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颜色的于子寒

来源 :中学生博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一个暖风熏人、阳光耀眼的午后见到这个生在北方端午节阴冷子时的男孩的。他推开我办公室的门,白衣如雪,气息沉静。我这边正暗自思忖他人如其名恐怕不好交流时,那大男孩却一下子坐在我的对面,擦了擦头上的汗说:“刚打完半场篮球,怕迟到一路跑过来……”边说边笑,漂亮的眼睛在阳光下瞬间弯成了月牙儿。我恍然间一阵错愕,这个双子座的男生,一分钟内就让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颜色……
  
  火的赤
  
  “听到球场上篮球砰砰击地的声音就像听到自己的心跳。”
  篮球是于子寒的最爱,从最爱的事物说起,常常能看到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于子寒打球不算早,比起那些几岁就开始打球的“仿职业”球手,他从初中时才开始的打球经历实在不值得夸耀,但我还是看到了他在篮球世界里的骄傲,他的坚强,他的投入,他的努力,他的智慧让他比好多启蒙更早的同龄人打得还好。
  高一时打年级联赛,理科班的超强实力常常让文科班的男生们眼晕,刚入校的于子寒恰恰分在了文科班,于是这一届的比赛有了让人惊奇的理由。在比赛之前,于子寒领着班级篮球队向本校最强的理科班下了战书。挑战赛打了一个多小时,极艰苦也极过瘾,100?誜38,一战立威。接下来的年级联赛一路长胜,直至夺冠。那个象征荣誉的小金牌于子寒至今小心地保存着,那是对艰苦奋战后的胜利的纪念,也是篮球给予他的幸福。
  于是顺利地入选了长春外国语学校校队,对篮球的热爱也变得不可遏止。校队训练很苦,每天要训练长跑、压脚、蛙跳……几个小时下来,累得虚脱呕吐的大有人在,本来三个年级加起来五十几人的初选队伍,几轮筛选后,连十个人都不到了,可是于子寒一直都是最坚定的队员。偌大的球馆里常常只有他一个在加练,从一个端线到另一端线不停地练防守滑步。那些天,肌肉拉抻得睡觉时都疼,但只要能进步,能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再苦再累他也愿意承受。
  为了玩球,他可以中午不吃饭,可以逃自习课,可以受伤后缝针时一声不吭……我看着说起篮球来神采飞扬的于子寒,不禁慨叹,篮球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疑问一出,于子寒倒是意外地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慎重地说出了自己对篮球的理解:“篮球比赛中会有很强烈的身体接触,会冲突会受伤,但它那种火热的感觉却是让人沉醉的,很像人生要去面对的挑战,有时并不仅仅是表面的激烈对抗,还需要默契的合作、瞬时的思考和决断,而且那种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打拼和竞争也正是成长的缩影。篮球比赛的对抗性、瞬息万变的悬念性以及体力、耐力和谋略的综合较量,都会让你变得机警敏锐,变得聪慧灵动。”
  
  木的青
  
  如果你是《中学生博览》的铁杆读者,那么不妨翻翻2007年的杂志,19期封面上那个举着篮球舒展笑容的男孩正是于子寒(同期的内文中还有一篇他的文章《忧郁的颜色》)。我拿着杂志对照着面前的少年,笑他不上相,可又不得不承认,他身上的那种如雨后的青翠松柏般纯净的感觉还是明显地扑面而来。
  于子寒喜欢干净舒服的着装,不攀比不招摇,不打篮球的时候,他完全是一副平和的乖模样。可这个封面就像一颗突如其来的石子猛然投入了他本来平静如水的高中生活。因为杂志上标明了封面学生的地址,从当年10月开始,于子寒发现自己的信突然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让他应接不暇……刚上高三的于子寒看着不同的信封不同的笔记写着相同的名字被送到自己眼前,一时又惶恐又无奈。惶恐是因为每一封信都是一份很真实的信任,不容怠慢;无奈是因为高三紧张的学业哪里有时间应对这些同龄人交流的渴望……他将每封信都认真地看过,确认其中没有特别紧要的事件,细心收好,准备等到高考过后再安心应对。这些信也成为他高三枯燥的学习生活中的晴朗天色,一些信中的细节会让静默中的他一下子觉得温暖起来:于子寒你好,很想认识你,你在封面上的样子和文章中的感觉好不一样……你能给我打电话吗?这是我的电话号,发信息给我也行,信里的一元钱作你的电话费吧……
  于子寒总会在关键时刻对自己作出负责的选择:当从小到大形成的迟到习惯威胁到他的学习效率,他就能马上改正,干脆利落;当篮球男生风头正劲,倾慕者的纸条递到手中,他也能不惊不宠婉言谢绝……正是他的自律让心和眼眸都能保持淳朴和干净,像一望如波的青青草坪。
  
