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习题课 变式教学 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5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习题课是让学生训练解题技能技巧,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的重要课型。以往的习题课一般采用的教学流程是:1.复习引入,出示典型题;2.学生探究,概括方法;3.分层训练,巩固方法;4.拓展延伸,总结升华。这样的程序是合理的,但往往在第2、第3环节,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不够高,练习不够主动。经过反思教学及调查了解,发现其原因在于一些典型题让学生有“陈旧感”,探究兴趣不大;练习中教师就题论题,一味依靠机械训练、“题海战术”,因而无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在习题课中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发挥习题课的作用呢?
二、解决的策略
变式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变化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教师应注重对典型题的挖掘,构造各种变式题,让学生在习题的变换中,寻求以不变应万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
三、策略的实施
1.精选教材习题,通过变式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意识,对教材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合理开发,提出变式,通过优化整合,让教材中的习题以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的学习由“重结论轻过程”转向“过程与结论并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实现教师更有效地教,学生更高效地学。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的习题课中,课本复习题19的一道典型习题:(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
解决本题需添加辅助线,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要证明的结论,让学生学会添加辅助线。
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可将问题中的条件、结论、图形等作适当变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思考。
变式一:(条件不变结论改变)当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时,求△AEF的面积。
变式二:(条件改变结论不变)将条件“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不与B、C两点重合的任意一点”。
变式三:(条件改变,拓展结论)将上述条件中的“点E是边BC上的任意一点(不与B、C两点重合)”中的“边“改为“直线”,其余条件不变,问:结论“AE=EF”成立吗?
变式四:(条件中的图形、角度改变,结论不变)将上述条件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三角形ABC”,F是△ABC外角的平分线上一点,问:当∠AEF=60°时,结论AE=EF是否还成立?
变式五:(拓展提升)将条件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n边形ABCD…X”,请你作出猜想:当∠AEF=____°时,结论仍然成立。
以上五种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
2.精选练习中的易错题,通过变式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纠错能力
学习典型题后,遇到新情况时,部分学生还是束手无策,出现解题错误。为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及严密性,对典型易错题进行变式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习题课中,选取等腰三角形的易漏解题进行变式: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内角为50°,求其余两个内角。
变式一:将条件“50°”改为“90°”,问题还有两解吗?
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条件中的角度在怎样的范围时问题有一解、两解,在比较中理解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减少出错率。接着,给出变式二,让学生将思考方向从三角形内引到三角形外。
变式二:将条件“内角为50°”改为“一个外角为50°”,求其余两个内角。
变式三:将条件“一个外角为50°”改为“一个外角为110°”,求其余两个内角。问题有一解还是两解?
这样利用“易错题”作为变式题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地思考问题的习惯,能让学生解题时既不“漏解”,又不“增解”,培养学生缜密、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编制变式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习题课,特别是应用题、数学概念及简便计算等内容的习题课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多些时间及空间,指导学生模仿典型题来编变式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典型题的题型结构特征。编制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思考、整合所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也是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它不但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及解题方法,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习题课中,为了让学生熟练地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方程模型的重要性,教师先给出教材复习题8的一道习题:(我国古代问题)有大小两种盛酒的桶,已经知道5个大桶加上1个小桶可以盛酒3斛,1个大桶加上5个小桶可以盛酒2斛。1个大桶、1个小桶分别可以盛酒多少斛?然后引导学生模仿习题编制变式题(其间提醒学生编制变式题要符合实际意义),并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将编制好的变式题交换到其他小组去解答。学生们热情高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开动脑筋,群策群力,编制出许多变式题。如:
变式一:(改变题目的背景)小钰和小玲一起在文具店买文具,小钰买了3本笔记本、4支彩色笔,共花了15元;小玲买了2本笔记本、5支彩色笔,共花了13.5元,你能算出1本笔记本、1支彩色笔各多少元吗?
这个问题背景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使问题变得亲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变式二:(改变问题的问法)小诚也在该文具店买了4本笔记本、2支彩色笔,共花了多少元?
这样的变式将原来单一的问题进一步加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实践成效
通过两年来在习题课中加强变式训练,习题课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自信心、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合作编制变式题,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各种情况的解题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也有了变化,以前是解题时机械模仿较多,现在是独立思考逐渐增多。学生的数学素质在不断提高。
五、反思与讨论
1.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对其进行变式要做好必要的铺垫,使解题能水到渠成。否则,在难题上拓展变式,会形成“曲高和寡”的状态,难以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和学习的积极性。
2.变式教学能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要加大备课投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用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去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要成长,教师也要成长。面对新课程,教师在如何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改进教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责编 王学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5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习题课是让学生训练解题技能技巧,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的重要课型。以往的习题课一般采用的教学流程是:1.复习引入,出示典型题;2.学生探究,概括方法;3.分层训练,巩固方法;4.拓展延伸,总结升华。这样的程序是合理的,但往往在第2、第3环节,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不够高,练习不够主动。经过反思教学及调查了解,发现其原因在于一些典型题让学生有“陈旧感”,探究兴趣不大;练习中教师就题论题,一味依靠机械训练、“题海战术”,因而无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在习题课中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发挥习题课的作用呢?
