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部大分割放射治疗肝转移癌疗效及安全性

来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az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应用体部大分割放疗技术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6年间本院收治的行体部大分割放疗的45例肝转移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20例,女25例,中位年龄58岁(25~83岁),中位KPS=80。原发肿瘤部位以结直肠癌(14例)、乳腺癌(9例)和肺癌(6例)为主。观察并分析体部大分割放疗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3.5个月,中位生存期26.0个月(95%CI为21.4~30.6)。45例患者中21例发生肝外转移,共治疗52个肝转移病灶,行1个病灶放疗者34例。剂量分割为45 Gy分3次、60 Gy分10~15次。中位GTV和PTV分别为10.1 cm3(0.3~175.2 cm3)和29.8 cm3(5.0~209.6 cm3)。17例患者的肝脏CT图像与MRI图像融合,43例患者采用IMRT技术。中位PTV剂量为60 Gy (40~60 Gy),BED为90 Gy (60~132 Gy)。放疗后1年肿瘤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4%、27%和91%。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病死于肝转移和肝功能异常。

结论

体部大分割放疗对肝转移癌是安全有效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针对响应随射野面积变化的探测器,应用基于菊花链(Daisy-Chaining)的射野输出因子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分别使用IBA CC13电离室、IBA CC01电离室、IBA Razor半导体探测器、IBA EFD半导体探测器和Gafchromic EBT3胶片测量Varian Edge加速器6 MV X线的射野输出因子。结果同Razor和CC13衔接的菊花链测量结果相比,常规
微波辐射现在在恶性肿瘤的诊疗中逐渐受到重视,微波辐射可否通过改变血脑屏障(BBB)通透性,进而改善化疗药物对颅内肿瘤的疗效是当前研究热点。目前认为微波辐射可以通过热效应及非热效应改善BBB的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跨膜蛋白Occludin、水通道蛋白4、连接黏附分子-1等分子蛋白的调节相关,但在温度、微波频率、比吸收率以及暴露时间等物理参数尚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