞一样,朗德上寨除了民风淳朴、老百姓能歌善舞外,最有特点的还数她的建筑。整个寨子住房全为木质结构,吊脚楼式,青瓦盖顶,木板为墙,花格窗棂,工艺十分考究。另外,由于朗德地处雷公山麓,丹江河畔,森林覆盖率高达75%。数十眼山泉潺潺进入山寨,切出条条壑沟,形成若干溪流。树多泉多,沟多溪多,桥梁建筑自然多。计有独木桥、汀步桥、马凳桥、板凳桥、风雨桥等古桥数十座,堪称苗岭“桥乡”。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
苗族服饰
在朗德上寨吃完午饭,驱车2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站在公路一侧的山坡上,远远望去,沿着两个山脊修建起来的西江千户苗寨,在夕阳和一片绿色的衬托下,煞是好看,也非常的壮观。陪同我们的州旅游局张远卿副局长说,为什么初来乍到的旅游者都会有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呢?因为西江千户苗寨,无论从选址还是结构上,在苗族文化当中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第一,它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原理,即玉带水的风水原理。寨子前流过的河,呈“S”型,在阴阳八卦中刚好也是对称的。第二,一般的村寨大多选在台地和槽地里面,而它却偏偏选在两座山的山脊上,青龙白虎,又玉带水,完全是块风水宝地。第三,它背靠苗族人民的圣山——雷公山,面向北水,成为聚集性较好、苗族同胞向往的理想家园。因此,经过近400年的历史变迁和繁衍生息,西江千户苗寨已发展到现有住户1280户,5000多人,4个自然村,成为中国乃至亚洲苗族同胞规模最大的聚集地。

我们叩开一家吊脚楼的门,好客的主人用米酒欢迎我们。他家有一姑娘长得非常漂亮,也是远近闻名的女歌手。我们之间的谈话就是从姑娘身上穿的服饰开始的。原来苗族女孩从七八岁起跟母亲学刺绣,开始为自己准备嫁妆。七八岁正是上小学、贪玩的年龄,然而苗族女孩就是在这一针一线中,完成了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也在这一针一线中,倾注了苗族妇女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当然,也有一两件母亲为女儿出嫁精心准备的。但她平时舍不得穿,只在过年过节等重要场合才穿。我们问姑娘,嫁妆准备得怎样了?姑娘羞涩一笑说,“差不多了”。同行的女同胞对姑娘的发式很感兴趣,姑娘介绍说,在西江苗寨,女孩子的发髻都梳在正中,左边插大花,右边插小花,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不会插错的。张局长插话说,大花是要后生插的。那么女孩暂且没有心上人,这花怎么插呢?张局长说,自己插上去的花一定要大,那么到了游方场上就是一种信息传递。游方场,有的地方叫踩歌堂、“闹姑娘”,也就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地方,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姑娘介绍说,每逢农历七月,寨里的所有男女青年都会聚集到游方场上去对歌,开始是群体对群体的唱,慢慢男女双方互相看上后,就一对对分离出去,消失在黑夜之中。最后剩下没有选上的,只好等明年了。我们问姑娘,有没有其他寨子或从很远的地方来的男青年?“有啊,不过要是他的歌唱不过我,我是不会看上他的”,姑娘落落大方地回答。另外,在一些苗寨至今还保留着妇女出嫁不留夫家的习俗。即妇女结婚的第二天就回娘家住,而且一年四季,除农忙季节到夫家帮几天忙,小住几天外,平时大多数时间住在娘家。如果这段时间,妇女怀孕了,就要搬回夫家住。如果一直没怀孕,三年后才正式搬到夫家过夫妻生活。而且在这几年里,照样可以到游方场唱情歌、谈恋爱。所以难怪有人把这三年戏谑为苗族女孩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仔细想想,还真有点道理。