二、解决的策略
变式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变化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教师应注重对典型题的挖掘,构造各种变式题,让学生在习题的变换中,寻求以不变应万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
三、策略的实施
1.精选教材习题,通过变式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意识,对教材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合理开发,提出变式,通过优化整合,让教材中的习题以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的学习由“重结论轻过程”转向“过程与结论并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实现教师更有效地教,学生更高效地学。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的习题课中,课本复习题19的一道典型习题:(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
解决本题需添加辅助线,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要证明的结论,让学生学会添加辅助线。
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可将问题中的条件、结论、图形等作适当变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思考。
变式一:(条件不变结论改变)当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时,求△AEF的面积。
变式二:(条件改变结论不变)将条件“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不与B、C两点重合的任意一点”。
变式三:(条件改变,拓展结论)将上述条件中的“点E是边BC上的任意一点(不与B、C两点重合)”中的“边“改为“直线”,其余条件不变,问:结论“AE=EF”成立吗?
变式四:(条件中的图形、角度改变,结论不变)将上述条件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三角形ABC”,F是△ABC外角的平分线上一点,问:当∠AEF=60°时,结论AE=EF是否还成立?
变式五:(拓展提升)将条件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n边形ABCD…X”,请你作出猜想:当∠AEF=____°时,结论仍然成立。
以上五种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
2.精选练习中的易错题,通过变式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纠错能力
学习典型题后,遇到新情况时,部分学生还是束手无策,出现解题错误。为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及严密性,对典型易错题进行变式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习题课中,选取等腰三角形的易漏解题进行变式: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内角为50°,求其余两个内角。
变式一:将条件“50°”改为“90°”,问题还有两解吗?
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条件中的角度在怎样的范围时问题有一解、两解,在比较中理解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减少出错率。接着,给出变式二,让学生将思考方向从三角形内引到三角形外。
变式二:将条件“内角为50°”改为“一个外角为50°”,求其余两个内角。
变式三:将条件“一个外角为50°”改为“一个外角为110°”,求其余两个内角。问题有一解还是两解?
这样利用“易错题”作为变式题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地思考问题的习惯,能让学生解题时既不“漏解”,又不“增解”,培养学生缜密、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编制变式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习题课,特别是应用题、数学概念及简便计算等内容的习题课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多些时间及空间,指导学生模仿典型题来编变式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典型题的题型结构特征。编制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思考、整合所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也是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它不但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及解题方法,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习题课中,为了让学生熟练地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方程模型的重要性,教师先给出教材复习题8的一道习题:(我国古代问题)有大小两种盛酒的桶,已经知道5个大桶加上1个小桶可以盛酒3斛,1个大桶加上5个小桶可以盛酒2斛。1个大桶、1个小桶分别可以盛酒多少斛?然后引导学生模仿习题编制变式题(其间提醒学生编制变式题要符合实际意义),并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将编制好的变式题交换到其他小组去解答。学生们热情高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开动脑筋,群策群力,编制出许多变式题。如:
变式一:(改变题目的背景)小钰和小玲一起在文具店买文具,小钰买了3本笔记本、4支彩色笔,共花了15元;小玲买了2本笔记本、5支彩色笔,共花了13.5元,你能算出1本笔记本、1支彩色笔各多少元吗?
这个问题背景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使问题变得亲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变式二:(改变问题的问法)小诚也在该文具店买了4本笔记本、2支彩色笔,共花了多少元?
这样的变式将原来单一的问题进一步加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实践成效
通过两年来在习题课中加强变式训练,习题课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自信心、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合作编制变式题,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各种情况的解题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也有了变化,以前是解题时机械模仿较多,现在是独立思考逐渐增多。学生的数学素质在不断提高。
五、反思与讨论
1.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对其进行变式要做好必要的铺垫,使解题能水到渠成。否则,在难题上拓展变式,会形成“曲高和寡”的状态,难以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和学习的积极性。
2.变式教学能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要加大备课投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用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去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要成长,教师也要成长。面对新课程,教师在如何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改进教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