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语言风格探析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最有效的传播者,也是再现文学作品精华的使者。那么,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及素养是当今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师共同的努力方向,而让教学成为语言魅力尽情散发的舞台,并让学生沉浸其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一、新课改,让语文教师的语言更具魅力
  (一)由命令式的语言转变为商讨式的语言
  在以往教学时,教师已经为学生设计好了每个环节,学生的思想全部在老师的掌控之内。导致课堂语言只是一种指令“你来说;你来写……”因此使学生的学习很被动,甚至产生“厌烦感”和“恐惧感”。现在的教师在上课时会这么说:“谁想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你们想写一写‘学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吗’?”这样就使学生听起来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教师用商量的语气对学生说话,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给他们讲“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从而促使他们爱上学习。
  (二)由灌输式的语言转变为引导式的语言
  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一直占统治性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有种“听而生畏”的感觉。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只是单纯地为了传授知识,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会太好。然而现在的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参与思考、探究、发现以及情感。教师会这样说:“你为什么这样想?”“你是怎样知道的?”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灵活了。例如,我在讲授初中语文课文《孔乙己》时,就让学生多读课文,通过找出文中描写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或句子,启发学生去把握文章的主题以及孔乙己的命运。我还时常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比谁找得快,谁归纳得准。这时学生特别认真,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很有道理。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再加上他们处于好胜、要强的年龄段,促使他们自觉努力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质量。
  (三)课堂评价语言的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总是很单一,而今的课堂评价语言变得非常丰富,如“你的回答很准确”“你真聪明”“你真积极主动”等。这样的语言,让学生觉得自己行,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因为他想得到老师的肯定,想得到更多的赞扬,我们需要随时辅之以赞许的目光、语言、动作,这样就会更加强化学生的成功感受,增强学习信心,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新课改,让语文教师有了新的课堂语言追求
  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语言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那么,怎样才能在新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怎样用自己特有的语言魅力去征服学生呢?我认为: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必须打好四个方面的基础。
  (一)启发性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不是一次性消费品,有些得当、精彩的语句能对学生产生长效作用,犹如开启智慧的钥匙,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一位老师讲授《捕蛇者说》时,学生发表意见说:“既然捕蛇人捕蛇那么危险,干脆不要捕了。大家议论纷纷。这时,语文教师点拨说:“你提到的这个问题要联系‘苛政猛于虎’去理解。”片刻之后,学生们终于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情感。能不能用语言开启学生的智慧,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对事物有无真知灼见,是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果二者兼备,语言就能起魔棒的作用,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潜力获得开发。
  (二)情感性
  语言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师的语言更应该饱含深情,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和满腔关爱。记得我教授《在烈日和暴雨下》时,当读到文中的“坐车人”跺着脚喊:“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时,我自己也很动了情,充满了对坐车人冷酷无情的憎恨和对祥子无助的同情。因此学生们也和我一起进入了情境,他们读着读着,不禁热泪盈眶。这样的语言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把课文的情感完全融于饱含深情的教学语言之中,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三)趣味性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为学生要学习很多科目,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善于激趣,扣人心弦,启发学生的“好”,激发学生的“乐”。干瘪无味的语言会遏制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妙趣横生的语言才能扣开学生闭锁的心扉,使知识的甘泉不停息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四)形象性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创造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抽象事物、词语、概念、定理等。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散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霞,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未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你有过如此“爱的感受吗”?请你把家里最令你心动的爱的镜头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今天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这种形象、生动、富有声情画意的导入语会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使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具风格,须将“三个转变”“四个必须”融为一体,有感情、有色彩、有智慧、有哲理。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有效培养学生,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把学生的情感和智力因素完美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生动、活泼、融洽的课堂气氛,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相信,新课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课改的理念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那么语文教师的语言实践也是没有终点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我们用实践不断地去丰富新课改的内涵吧!
其他文献
辽宁自贸区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实现东北再振兴的关键,其中,充分领会金融服务业对自贸区建设的引领作用、发挥自贸区金融的创新示范效应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辽宁自贸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