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初步探讨康复治疗在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治疗,疗程半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的控制情况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在心绞痛发生率方面、生存质量评价方面,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药物加康复治疗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控制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康复治疗;生存质量;临床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86-01
冠心病是临床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有报道称[1],全球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冠心病。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2]。本研究选取来我院就诊的8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从而研讨分析康复治疗在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自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期间就诊的80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患者40例,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50.3±9.4)岁,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1年,平均(10.1±4.6)年;试验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在34-68岁之间,平均年龄(51.2±9.1)岁,病程2-19年,平均病程(9.8±4.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及病程长短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康复疗法,包括运动疗法、营养指导及心理疏导。
1.2.1 常规药物治疗 两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适量的血小板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进行长期治疗,并积极处理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2.2 运动疗法 根据试验组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运动方式以步行为主,结合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则据患者病情从低量逐渐增加直至达到受测者最大运动量时心率的70%-85%即靶心率而不引起心绞痛发作。于午餐后2h进行运动,每次运动30-60min,每周3次。
1.2.3 营养指导 对试验组患者进行营养指导,劝诫患者忌烟戒酒,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并嘱患者低盐低脂清淡饮食。
1.2.4 心理疏导 对试验组40例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每周2次,内容包括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特点及预防,进行康复治疗的目的、必要性和方法,并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初步的分析和掌握,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对病情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劝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心绞痛疗效判定 按许均黎等[3]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评定。①显效:患者在休息状态下无心绞痛发作;②有效:患者在休息状态下心绞痛偶有发作(1-3次/24h),发作时程度较轻并可自行缓解;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的其他情况。
1.3.2 生存质量疗效判定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表进行生存质量评分,包括饮食、抑郁、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等。其中抑郁症状减轻或消失为有效,否则为无效,其余各项则以增加为有效,以不变甚或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绞痛疗效分析 心绞痛的控制情况分析中,试验组40例患者显效12例,占30.0%,有效25例,占62.5%,总有效率92.5%;而对照组患者显效5例(12.5%),有效19例(47.5%),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患者在心绞痛控制情况上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生存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进行生存质量比较得知,试验组患者在饮食情况、抑郁情况及战胜疾病信心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 论
目前,康复治疗作为冠心病病人的治疗手段之一,已经得到了临床证实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和控制危险因素不仅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可以使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生存质量评价方面亦优于对照组。由此提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加康复治疗具有可行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另外,应注意的是,冠心病患者参与康复治疗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若治疗前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到位,极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行心脏康复治疗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系统的评估,以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沈光宇,杨卫新.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303.
[2] 杨祖福.心脏康复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4):301-302.
[3] 许均黎,李红艳,黄丰.综合康复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2):76-77.
【关键词】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康复治疗;生存质量;临床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86-01
冠心病是临床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有报道称[1],全球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冠心病。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2]。本研究选取来我院就诊的8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从而研讨分析康复治疗在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自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期间就诊的80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患者40例,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50.3±9.4)岁,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1年,平均(10.1±4.6)年;试验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在34-68岁之间,平均年龄(51.2±9.1)岁,病程2-19年,平均病程(9.8±4.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及病程长短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康复疗法,包括运动疗法、营养指导及心理疏导。
1.2.1 常规药物治疗 两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适量的血小板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进行长期治疗,并积极处理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2.2 运动疗法 根据试验组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运动方式以步行为主,结合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则据患者病情从低量逐渐增加直至达到受测者最大运动量时心率的70%-85%即靶心率而不引起心绞痛发作。于午餐后2h进行运动,每次运动30-60min,每周3次。
1.2.3 营养指导 对试验组患者进行营养指导,劝诫患者忌烟戒酒,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并嘱患者低盐低脂清淡饮食。
1.2.4 心理疏导 对试验组40例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每周2次,内容包括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特点及预防,进行康复治疗的目的、必要性和方法,并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初步的分析和掌握,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对病情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劝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心绞痛疗效判定 按许均黎等[3]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评定。①显效:患者在休息状态下无心绞痛发作;②有效:患者在休息状态下心绞痛偶有发作(1-3次/24h),发作时程度较轻并可自行缓解;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的其他情况。
1.3.2 生存质量疗效判定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表进行生存质量评分,包括饮食、抑郁、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等。其中抑郁症状减轻或消失为有效,否则为无效,其余各项则以增加为有效,以不变甚或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绞痛疗效分析 心绞痛的控制情况分析中,试验组40例患者显效12例,占30.0%,有效25例,占62.5%,总有效率92.5%;而对照组患者显效5例(12.5%),有效19例(47.5%),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患者在心绞痛控制情况上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生存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进行生存质量比较得知,试验组患者在饮食情况、抑郁情况及战胜疾病信心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 论
目前,康复治疗作为冠心病病人的治疗手段之一,已经得到了临床证实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和控制危险因素不仅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可以使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生存质量评价方面亦优于对照组。由此提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加康复治疗具有可行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另外,应注意的是,冠心病患者参与康复治疗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若治疗前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到位,极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行心脏康复治疗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系统的评估,以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沈光宇,杨卫新.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303.
[2] 杨祖福.心脏康复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4):301-302.
[3] 许均黎,李红艳,黄丰.综合康复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