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77-01
美术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教学过程始终具有教育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美术教学因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想象力的丰富性,绘画、手工的操作的实践性等决定着他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方面起着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具体的做法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贴近生活,维持兴趣
美术课程改革中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教学《物品上的花廊》,我会鼓励学生课后设计美丽的花卉图案,来装扮自己的居室环境。
2.用竞赛来激发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我经常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组的形式学习,这样即加强了学生间的团结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美术比赛,为他们创设展现的平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更乐于去学习美术。
二、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课堂上,教师可以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他们的一分子参与讨论。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去感受、去体验。另外,要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现代教育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最后共同发展。在美术教学具体应用中,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缺少发现。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美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美,让学生觉得美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可以用直观形象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如在上《包装纸》这一课时,教师先准备各式各样的包装纸让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学生心中感受到美,就会有了兴趣和热情。还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贴近生活,切实领悟美,可为什么美?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想象、领悟美的内在。这就需要我们走进生活中去,随时随地观察思考。如一次领学生在校园内采集树叶时,老师顺便让学生观察广场上的鱼池问:“这个鱼池为什么不设计成方形的,而要设计成圆形呢?”同学们各抒已见,有的说:“因为这个地方只适合建圆形的鱼池。”还有的说:“因为圓形的看上去比较柔滑,感觉美观一些。”还有的说:“圆形的没有棱角,简单大方。”……像这样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教材内容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结合农村学校的学情、校情,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挖掘乡土艺术资源,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生活经验与实践的联系,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单纯的教材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一些内容,达到完善课本的目的。在内容的选择上也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如《过去的日子》《我的故事》等,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可以变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得到情绪感染,并激发他们地创作的意图。每个少年朋友的想法各异,通过互相之间的讨论、交流,可进一步丰富想象,然后给与必要的指导,给学生以一定的表象,最后以创作的形式要求学生创造一幅情境画。此外,农村的自然风貌、人文文化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民间工艺美术品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
三、创新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造力
首先,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课堂上教师可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评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审美意识。如:在对《淅沥的小雨》命题画作业进行评析时,学生从作品的构图、色彩、内容、意境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学生的评析与众不同。他说:“我从这幅作品中看出了作者画这幅画时的心情很忧郁。”老师问:“为什么?”那位同学答:“是受画中那位同学着急情绪的影响吧!”老师当场给予表扬,肯定他那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个事例引导学生评价一幅作品不仅从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技能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更深层次去分析作品,通过作品的现象去发现作品的本质,领会寓意。
其次,我们要学会用赞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有的孩子对别人的作品不在乎,反而特别计较别人对自己的作品好坏的评价,有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喜怒哀愁表现在脸上,为一点小事情和同学闹矛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给孩子架起一个桥梁呢?我认为,营造成功氛围,增强成功的自信,是支撑健康向上精神的基石。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调节好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尊重、关心、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不管学生的作品完成到什么程度,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尽量做出科学、合理、积极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也传递给学生一种这样的信息——做人、处事要公正、公平。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采取首先学生自评,再学生之间互评,然后教师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总之,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对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以上是我在实施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而美术教学正是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我有信心,在今后的教改中进一步推进探索美术教学的规律,不断为进一步推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而努力。
美术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教学过程始终具有教育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美术教学因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想象力的丰富性,绘画、手工的操作的实践性等决定着他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方面起着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具体的做法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贴近生活,维持兴趣
美术课程改革中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教学《物品上的花廊》,我会鼓励学生课后设计美丽的花卉图案,来装扮自己的居室环境。
2.用竞赛来激发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我经常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组的形式学习,这样即加强了学生间的团结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美术比赛,为他们创设展现的平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更乐于去学习美术。
二、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课堂上,教师可以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他们的一分子参与讨论。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去感受、去体验。另外,要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现代教育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最后共同发展。在美术教学具体应用中,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缺少发现。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美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美,让学生觉得美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可以用直观形象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如在上《包装纸》这一课时,教师先准备各式各样的包装纸让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学生心中感受到美,就会有了兴趣和热情。还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贴近生活,切实领悟美,可为什么美?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想象、领悟美的内在。这就需要我们走进生活中去,随时随地观察思考。如一次领学生在校园内采集树叶时,老师顺便让学生观察广场上的鱼池问:“这个鱼池为什么不设计成方形的,而要设计成圆形呢?”同学们各抒已见,有的说:“因为这个地方只适合建圆形的鱼池。”还有的说:“因为圓形的看上去比较柔滑,感觉美观一些。”还有的说:“圆形的没有棱角,简单大方。”……像这样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教材内容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结合农村学校的学情、校情,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挖掘乡土艺术资源,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生活经验与实践的联系,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单纯的教材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一些内容,达到完善课本的目的。在内容的选择上也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如《过去的日子》《我的故事》等,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可以变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得到情绪感染,并激发他们地创作的意图。每个少年朋友的想法各异,通过互相之间的讨论、交流,可进一步丰富想象,然后给与必要的指导,给学生以一定的表象,最后以创作的形式要求学生创造一幅情境画。此外,农村的自然风貌、人文文化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民间工艺美术品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
三、创新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造力
首先,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课堂上教师可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评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审美意识。如:在对《淅沥的小雨》命题画作业进行评析时,学生从作品的构图、色彩、内容、意境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学生的评析与众不同。他说:“我从这幅作品中看出了作者画这幅画时的心情很忧郁。”老师问:“为什么?”那位同学答:“是受画中那位同学着急情绪的影响吧!”老师当场给予表扬,肯定他那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个事例引导学生评价一幅作品不仅从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技能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更深层次去分析作品,通过作品的现象去发现作品的本质,领会寓意。
其次,我们要学会用赞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有的孩子对别人的作品不在乎,反而特别计较别人对自己的作品好坏的评价,有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喜怒哀愁表现在脸上,为一点小事情和同学闹矛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给孩子架起一个桥梁呢?我认为,营造成功氛围,增强成功的自信,是支撑健康向上精神的基石。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调节好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尊重、关心、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不管学生的作品完成到什么程度,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尽量做出科学、合理、积极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也传递给学生一种这样的信息——做人、处事要公正、公平。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采取首先学生自评,再学生之间互评,然后教师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总之,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对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以上是我在实施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而美术教学正是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我有信心,在今后的教改中进一步推进探索美术教学的规律,不断为进一步推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