我们离开西江千户苗寨,天已经完全黑了。当我们打着手电,一步一步摸着走下山时,远处传来孩子的啼哭和轻轻的歌声。是哪对青年男女开始放单飞了,还是母亲哄孩子的自吟,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她)们与整个寨子一样幸福、安详、长寿……
远古遗风
第二天,我们驱车来到距从江县城7公里的芭沙苗寨。芭沙苗寨不仅它的“芭”字发音独特,应读为普通话中没有的发音“biā”,而且千年古风迎面袭来,原生态的历史遗迹随手可拾,被专家学者誉为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令前来参观旅游的中外学者,摄影爱好者、游客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我们认识了寨里火枪队队长滚元亮。长着五短身材的滚元亮,穿着一件无领、侧开襟,布纽扣,当地称为亮布,蛋浆布的藏青土布短衫,即土布经过靛蓝处理后,又用鸭蛋青反复捶打,使之发亮如漆,古朴典雅。肩上扛着一把火枪,后腰插着一把柴刀,光着脚丫。头上的装束很特别——四周被剃光,头顶中间挽成一个椎髻,苗族称为“后棍”,非常威武,好像电影里的古代武士。其实,芭沙苗寨的男子装束都一样,而且滚元亮也算不上寨里最好的神枪手,但他常常成为游客和摄影家追逐的目标,我问同伴,大家异口同声说滚元亮的长相极富特色,特别能表现出一种民族精神。难怪,当我给他看数码相机里照片效果时,他语出惊人地说“我的相片在美国最多”。就这样,我和滚元亮一边走一边聊,聊芭沙的过去,聊芭沙的现在。
芭沙男孩从生下来一周岁起开始留发,也就是把边上的头发剃了,只留中间的那一小团。小男孩的那团长发就让它披散着,等到他自己会梳头打扮了,再把后棍挽起来,并在周围包上木机织的白底黑花帕子。那么后棍子是自何时缘起的呢?滚元亮说不清楚,寨子里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清楚。有人说,开天辟地就是这样的,有人说,老祖宗蚩尤战败后苗族从东方迁徙过来就是这样的,还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留的。男孩子长到虚岁15岁,就可以搞“补荡”了,译成普通话就是举行成人仪式。“补荡”在芭沙苗寨是一个很隆重的活动,日期要有家族中的鬼师来定。这一天,做“补荡”的男孩子要把房族中的兄弟都请来,大家一块下河捞鱼,然后 一块分享。“补荡”吃鱼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个规矩,老祖宗在东方是以鱼为食的,鱼多鱼少都不在意,有鱼则灵,鱼产籽极多,也是延续后代的象征。接下来,要在野外的空坪上燃起一堆旺火,大家拥着小男孩从火上纵身跳过去。这一跳特别激动人心,象征着生命旅程由少年向成年的飞跃。做了“补荡”以后,他就可以入堂参加成人的各种仪式活动了,这是人生旅程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步。“补荡”虽然是小男孩的成人仪式,但在芭沙人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没有经过“补荡”的人,不论你有多大岁数,在外面有多高的地位,都不能入堂参加寨上成年人的各种活动。一个人游离于他周围的社交圈子之外,那种身在人群之中的孤独感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入堂”的人,就连死后也只能像未成年人的孩子一样,被抱到山上埋,而不能像所有的成年人逝去时一样用禾晾上的杆子抬着进入墓地。那么“补荡”是自何时缘起的呢?滚元亮说不清楚,寨子里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从祖先在芭沙定居后就是这样传下来的,是亘古不能变的,也是芭沙苗寨这支苗族的小分支,千百年来得以保存下来的精神支柱。
