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浪潮下,不少语文课堂不再有滋有味,在课改中,语文如何能上出语文味呢?本文从教师、读、写、品方面入手浅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味教师读写品
从2009年以来,我学校都在尝试昌乐二中、洋思中学的课堂模式,形成了基本的“学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质疑师生互动、展示交流教师精讲、总结提升达标检测”课堂四模块,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自主、质疑、展示、精讲,成了新形势下课堂的主流。在这样轰轰烈烈的课堂改革中,我们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好像语文课原来特有的那种品、赏功能缺失了。不可否认,课改后我们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但我们始终坚信,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有位名家曾说过:“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一句话,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听说读写练、字词句段篇。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些。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浅谈以下几点拙见。
一、语文教师必须先有“语文味”
在课改中,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教师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是德育课,不是审美教育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提倡和期待的。
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先有“语文味”: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感悟汉语言的一些基本规律与特点。其次,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汉语言的素养和语感水平,需要教师有对语言敏锐的把握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文课上读出语文味
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识字、读书、做文章,中国古代教育就干这三件事。”语文课是一门“抑扬顿挫”的艺术,我们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读要贯穿教学整体。读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让学生通过范读、默读、诵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从而形成正确的语感、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离不开诵读,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者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融合,以读代讲、代问;以读传知、悟情;以读启思、悟理;以读赏美悟神,通过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语文素养。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我设计了三个大的教学板块,1、初读,理思路。2、再读,悟感情。3、细读,品语言。以读贯穿教学始终,在读的同时用班得瑞的钢琴曲《春野》作为背景音乐,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活动中感悟到了文章的情感美,细细品味了文本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寓教于读,寓学于读中,使学生如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色。
三、语文课上写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落脚点在于写,写是对听、说、读的综合检验,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给学生一些写作的引领,这得看教师的专业功底,教师能走进文本赏析,走出文本导写,学生就会写作,就能写作,就能写好,读中学写,学以致用,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所在。
为此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就应当集中把握三个问题,其一,写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研究内容——一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乃至全篇,都应有个正确的认识。其二,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研究写法——练字遣词、辞格运用、详略处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形式问题,应根据需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地解释清楚,使学生悟其“道”,得其“法”,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功力。其三,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提高品味、鉴赏作品的能力,搞清之所以“这样写”的作用和功效,增强其理性认识。当然,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篇章中去认识形式,借鉴形式进而学会运用形式,真正把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体现出文本色彩。
四、语文课上品出语文味
语文课姓语,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为基本。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品味比较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语文课要关注文字,所有教学细节无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文字形成波澜,要“着眼于精神,着力于文字”。重视文字语言的赏析,就引入了对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韵味体悟的源头活水。
1、品“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透过题目,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的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梗概,写作的脉络,作者的观点……文章,通过题目这一眼睛,向读者暗送秋波,眉目传情。课文教学的第一步,就要品读文题,抓住了这一点就牵住了牛鼻子。
2、品“词语”。“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的精湛词句与跟他相近词句进行比较,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学生比较,推敲感悟课文语言,对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增强教学境界的艺术美,浓化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极为有利。
2、品“语句”。理解性探索阅读是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一步,只有对关键句、重点句理解透彻,才能准确把握文意;只有弄清疑难句,才能扫清理解全文的障碍。
3、品“语段”。品读文章要抓重点句段、疑难句段,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遵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的原则。
以上是我在课改浪潮中的一点小体会,小感悟。如何让语文课有语文味,也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摸索的一个课题。坚信,在语文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会有更大的收获。
【关键词】语文味教师读写品
从2009年以来,我学校都在尝试昌乐二中、洋思中学的课堂模式,形成了基本的“学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质疑师生互动、展示交流教师精讲、总结提升达标检测”课堂四模块,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自主、质疑、展示、精讲,成了新形势下课堂的主流。在这样轰轰烈烈的课堂改革中,我们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好像语文课原来特有的那种品、赏功能缺失了。不可否认,课改后我们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但我们始终坚信,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有位名家曾说过:“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一句话,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听说读写练、字词句段篇。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些。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浅谈以下几点拙见。
一、语文教师必须先有“语文味”
在课改中,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教师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是德育课,不是审美教育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提倡和期待的。
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先有“语文味”: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感悟汉语言的一些基本规律与特点。其次,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汉语言的素养和语感水平,需要教师有对语言敏锐的把握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二、语文课上读出语文味
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识字、读书、做文章,中国古代教育就干这三件事。”语文课是一门“抑扬顿挫”的艺术,我们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读要贯穿教学整体。读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让学生通过范读、默读、诵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从而形成正确的语感、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离不开诵读,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者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融合,以读代讲、代问;以读传知、悟情;以读启思、悟理;以读赏美悟神,通过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语文素养。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我设计了三个大的教学板块,1、初读,理思路。2、再读,悟感情。3、细读,品语言。以读贯穿教学始终,在读的同时用班得瑞的钢琴曲《春野》作为背景音乐,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活动中感悟到了文章的情感美,细细品味了文本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寓教于读,寓学于读中,使学生如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色。
三、语文课上写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落脚点在于写,写是对听、说、读的综合检验,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给学生一些写作的引领,这得看教师的专业功底,教师能走进文本赏析,走出文本导写,学生就会写作,就能写作,就能写好,读中学写,学以致用,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之所在。
为此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就应当集中把握三个问题,其一,写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研究内容——一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乃至全篇,都应有个正确的认识。其二,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研究写法——练字遣词、辞格运用、详略处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形式问题,应根据需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地解释清楚,使学生悟其“道”,得其“法”,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功力。其三,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提高品味、鉴赏作品的能力,搞清之所以“这样写”的作用和功效,增强其理性认识。当然,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篇章中去认识形式,借鉴形式进而学会运用形式,真正把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体现出文本色彩。
四、语文课上品出语文味
语文课姓语,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为基本。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品味比较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语文课要关注文字,所有教学细节无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文字形成波澜,要“着眼于精神,着力于文字”。重视文字语言的赏析,就引入了对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韵味体悟的源头活水。
1、品“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透过题目,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的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梗概,写作的脉络,作者的观点……文章,通过题目这一眼睛,向读者暗送秋波,眉目传情。课文教学的第一步,就要品读文题,抓住了这一点就牵住了牛鼻子。
2、品“词语”。“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的精湛词句与跟他相近词句进行比较,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学生比较,推敲感悟课文语言,对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增强教学境界的艺术美,浓化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极为有利。
2、品“语句”。理解性探索阅读是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一步,只有对关键句、重点句理解透彻,才能准确把握文意;只有弄清疑难句,才能扫清理解全文的障碍。
3、品“语段”。品读文章要抓重点句段、疑难句段,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遵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的原则。
以上是我在课改浪潮中的一点小体会,小感悟。如何让语文课有语文味,也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摸索的一个课题。坚信,在语文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