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法—文言文教学初探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家指出,记忆主要是通过联想起作用的。联想是利用事物表象的相似因素,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是发散式的思维,运用联想可以增强记忆,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供理解生僻知识的线索。
  【关键词】联想;作用;有趣
  文言文,由于其历史积淀深厚,又博大精深,学生学起来本觉枯燥吃力,加上现在的学生似乎更关心现代光怪陆离的时尚与流行,因此,更是厌烦文言文的生涩与单调。这就要看我们的教师如何正确引领了。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运用到联想教学法,使文言文的学习变得亲近而又轻松。联想一般可分为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三种。类似联想是因事物的外部特征或性质类似,由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接近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空间上或时间上与之相接近的事物。对比联想是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
  1 引导学生联想旧知
  旧知往往是学习新知的原型和基础,我们可以抓住契机引发类似联想,促进知识的迁移。所以教师在教一篇新的文言文时,不能停留在对本篇知识的积累与巩固,还要联系旧知,让学生既有知识的系统性,又在联想的比较辨别归纳中“温故而知新”。比如,教高中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到“何厌之有?”这个宾语前置句,我引导学生联想到初中的课文《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教到“秦伯说”时,我又引导学生联想到初中《〈论语〉六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明确这两句中的“说”都是通“悦”,是“高兴、愉悦”之意。这样一来,学生对原来还畏难的高中文言文一下子就觉得亲切,也觉得容易了,学习也就更轻松了。
  除了对这样相同的知识点进行联想归纳外,一些不同的知识也是我们经常联想的对象,如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的词。如在学第六册文言文时,《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其后秦伐赵,拔石城。”的句子,这个句子中的“伐”的意思是我们所熟悉的“攻打”的意思。但在其后的《屈原列传》中的“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的意思却是“自夸、炫耀”的意思。而又在《信陵君窃符救赵》里,有“此五霸之伐也”的句子,在这个句子中,“伐”的意思却是“功业”。一词多义在高一高二就经常联想归纳,高三的系统复习会更轻松。还有一义多词也是這样,如表 “只,只是,只有,只不过”这个义项的词我们就联想到“惟”、“徒”、“顾”、“但”、“直”、“特”“第”等很多词。由于在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前后联系,所以类似于这样的知识点,学生既在联想归纳中颇有成就感,又掌握了系统的文言知识,还养成了良好高效的学习习惯。
  2 联想方言、口语、成语。
  由于各地方言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形态,因此我们今天可以从方言口语中去窥测文言文中的字音、字形、语法等等。文言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很大的演变,但在我们的方言、口语、成语中却不明显,这是因为它们实际上就是文言的一种承袭。如广东方言大多是沿袭了先秦的语言特点,而笔者所在地邵东则主要沿袭了唐宋时候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接近联想,去联想我们的这些口语、方言、成语。通过联想,学生既惊奇于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博大壮美,同时又感觉到文言文的亲切可爱。这和易中天用通俗的现代语言说《三国》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我在讲文言文中的“走”的时候,我启发学生联想我们方言的“走”是什么意思,有同学马上反应出是“跑、逃跑”的意思,并联想我们的方言口语“要迟到了,你还慢慢游?动走(跑)罗”“班主任来抓人了,快走(逃跑)!”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避免了死记硬背,掌握了知识。又如口语“他在背后说你好丑(坏话,偏‘丑’义)”,是学生在学“偏义复词”时联想到的,自己都能够举一反三了,知识肯定掌握得更牢固。
  联想成语的时候就更多了。因为古今异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许多文言现象在成语中都有沿袭。如讲到“是”在文言文中有“正确”的意思时,学生会联想到“不以为是”“是古非今”“各行其是”等等。讲宾语前置时,也会引导学生联想到“惟命是从”“惟利是图”“居心何在”“夜以继日”等等。讲词类活用时,我和学生又会联想到“星罗棋布”“昼伏夜出”“龙飞凤舞”“惊天动地”“是古非今”等等。
  3 组词联想
  文言文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文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由单音节词成为双音节词,除了加前缀后缀、加反义词等方式外,更多的是加一个近义或同义词。根据这个规律,我引导学生在预习新课文或做课外习题时运用联想组词,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的意思就方便快捷了。如“阴纵之”中的“阴”,组词“阴暗”,联系上下文,所以在这里“阴”的意思是“暗暗地”或“暗地里”。又如“捐祖于野”中的“捐”,联想到“捐弃”,再结合上下文,它的解释便是“抛弃”了。直接组词得出解释的就更多了。如“负”组成“辜负”,“谢”组成“辞谢”等等。
  总之,联想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学生能在有趣的联想当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双丰收。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吴集镇初级中学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