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学生”也不再有好工作
最新调查显示,蚁族学历层次比例最高的为本科,占到总数的49.8%,其次大专比例为22.4%。2010年“蚁族”里毕业于211重点院校的人数比例达到了28.9%,明显上升。变化最大的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北京地区有研究生学历的“蚁族”比例从2009年的1.6%增加到2010年的7.2%,
对于蚁族,人们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他们一般毕业于不太好的学校或专业,因为就业困难,所以才无奈蚁居,而越来越多的重点院校毕业生成为“蚁族”,让人颇感意外。这说明,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容乐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除非你极其优秀,才有脱颖而出的可能,工作好坏与个人能力之间的联系正在逐渐减弱。
“男生”、“研究生”,在以往的就业市场上,一般会被认为是“香饽饽”,但在2010年,男硕士“蚁族”已经不罕见了。
“蚁族”到“精英”的蜕变愈发艰难
92.8%的“蚁族”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绝大多数为“80后”,30岁以上的蚁族比例由去年的3.1%上升到5.5%。年龄向上攀升的趋势,反映出“蚁族”摆脱聚居的困境需要更长时间,从“蚁族”到“精英”的蜕变愈发艰难。
大学毕业后奋斗5年左右,如果在城市没有实现梦想,大部分人选择了离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十而立”,到了“蚁族”身上呈现为“三十而离”这样一种现象。
从职业状况看,绝大多数“蚁族”为专业技术人员或商业服务业人员,个体经营、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私有制企业,仍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蚁族”,从2009年仅有的0.2%下降到2010年的几乎为零。
从专业分布看,“蚁族”大多分布在工学、医学、经济、管理等近年被认为相对热门的专业。
我还在奋斗,我的未来不是梦
83.6%的受访者认为未来5~10年内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会“提升”,65.6%的受访者对自己未来成功很有信心。与之相应的是,近一半“蚁族”对自身未来出路思考的回答中,都含有“努力”、“奋斗”这两个词。
外界普遍认为蚁族是弱势群体,但超过五成的蚁族自己并不这样看。虽然艰难地“漂”在大城市,但他们仍然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也可以拥有与所谓“城二代”PK的社会竞争力。尽管现状并不如意,但他们还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依然在坚持,依然在奔跑,依然在奋斗。从他们身上,能深刻感受到一种蚂蚁的精神。
背景延伸
生活艰辛 精神不沉——在校大学生实地调查“蚁族”感言
“千里之行颠覆了我们之前设定的一些观点。”天津大学学生王佳说自己第一次见到“蚁族”这个词是在网上,她当时的感受是“震撼”,但在实地暗访了“蚁族”之后,她平静了。
2010年暑假,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1名学生组成实践队,以租房为名,暗访了北京、上海等地“蚁族”聚居区,与传说中的“蚁族”面对面。
“‘蚁族’并不像传说的那样痛苦迷惘。”实践队发现,“蚁族”的生活条件尽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绝大多数仍有较好的基本保障和稳定的工作,他们并不消沉,反而视之为奋斗的必经阶段。大多数蚁族积极、阳光、向上,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认为靠自己的打拼总会找到立足之地,也不想别人去打扰他们的生活,更不想成为焦点。
“‘蚁族’现在虽然成为大众话题,但实质仍然是小众问题。”实践队在实地调查后认为,“蚁族”并非想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只是社会的普通成员,一些媒体不恰当的渲染和引导会对读者产生误导,很多有关“蚁族”的报道过于脸谱化、简单化了。由于资历有深浅、能力有大小、学识有高低,人们的收入和生活状况有差异是正常的。人们对“蚁族”的关注,应把更多的目光转向让他们得以发展、实现社会流动的制度通道。
实践队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或许是“蚁族”出现的因素之一。比如,一些大学生主修经济管理类学科,在三四线城市很难有用武之地,为了学有所用,不得不留在大城市。还有很多学生,虽然在其他城市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大城市无疑有更多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他们的这次实地调查还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矛盾”,那就是在旁观者眼中,漂在大城市的“蚁族”生活条件也许过于艰苦,然而,超过六成的受访在校大学生表示,毕业后仍会选择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发展。