芭沙人崇拜植物,特别是终年绿荫如盖的“和树”,他们对树顶礼膜拜,他们对树起誓求愿,这让我们这些刚刚踏上这块土地的生人好生奇怪。然而,正是这种对植物崇拜使得他们的山寨永远郁郁葱葱。寨里小道的两旁全是两人合抱的古树,有枫树、松树、杉树、和树。古树间盘踞着或粗如巨蟒,或飘如游丝的野生藤蔓。而寨子外面呢?层层梯田连着莽莽林海。放眼望去,黛绿、浓绿、淡绿是这山寨的主色,植物仿佛是这山寨的主人。而黑幽幽的吊脚楼,黄灿灿的晾晒的玉米,以及那些终年穿着蜡染百褶裙、手绣衣裳的女人和蓄着“后棍”的男人只是这些植物的点缀。在芭沙人看来,生命就和树一样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一个人出生,表明祖先灵魂以肉体形式来到世界。于是每当寨子降生一个孩子,他们就种下一棵树,并让这棵树伴随着孩子成长;当一个人死去,就砍下那棵树,搭起他魂归故里的“桥”,在密林深处埋葬掉死者,并消除掉他在世上的一切痕迹。同时,在死者的坟上再种一棵树,生命便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开始……
芭沙苗寨离县城和321国道那么近,原始,神秘的文化习俗却保存的那么悠久,那么完整,真是不可思议。
侗族三宝
而后两天我们陆续参观了古时候被称为古州的榕江县的几个侗寨,其中最大的是三宝侗寨。
三宝侗寨位于榕江县城北端,著名的古州盆地中部。整个寨落沿江分布,民居鳞次栉比,绵延十余里;9个自然寨首尾相顾,寨寨相连。现共有侗民2648户,13197人,是中国侗族地域最大、人口最多、最密集、历史文化最悠久的侗寨寨群。这里不仅有百余株树龄均在千年以上,树高近20米,胸径达3米,冠如伞盖,雄伟挺拔,四季常青的古榕群,其发达的根须如“龙盘蛇绕”,似“猛虎出洞”,并形成了“古榕包碑”,“根窗侗韵”“榕根墙”等自然景观,堪称一大奇观。这里不仅是黔剧《秦娘美》中女主人公秦娘美的故乡,这个侗族人民流传的美丽的爱情故事,自上世纪60年代文艺工作者把它改编成戏剧、拍摄成电影后在全国广为流传,名冠天下。这里还是中国侗语标准音所在地,等等。然而,到了侗寨,不能不提有侗族三宝之一的鼓楼。
鼓楼,是侗乡一村一寨或一族姓特有的建筑标志,也是一寨或一族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每至夜晚,寨中老少咸集,围着鼓楼中的“火塘”而坐,彼此闲谈说笑,论古谈今或共话桑麻,交流感情;每逢年节或来有宾客,则全寨汇集,于此唱歌作乐;而寨中大凡小事,皆于鼓楼商量,如此代代相传,形成侗乡特有的生活习俗。因此,也有先有鼓楼后有寨子的说法。据张局长介绍,建鼓楼是没有图纸的,全凭匠人根据地形和记忆下料;不用一钉一铆,凿眼开槽,以木楔木栓穿合衍接而成,扣合无隙,牢固结实,表现了我国侗族同胞高超的建筑艺术。三宝鼓楼始建于上世纪末,为两重楼冠,八角攒尖顶,密檐式,通高38米,占地面积2公倾,主体建筑占地1050平方米。它设计精巧壮美:一至四层为四方形,五至二十一层为八角形,每层均盖青瓦并配以精巧的飞檐翘角;逐层收缩且以收梁枋和悬空金爪支撑,檐口用人字形斗拱挑出。鼓楼木料均为当地特产油杉,共16柱落脚,中间4根金柱表示一年四季,四周12根檐柱表示一年12个月。对于鼓楼外形,同伴们有的说像杉树,有的说像说鱼窝。而张局长则介绍说,侗族是依山而居,依水而生的民族,因此,他们崇拜龙。你看,在绿树和民宅的环抱中,鼓楼就像一条盘旋而上的龙。它的尖顶就是龙头,而层层密檐就是龙身龙鳞……
在三宝侗寨,还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神圣的祭祖祠堂——萨玛祠。萨玛是侗族同胞心目中的女英雄,传说她神威广大,能战胜敌人和自然灾害,佑护村寨人畜平安。因此,在中国南部侗乡,几乎村村寨寨都设有萨玛神坛,对她进行供奉。但许多地方的这种神坛多设于露天,且较为简陋。而三宝用以祭祀的萨玛神坛全部设在室内,称“萨玛祠”或“圣母祠”。建筑结构多为两进。外边一进为楼门式,周围墙高两三米,安有大门。踏进楼门,则设有一天井,天井以青石铺就。之后才是萨玛祠正屋。正屋为山式屋面,高约5米,宽4米,室内为供奉的萨坛,显得十分神圣、庄严。平时大门紧闭,不准人随便出进。只有初一、十五或逢年节,才由德高望众的寨老及侗族女同胞进入敬茶敬祭。由于不让我们男同胞进去,因此,萨玛祠更增添了一层神秘感,这也许是中国少数民族由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留下来的最后遗迹?