  土的橙
  
  说到封面明星,2007年《中学生博览》第1期的封面中学生也是长春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这个名叫潘一诺的漂亮女孩同样也在成为封面后收到了“像雪花一样飞来”的信件。那于子寒有没有和她共同研究过应对之策呢?我的问题一提出,于子寒眨着睫毛长长的黑眼睛反问我:“你怎么知道潘一诺是我最好的朋友?”
  由于他们的家长曾是同事,于子寒和潘一诺应该算是自幼青梅竹马的朋友了。一直以来,从记事起于子寒就知道这个大自己半岁的潘一诺是自己的“偶像”。她学习好,那他也要学习好;她总是比同龄人长得高,那于子寒就总盼着自己快长个儿;她文笔好,那自己也要笔下生花才成……一路比下来,两个孩子都成了高挑漂亮的优秀学生。
  初中三年不再同校,见面的机会少了,但心思写在纸上常常会让交流更显绵密,生活中的每一份惊喜和困难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告知对方。潘一诺文静而善解人意,默默地倾听和轻巧的劝解都颇显力量,和于子寒的自信决断互补得恰到好处。
  高中刚入学时封闭军训,休息时大家呼呼啦啦去参观活动中心的展览,走在前面的于子寒忽然接到一个短信:“端端,看着像你,如果真是,快回头!”谁在叫自己的小名?于子寒如言回头,发现因为中考忙碌而久未联系的潘一诺就站在不远处,个子模样都小有变化,但知己的眼神却不会认错。
  朋友是个很普通的词语,可只有你真心体会到了朋友的心灵和力量时才能感受到这两个字的分量。就是这个人,能洞悉你的喜怒,分担你的忧怨,抚慰你的疼痛,在你的青春岁月里分享你所有不能为外人道的秘密……友谊就像你在阳光下闭起眼睛时感受到的橙色光晕,让成长充盈着温暖的力量。在让人困惑和疲惫的高中岁月里有潘一诺这样一个知心的姐姐和成长的伙伴是于子寒自认为最幸福的事。
  
  水的蓝
  
  “学校被笼罩在雾群里,似乎一切丑陋与乏味一也被罩去了。忽然发现自己颇喜爱这种天气,阴凉的,安静的,外表停息,内在却缓缓地运转。
  这是生活难得的静谧,使我想到了雾都的假日、古老的雨林以及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我只希望在这样的雾里,暂停一下拼搏,适当休息。
  我始终没有走进这雾里,我想去,但没有。我被隔绝在外,出入自如,却又进退两难。我等待着。
  或许在别人看来,我已身处这雾里了,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这段文字出自于子寒的散文集《银色森林》,而这已不是他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了。这个热爱篮球充满自信的男孩,笔下却总是洋溢着忧郁和细腻,仿若他这本散文集的封面般—— 一片清冷的蓝。
  于子寒的父亲是一名作家,他对儿子的教育开明而平易。父亲对文字的热爱从小就浸染着于子寒的每一个细胞,《东方少年》《少年文艺》《智慧少年》《莫愁》以及《中学生博览》都曾经发表过他的“涂鸦”之作,初中时还因为出众的写作才华被评为吉林省实验中学的“写作之星”。
  写作是件孤独安静的事。于子寒可能并未想过像爸爸那样成为作家,但每当安静下来,当心中的感触像翻腾的海浪般冲击心扉的时候,还是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写下很多美丽的文字。久而久之,写作成为他生活中宣泄情感与思索的最佳方法。可能是刚看完一本让自己感动不已的小说;也可能是一场淋漓尽致的比赛让思绪难平;更可能是考试结果牵动了成败的不安……不知不觉间,高中三年30本随笔般的日记填满了于子寒细致的内心独白,青春的寂寞就这样被他安静地写进本子,变成不会遗忘的年少记忆。
  