最新调查显示,蚁族学历层次比例最高的为本科,占到总数的49.8%,其次大专比例为22.4%。2010年“蚁族”里毕业于211重点院校的人数比例达到了28.9%,明显上升。变化最大的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北京地区有研究生学历的“蚁族”比例从2009年的1.6%增加到2010年的7.2%,
对于蚁族,人们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他们一般毕业于不太好的学校或专业,因为就业困难,所以才无奈蚁居,而越来越多的重点院校毕业生成为“蚁族”,让人颇感意外。这说明,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容乐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除非你极其优秀,才有脱颖而出的可能,工作好坏与个人能力之间的联系正在逐渐减弱。
“男生”、“研究生”,在以往的就业市场上,一般会被认为是“香饽饽”,但在2010年,男硕士“蚁族”已经不罕见了。
“蚁族”到“精英”的蜕变愈发艰难
92.8%的“蚁族”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绝大多数为“80后”,30岁以上的蚁族比例由去年的3.1%上升到5.5%。年龄向上攀升的趋势,反映出“蚁族”摆脱聚居的困境需要更长时间,从“蚁族”到“精英”的蜕变愈发艰难。
大学毕业后奋斗5年左右,如果在城市没有实现梦想,大部分人选择了离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十而立”,到了“蚁族”身上呈现为“三十而离”这样一种现象。
从职业状况看,绝大多数“蚁族”为专业技术人员或商业服务业人员,个体经营、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私有制企业,仍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蚁族”,从2009年仅有的0.2%下降到2010年的几乎为零。
从专业分布看,“蚁族”大多分布在工学、医学、经济、管理等近年被认为相对热门的专业。
我还在奋斗,我的未来不是梦
83.6%的受访者认为未来5~10年内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会“提升”,65.6%的受访者对自己未来成功很有信心。与之相应的是,近一半“蚁族”对自身未来出路思考的回答中,都含有“努力”、“奋斗”这两个词。
外界普遍认为蚁族是弱势群体,但超过五成的蚁族自己并不这样看。虽然艰难地“漂”在大城市,但他们仍然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也可以拥有与所谓“城二代”PK的社会竞争力。尽管现状并不如意,但他们还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依然在坚持,依然在奔跑,依然在奋斗。从他们身上,能深刻感受到一种蚂蚁的精神。
背景延伸
生活艰辛 精神不沉——在校大学生实地调查“蚁族”感言
“千里之行颠覆了我们之前设定的一些观点。”天津大学学生王佳说自己第一次见到“蚁族”这个词是在网上,她当时的感受是“震撼”,但在实地暗访了“蚁族”之后,她平静了。
2010年暑假,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1名学生组成实践队,以租房为名,暗访了北京、上海等地“蚁族”聚居区,与传说中的“蚁族”面对面。
“‘蚁族’并不像传说的那样痛苦迷惘。”实践队发现,“蚁族”的生活条件尽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绝大多数仍有较好的基本保障和稳定的工作,他们并不消沉,反而视之为奋斗的必经阶段。大多数蚁族积极、阳光、向上,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认为靠自己的打拼总会找到立足之地,也不想别人去打扰他们的生活,更不想成为焦点。
“‘蚁族’现在虽然成为大众话题,但实质仍然是小众问题。”实践队在实地调查后认为,“蚁族”并非想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只是社会的普通成员,一些媒体不恰当的渲染和引导会对读者产生误导,很多有关“蚁族”的报道过于脸谱化、简单化了。由于资历有深浅、能力有大小、学识有高低,人们的收入和生活状况有差异是正常的。人们对“蚁族”的关注,应把更多的目光转向让他们得以发展、实现社会流动的制度通道。
实践队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或许是“蚁族”出现的因素之一。比如,一些大学生主修经济管理类学科,在三四线城市很难有用武之地,为了学有所用,不得不留在大城市。还有很多学生,虽然在其他城市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大城市无疑有更多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他们的这次实地调查还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矛盾”,那就是在旁观者眼中,漂在大城市的“蚁族”生活条件也许过于艰苦,然而,超过六成的受访在校大学生表示,毕业后仍会选择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