天籁之音
我们最后赶到小黄侗寨时,下起了霏霏小雨,大家都在担心听不上千人大歌了,然而,车到寨口雨也就停了,看来,老天爷还算帮忙。
侗族大歌与鼓楼、风雨桥同被称为侗族三宝,这种由3人以上组成,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被中外音乐家誉为“藏在黔山秀水的天籁之音”和“来自天堂的和声”。而小黄的侗族大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扬名了,他们唱进省城、唱进北京,并曾受到共和国领袖们的接见。特别是1986年他们赴法国巴黎演出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因为在这之前,世界音乐界一直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复调式音乐仅存于西方。没想到这群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么一唱,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式音乐的说法。正因为听了这么多介绍,使我们急切往寨里赶,都想早一点聆听这千人大歌究竟是怎么回事。只见鼓楼前面广场上密密麻麻站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忽然,人群中一声高亢、优美的女高音长调,像领唱又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一指,整个广场顿时成了一片歌的海洋:时而像高山流水,时而像林中松涛,时而像蝉鸣雀叫,时而像车欢人笑,听得游客如痴如醉,激动无比。我还特别注意到,站在人群前的一群年龄约七八岁的小男孩,唱歌间隙时,互相推推搡搡,打打闹闹,全然忘了自己是在给客人们“表演”。但只要歌声一起,他们即摇头晃脑,认真地“喊”起来。那稚嫩的童声与大人们的声音合在一起,竟是那么的和谐,是那么的好听。我顿时醒悟,歌是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以歌养“心”,以歌养“身”,歌早已世世代代流进了侗族人民的血脉里。
解放前,侗族是没有文字的。那么,千百年来,这些表现劳动、爱情、习俗和生活场景的侗族大歌是怎么传承下来的呢?我们访问了一家四口职业都是歌师的家庭。据主人介绍,大致有三种模式:亲子传承,孩子们在呀呀学语时,父母就开始教他们唱大歌,这种父传子、母传女的传承模式保证了大歌的连续性;师徒传承,侗族传统歌班分为男声、女声及童声,由寨里像他们这样的歌师来承担,保证了侗族大歌的纯正性和完整性。目前,小黄有歌队20多支,队员1000多人;自然传承,侗族有各种节日活动,青少年通过参加活动耳濡目染学习,保证了大歌的普及性。张局长补充说,歌师是侗族人公认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一般都能唱上百首大歌,非常受侗家人的尊重。不是会唱歌都能当的。我们问主人是不是这样,他哈哈乐了。当然,也有令这一歌师之家担忧的,那就是有的侗寨的歌师越来越老迈,年青的接不上,有的年轻人受商品经济影响外出打工,会唱很多首大歌的人越来越少。大歌大多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新作品很少。他们希望政府和文化部门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措施,保证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吊角楼.桥
去年国庆前夕,我应旅游卫视《城市请柬》栏目的邀请,踏上了这块向往已久的土地。
汽车从州府凯里出发,沿着清澈见底的清水江、都柳江蜿蜒直上,两岸山峦延绵,重崖叠嶂,绿水悠悠,别有洞天,使我们这些久居城市钢铁水泥森林之中,听惯了工业文明喧嚣的人,精神为之一振,人也仿佛轻松了许多。忽然,有人喊“快看哪,吊脚楼、吊脚楼!”只见车前方的山坡上一片片、一簇簇、黑幽幽的吊脚楼好像雨后的地儿菜,又像密密的灌木丛,车厢里立刻热闹起来。随着欢快的芦笙越来越近,我们来到了雷山县郎德上寨。身穿民族服饰的苗族同胞沿着进寨门的山坡上一下摆了12道拦门酒,这种当地最高级别的礼仪着实让我们吓了一跳,然而,主随客便,抿一抿,笑一笑,也就可以了。在芦笙和苗族同胞的簇拥下,我们来到了寨子中央的铜鼓芦笙场,观看民族歌舞表演。然而,我更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漫步在百年古道,抚摸着百年古屋,推开百年粮仓,让思绪跃过时光隧道,去聆听苗族先民们踏火塘时的欢歌笑语,去寻访苗族先民们劳动生活的历史遗迹……