  金的彩
  
  采访的那天下午,他事实上迟到了。
  我听到敲门声回过头去,阳光从侧面斜射过来。我眯起眼,看到一个高大男孩站在阴影处,衣白如雪,气息沉静。
  “苗与编辑吗?我是于子寒。”
  我点头。
  “你好。”他看着我的眼睛,直视,也点了点头,微微往前走了几步,出了阴影。刹那间,阳光洒了他一身,仿佛有数种颜色忽然就折射进我的眼睛。
  这才是我这个采访的开始!
  编辑/苗与
其他文献
科学家破解“前世”记忆:实为大脑错觉    许多人都宣称自己的脑海里还留有关于前世的印象,有些画面甚至历历在目。比如有人声称自己在400年前是一位勇敢的武士,而且参加了许多大型的战斗;还有人声称自己三世前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酋长,而两世前是一只大灰狼;甚至还有人称他几世前是拿破仑……真的有“前世”吗?荷兰科学通过实验发现,有“前世”印象的人比较容易产生不存在的记忆,而这些人对某些事物产生熟悉感时,容易
妈妈,谢谢你陪我走过了那一段没有阳光的青春……    我是一个很安静的女孩,不喜欢说话,不喜欢结交新朋友,习惯坐在有阳光的午后的操场上看安妮宝贝的和饶雪漫姐姐的文字,唱王菲的歌曲。  其实以前我并不是一个这样的孩子,那个时候我也很顽皮,也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爱玩爱闹,也会用很夸张的语调对着阳光大笑着喊“天妒英才”。想想那段时光,似乎甜蜜得要将太阳化掉,又仿佛穷尽了我一生的快乐。  直到生命中那场挥
我去杭州拍外景,因为当时还是假期,所以心情总是不能完全投入,总是在想:“凭什么呀,大家都歇着,就我在干活?”   我们拍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清汤鱼丸,于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了餐厅的厨房。厨房很大很大,有着严格的布局和分工,什么地方储存,什么地方加工,什么地方动火,安排得绝对科学。谁负责运货,谁负责清洗,谁负责切菜,谁负责烹饪,丝毫不会有差错。也许,最开始的流水工作线,其实是出现在中国菜的餐厅里。
刘翔的一次次跨越已经被称作“翔旋风艺术流”,他那风一般的跨越,已成为中国体育的一个象征。“没关系,看我的!”刘翔最爱说的一句话,感染着所有中国人。他为何如此自信?他有什么样的秘密武器?而金牌背后,又有一个怎样的团队……     吃    刘翔在北京集训时的“御用”食堂,20多道菜可谓极为丰盛。说是“御用”,其实也是和其他运动员一起享用。不过,专门负责刘翔用餐的御师长会给刘翔提供他最喜爱吃的鱼和海鲜
来到新西兰,在马路、商店、学校等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赤着脚走来走去,就算冬天他们也是连鞋带袜子的什么都不穿。我很奇怪,他们不觉得冷吧我还可以理解,可是他们光脚走来走去的不觉得“尴尬”吗?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又不是买不起鞋。   7月份,在咱中国是夏天,南半球的新西兰正是冬天。冬天中国很多地方会下雪,可是新西兰的北岛看不见冰雪,下雨倒是常事,而且当地人不论是走在大雨还是走在小雨中
虽然我一直对“情书”有种深恶痛绝的麻木,这一封我却一直完好地保存着,每每看到它,都会有种莫名的感动。     当我一口答应阿扬帮她邻居的忙时,丝毫未意识到自己正一步一步落入他们精心策划的陷井中。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早上一下课,阿扬就神秘秘地将我拉至教室无人的墙角。阿扬告诉我,她有一个在同一学校念书的邻居,一直暗暗喜欢一个女孩子,却没有勇气表白。想请我帮他……  “这事,找我有什么用,我又不是爱情
曾经有个年少轻狂心比天高的家伙,像不知名无形态的液体一样令人无法捉摸,被盛进什么容器就会成为什么形状!那个家伙就是我。那时的我,不属于花季,不属于雨季,只属于自己!  初一,我是寂寞的独行侠,这是为自由付出的代价,我毫无怨言;初二,我一如既往,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终日徘徊在漫画书的世界里,不想自拔。两年的时间,过得匆匆忙忙,平平淡淡。  “中考”对我来讲,是一个想不明白的概念。但它却让班里的同学异常
摘 要:高中数学课程具有严格的逻辑体系.教学过程中任何只注重“课时主义”和“知识点情节”的行为,都将把数学知识碎片化、间断化和片面化,从而违背数学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在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下进行教学设计,才可能促进学生构建知识,达成三维目标,实现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课程自身具有严格的逻辑体系.它既不同于以基础性、综合性为特征的小学、初中数
在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有一间天主教修道院,神父史考利收养了不少的孤儿。16岁的马普斯是孤儿院里年龄最大的孩子,他调皮成性,让神父很是头疼。米斯提、史帕克和史匹恃都是马普斯的好伙伴,因为他们四人都在同一个月出生,所以被称为“十二月男孩”。孤儿院里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被人领养走了,除了这四个男孩。他们渐渐地明白,随着他们年龄一年年的增加,被领养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渺茫。  最后,男孩们的友情是否会因为领养
在生活中,微博、微信、微电影(当然还有微课、微整形)……大行其道,当今的中国已经悄然进入“微时代”。2014年高考与时俱进,推出了微写作(有点类似于十几年前的小作文)。北京市把原来的一篇60分的作文分为两块:单列一题10分的微写作,规定不超过150字(类似微博限定字数),有明确的写作指向。  高考是指挥棒,中考微写作也遍地开花。纵观这些年的各地中考试卷,最初以“炼句”型为主。比如:仿句、对联、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