朗德上寨始建于元末清初,距今已有640多年历史。现有住户128户,543人,全为苗族。寨子四周群山拱峙,松青杉翠,一水环流,因腑视群山,形如天马,自古以来有“万马归槽”之称。1986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列为民族村寨保护重点后,最早打开山门,迎接四方游客。迄今已接待过30多个国家的旅客和政要,也留下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足迹。和所有的苗族同胞一样,朗德上寨除了民风淳朴、老百姓能歌善舞外,最有特点的还数她的建筑。整个寨子住房全为木质结构,吊脚楼式,青瓦盖顶,木板为墙,花格窗棂,工艺十分考究。另外,由于朗德地处雷公山麓,丹江河畔,森林覆盖率高达75%。数十眼山泉潺潺进入山寨,切出条条壑沟,形成若干溪流。树多泉多,沟多溪多,桥梁建筑自然多。计有独木桥、汀步桥、马凳桥、板凳桥、风雨桥等古桥数十座,堪称苗岭“桥乡”。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
苗族服饰
在朗德上寨吃完午饭,驱车2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站在公路一侧的山坡上,远远望去,沿着两个山脊修建起来的西江千户苗寨,在夕阳和一片绿色的衬托下,煞是好看,也非常的壮观。陪同我们的州旅游局张远卿副局长说,为什么初来乍到的旅游者都会有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呢?因为西江千户苗寨,无论从选址还是结构上,在苗族文化当中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第一,它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原理,即玉带水的风水原理。寨子前流过的河,呈“S”型,在阴阳八卦中刚好也是对称的。第二,一般的村寨大多选在台地和槽地里面,而它却偏偏选在两座山的山脊上,青龙白虎,又玉带水,完全是块风水宝地。第三,它背靠苗族人民的圣山——雷公山,面向北水,成为聚集性较好、苗族同胞向往的理想家园。因此,经过近400年的历史变迁和繁衍生息,西江千户苗寨已发展到现有住户1280户,5000多人,4个自然村,成为中国乃至亚洲苗族同胞规模最大的聚集地。

我们叩开一家吊脚楼的门,好客的主人用米酒欢迎我们。他家有一姑娘长得非常漂亮,也是远近闻名的女歌手。我们之间的谈话就是从姑娘身上穿的服饰开始的。原来苗族女孩从七八岁起跟母亲学刺绣,开始为自己准备嫁妆。七八岁正是上小学、贪玩的年龄,然而苗族女孩就是在这一针一线中,完成了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也在这一针一线中,倾注了苗族妇女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当然,也有一两件母亲为女儿出嫁精心准备的。但她平时舍不得穿,只在过年过节等重要场合才穿。我们问姑娘,嫁妆准备得怎样了?姑娘羞涩一笑说,“差不多了”。同行的女同胞对姑娘的发式很感兴趣,姑娘介绍说,在西江苗寨,女孩子的发髻都梳在正中,左边插大花,右边插小花,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不会插错的。张局长插话说,大花是要后生插的。那么女孩暂且没有心上人,这花怎么插呢?张局长说,自己插上去的花一定要大,那么到了游方场上就是一种信息传递。游方场,有的地方叫踩歌堂、“闹姑娘”,也就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地方,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姑娘介绍说,每逢农历七月,寨里的所有男女青年都会聚集到游方场上去对歌,开始是群体对群体的唱,慢慢男女双方互相看上后,就一对对分离出去,消失在黑夜之中。最后剩下没有选上的,只好等明年了。我们问姑娘,有没有其他寨子或从很远的地方来的男青年?“有啊,不过要是他的歌唱不过我,我是不会看上他的”,姑娘落落大方地回答。另外,在一些苗寨至今还保留着妇女出嫁不留夫家的习俗。即妇女结婚的第二天就回娘家住,而且一年四季,除农忙季节到夫家帮几天忙,小住几天外,平时大多数时间住在娘家。如果这段时间,妇女怀孕了,就要搬回夫家住。如果一直没怀孕,三年后才正式搬到夫家过夫妻生活。而且在这几年里,照样可以到游方场唱情歌、谈恋爱。所以难怪有人把这三年戏谑为苗族女孩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仔细想想,还真有点道理。
我们离开西江千户苗寨,天已经完全黑了。当我们打着手电,一步一步摸着走下山时,远处传来孩子的啼哭和轻轻的歌声。是哪对青年男女开始放单飞了,还是母亲哄孩子的自吟,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她)们与整个寨子一样幸福、安详、长寿……
远古遗风
第二天,我们驱车来到距从江县城7公里的芭沙苗寨。芭沙苗寨不仅它的“芭”字发音独特,应读为普通话中没有的发音“biā”,而且千年古风迎面袭来,原生态的历史遗迹随手可拾,被专家学者誉为苗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令前来参观旅游的中外学者,摄影爱好者、游客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我们认识了寨里火枪队队长滚元亮。长着五短身材的滚元亮,穿着一件无领、侧开襟,布纽扣,当地称为亮布,蛋浆布的藏青土布短衫,即土布经过靛蓝处理后,又用鸭蛋青反复捶打,使之发亮如漆,古朴典雅。肩上扛着一把火枪,后腰插着一把柴刀,光着脚丫。头上的装束很特别——四周被剃光,头顶中间挽成一个椎髻,苗族称为“后棍”,非常威武,好像电影里的古代武士。其实,芭沙苗寨的男子装束都一样,而且滚元亮也算不上寨里最好的神枪手,但他常常成为游客和摄影家追逐的目标,我问同伴,大家异口同声说滚元亮的长相极富特色,特别能表现出一种民族精神。难怪,当我给他看数码相机里照片效果时,他语出惊人地说“我的相片在美国最多”。就这样,我和滚元亮一边走一边聊,聊芭沙的过去,聊芭沙的现在。
芭沙男孩从生下来一周岁起开始留发,也就是把边上的头发剃了,只留中间的那一小团。小男孩的那团长发就让它披散着,等到他自己会梳头打扮了,再把后棍挽起来,并在周围包上木机织的白底黑花帕子。那么后棍子是自何时缘起的呢?滚元亮说不清楚,寨子里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清楚。有人说,开天辟地就是这样的,有人说,老祖宗蚩尤战败后苗族从东方迁徙过来就是这样的,还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留的。男孩子长到虚岁15岁,就可以搞“补荡”了,译成普通话就是举行成人仪式。“补荡”在芭沙苗寨是一个很隆重的活动,日期要有家族中的鬼师来定。这一天,做“补荡”的男孩子要把房族中的兄弟都请来,大家一块下河捞鱼,然后 一块分享。“补荡”吃鱼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个规矩,老祖宗在东方是以鱼为食的,鱼多鱼少都不在意,有鱼则灵,鱼产籽极多,也是延续后代的象征。接下来,要在野外的空坪上燃起一堆旺火,大家拥着小男孩从火上纵身跳过去。这一跳特别激动人心,象征着生命旅程由少年向成年的飞跃。做了“补荡”以后,他就可以入堂参加成人的各种仪式活动了,这是人生旅程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步。“补荡”虽然是小男孩的成人仪式,但在芭沙人的心目中是很神圣的。没有经过“补荡”的人,不论你有多大岁数,在外面有多高的地位,都不能入堂参加寨上成年人的各种活动。一个人游离于他周围的社交圈子之外,那种身在人群之中的孤独感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入堂”的人,就连死后也只能像未成年人的孩子一样,被抱到山上埋,而不能像所有的成年人逝去时一样用禾晾上的杆子抬着进入墓地。那么“补荡”是自何时缘起的呢?滚元亮说不清楚,寨子里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从祖先在芭沙定居后就是这样传下来的,是亘古不能变的,也是芭沙苗寨这支苗族的小分支,千百年来得以保存下来的精神支柱。
芭沙人崇拜植物,特别是终年绿荫如盖的“和树”,他们对树顶礼膜拜,他们对树起誓求愿,这让我们这些刚刚踏上这块土地的生人好生奇怪。然而,正是这种对植物崇拜使得他们的山寨永远郁郁葱葱。寨里小道的两旁全是两人合抱的古树,有枫树、松树、杉树、和树。古树间盘踞着或粗如巨蟒,或飘如游丝的野生藤蔓。而寨子外面呢?层层梯田连着莽莽林海。放眼望去,黛绿、浓绿、淡绿是这山寨的主色,植物仿佛是这山寨的主人。而黑幽幽的吊脚楼,黄灿灿的晾晒的玉米,以及那些终年穿着蜡染百褶裙、手绣衣裳的女人和蓄着“后棍”的男人只是这些植物的点缀。在芭沙人看来,生命就和树一样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一个人出生,表明祖先灵魂以肉体形式来到世界。于是每当寨子降生一个孩子,他们就种下一棵树,并让这棵树伴随着孩子成长;当一个人死去,就砍下那棵树,搭起他魂归故里的“桥”,在密林深处埋葬掉死者,并消除掉他在世上的一切痕迹。同时,在死者的坟上再种一棵树,生命便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开始……
芭沙苗寨离县城和321国道那么近,原始,神秘的文化习俗却保存的那么悠久,那么完整,真是不可思议。
侗族三宝
而后两天我们陆续参观了古时候被称为古州的榕江县的几个侗寨,其中最大的是三宝侗寨。
三宝侗寨位于榕江县城北端,著名的古州盆地中部。整个寨落沿江分布,民居鳞次栉比,绵延十余里;9个自然寨首尾相顾,寨寨相连。现共有侗民2648户,13197人,是中国侗族地域最大、人口最多、最密集、历史文化最悠久的侗寨寨群。这里不仅有百余株树龄均在千年以上,树高近20米,胸径达3米,冠如伞盖,雄伟挺拔,四季常青的古榕群,其发达的根须如“龙盘蛇绕”,似“猛虎出洞”,并形成了“古榕包碑”,“根窗侗韵”“榕根墙”等自然景观,堪称一大奇观。这里不仅是黔剧《秦娘美》中女主人公秦娘美的故乡,这个侗族人民流传的美丽的爱情故事,自上世纪60年代文艺工作者把它改编成戏剧、拍摄成电影后在全国广为流传,名冠天下。这里还是中国侗语标准音所在地,等等。然而,到了侗寨,不能不提有侗族三宝之一的鼓楼。
鼓楼,是侗乡一村一寨或一族姓特有的建筑标志,也是一寨或一族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每至夜晚,寨中老少咸集,围着鼓楼中的“火塘”而坐,彼此闲谈说笑,论古谈今或共话桑麻,交流感情;每逢年节或来有宾客,则全寨汇集,于此唱歌作乐;而寨中大凡小事,皆于鼓楼商量,如此代代相传,形成侗乡特有的生活习俗。因此,也有先有鼓楼后有寨子的说法。据张局长介绍,建鼓楼是没有图纸的,全凭匠人根据地形和记忆下料;不用一钉一铆,凿眼开槽,以木楔木栓穿合衍接而成,扣合无隙,牢固结实,表现了我国侗族同胞高超的建筑艺术。三宝鼓楼始建于上世纪末,为两重楼冠,八角攒尖顶,密檐式,通高38米,占地面积2公倾,主体建筑占地1050平方米。它设计精巧壮美:一至四层为四方形,五至二十一层为八角形,每层均盖青瓦并配以精巧的飞檐翘角;逐层收缩且以收梁枋和悬空金爪支撑,檐口用人字形斗拱挑出。鼓楼木料均为当地特产油杉,共16柱落脚,中间4根金柱表示一年四季,四周12根檐柱表示一年12个月。对于鼓楼外形,同伴们有的说像杉树,有的说像说鱼窝。而张局长则介绍说,侗族是依山而居,依水而生的民族,因此,他们崇拜龙。你看,在绿树和民宅的环抱中,鼓楼就像一条盘旋而上的龙。它的尖顶就是龙头,而层层密檐就是龙身龙鳞……
在三宝侗寨,还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神圣的祭祖祠堂——萨玛祠。萨玛是侗族同胞心目中的女英雄,传说她神威广大,能战胜敌人和自然灾害,佑护村寨人畜平安。因此,在中国南部侗乡,几乎村村寨寨都设有萨玛神坛,对她进行供奉。但许多地方的这种神坛多设于露天,且较为简陋。而三宝用以祭祀的萨玛神坛全部设在室内,称“萨玛祠”或“圣母祠”。建筑结构多为两进。外边一进为楼门式,周围墙高两三米,安有大门。踏进楼门,则设有一天井,天井以青石铺就。之后才是萨玛祠正屋。正屋为山式屋面,高约5米,宽4米,室内为供奉的萨坛,显得十分神圣、庄严。平时大门紧闭,不准人随便出进。只有初一、十五或逢年节,才由德高望众的寨老及侗族女同胞进入敬茶敬祭。由于不让我们男同胞进去,因此,萨玛祠更增添了一层神秘感,这也许是中国少数民族由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留下来的最后遗迹?
天籁之音
我们最后赶到小黄侗寨时,下起了霏霏小雨,大家都在担心听不上千人大歌了,然而,车到寨口雨也就停了,看来,老天爷还算帮忙。
侗族大歌与鼓楼、风雨桥同被称为侗族三宝,这种由3人以上组成,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被中外音乐家誉为“藏在黔山秀水的天籁之音”和“来自天堂的和声”。而小黄的侗族大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扬名了,他们唱进省城、唱进北京,并曾受到共和国领袖们的接见。特别是1986年他们赴法国巴黎演出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因为在这之前,世界音乐界一直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复调式音乐仅存于西方。没想到这群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么一唱,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式音乐的说法。正因为听了这么多介绍,使我们急切往寨里赶,都想早一点聆听这千人大歌究竟是怎么回事。只见鼓楼前面广场上密密麻麻站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忽然,人群中一声高亢、优美的女高音长调,像领唱又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一指,整个广场顿时成了一片歌的海洋:时而像高山流水,时而像林中松涛,时而像蝉鸣雀叫,时而像车欢人笑,听得游客如痴如醉,激动无比。我还特别注意到,站在人群前的一群年龄约七八岁的小男孩,唱歌间隙时,互相推推搡搡,打打闹闹,全然忘了自己是在给客人们“表演”。但只要歌声一起,他们即摇头晃脑,认真地“喊”起来。那稚嫩的童声与大人们的声音合在一起,竟是那么的和谐,是那么的好听。我顿时醒悟,歌是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以歌养“心”,以歌养“身”,歌早已世世代代流进了侗族人民的血脉里。
解放前,侗族是没有文字的。那么,千百年来,这些表现劳动、爱情、习俗和生活场景的侗族大歌是怎么传承下来的呢?我们访问了一家四口职业都是歌师的家庭。据主人介绍,大致有三种模式:亲子传承,孩子们在呀呀学语时,父母就开始教他们唱大歌,这种父传子、母传女的传承模式保证了大歌的连续性;师徒传承,侗族传统歌班分为男声、女声及童声,由寨里像他们这样的歌师来承担,保证了侗族大歌的纯正性和完整性。目前,小黄有歌队20多支,队员1000多人;自然传承,侗族有各种节日活动,青少年通过参加活动耳濡目染学习,保证了大歌的普及性。张局长补充说,歌师是侗族人公认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一般都能唱上百首大歌,非常受侗家人的尊重。不是会唱歌都能当的。我们问主人是不是这样,他哈哈乐了。当然,也有令这一歌师之家担忧的,那就是有的侗寨的歌师越来越老迈,年青的接不上,有的年轻人受商品经济影响外出打工,会唱很多首大歌的人越来越少。大歌大多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新作品很少。他们希望政府和文化部门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措施,保证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