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被专家称为21世纪普级的绿色保健食品,有“地下苹果”、“第二面包”之美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的市场需求量大增,种植马铃薯在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越发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为了探索高效农业,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带领马铃薯科技示范户,连续三年进行了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套种技术的试验,经过几年的实践,终于摸索出一条成功的种植模式,2万亩马铃薯间作玉米试验田平均每亩产马铃薯1700公斤,玉米400公斤,亩效益达2180元以上,为我县农民致富创造了一条新途径。
一、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具有充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铃薯与玉米间套种模式应用范围较广,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本着农作物间作套种的原则。
首先利用矮与高的原则,如马铃薯的植株较矮,与玉米间作,植株纵横发展彼此干扰少,更有利于通风透光,促进作物早熟高产。
其次利用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既达到用地养地目的,又可因馬铃薯与玉米根系深浅不一致而充分利用土壤各层次的各种营养物质,不会因或某一元素缺少造成生理病害的发生。
再次利用了生育期短与长的间作原则,让生育期短一点的马铃薯与生育期长一些的玉米进行搭配种植,这样互相影响小,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有效条件而达到全年的高产丰收。
(二)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套种所具备的植株特性。从马铃薯特性来看,很多马铃薯品种结薯早,生长期短,植株多为直立型,播种期比玉米早,等马铃薯收获时,玉米才进入生长盛期,从共生期上无明显的不良影响。待马铃薯收获后,田间透光通风好,边际效应大,这对玉米生长十分有利。作为主栽作物的马铃薯较耐阴,在马铃薯茎叶、块茎大量生长时,玉米植株尚小,马铃薯这时可充分利用光能与地力形成产品器官,到玉米拔节长高时,马铃薯由块茎膨大高峰逐渐趋向成熟。同时,玉米高大对马铃薯还有遮光降温的作用,有利于块茎的发育。而收获马铃薯时把茎叶培壅在玉米根部,等于为玉米根部多施了一次有机肥,从而为玉米高产打下基础。
二、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的主要种植技术
(一)合理的配比结构与品种选择:
根据试验结果和经验证明,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应采用2行马铃薯2行玉米(即2:2)的方式比较适宜。具体株行距可根据马铃薯和玉米品种的植株高矮和熟期而定。在我县当地选用了熟期在60天左右的早熟品种如早大白、东农303、费乌瑞它等品种,以上品种均具有分枝少,匍匐茎短,结薯集中,适合与玉米间作的特点。玉米选用符合当地积温的高产、抗病、杆粗、株高适宜的优良品种绥玉7号、龙单38间作效益都很好。
(二)具体方法是:
马铃薯的播种期是在当地晚霜前25天,气温稳定通过5-7℃时为最佳播种期,我县适合在4月25日左右播种为宜。在播种前一个月左右将马铃薯出窖,按种植要求,做好选种、困种、催芽等工作。待芽长到1.5厘米时即可切芽播种。切芽块前一定要切刀消毒,用70%的酒精浸泡切刀即可。切芽块要注意质量,每一芽块要达到40克以上重,并且大小均匀。不要过长或过扁,以减少马铃薯空株率和双株率,保证马铃薯的播种质量达到农艺要求。玉米的播种期较马铃薯晚,一般在5月10日左右,最好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马铃薯和玉米的株行距均为30厘米,每一播幅为120厘米宽。每667平方米种马铃薯和玉米各3500株。科学施肥与化学除草,由于马铃薯追肥不方便,因此提倡一次性施足底肥的原则,肥料以农家肥为主。每亩施腐熟的优质农家肥4000公斤,基肥比常规增施20%,施入磷酸二铵15-20公斤,尿素12-15公斤,硫酸钾25公斤,配以少量的硫酸锌2公斤。生长期间结合叶面肥,按作物长势喷施1-2次叶面肥,效果很好。马铃薯属喜磷、钾较多作物,而玉米则喜氮多而磷、钾较少的作物,二者间作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土壤和肥料的养分,使营养异质效果十分明显。化学除草要慎重,应选择对马铃薯和玉米都无害的除草剂,如选用乙草胺对马铃薯和玉米的除草效果都很好。具体用量为:90%浓度的乙草胺药液每667平方米施用100-130毫升为宜,能达到很好的除草效果。
三、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套种的推广前景广阔
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套种,是农业耕作制度变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地力、劳力、光、热、气和节约水、肥等自然资源,合理调整套种作物,改善了作物共同生存环境,使之充分发挥作物的互助作用,收到增加生产,丰富人们食物营养、加速农业内部调整,推动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效果。薯、玉间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马铃薯与玉米间套种技术不仅能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是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易撑握的一项适合我县当地大面积推广的经粮间作套种模式,它不仅充分发挥了马铃薯与玉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优势,并且能较快地把这些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薯、玉间作套种将为促进我县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具有充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铃薯与玉米间套种模式应用范围较广,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本着农作物间作套种的原则。
首先利用矮与高的原则,如马铃薯的植株较矮,与玉米间作,植株纵横发展彼此干扰少,更有利于通风透光,促进作物早熟高产。
其次利用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既达到用地养地目的,又可因馬铃薯与玉米根系深浅不一致而充分利用土壤各层次的各种营养物质,不会因或某一元素缺少造成生理病害的发生。
再次利用了生育期短与长的间作原则,让生育期短一点的马铃薯与生育期长一些的玉米进行搭配种植,这样互相影响小,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有效条件而达到全年的高产丰收。
(二)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套种所具备的植株特性。从马铃薯特性来看,很多马铃薯品种结薯早,生长期短,植株多为直立型,播种期比玉米早,等马铃薯收获时,玉米才进入生长盛期,从共生期上无明显的不良影响。待马铃薯收获后,田间透光通风好,边际效应大,这对玉米生长十分有利。作为主栽作物的马铃薯较耐阴,在马铃薯茎叶、块茎大量生长时,玉米植株尚小,马铃薯这时可充分利用光能与地力形成产品器官,到玉米拔节长高时,马铃薯由块茎膨大高峰逐渐趋向成熟。同时,玉米高大对马铃薯还有遮光降温的作用,有利于块茎的发育。而收获马铃薯时把茎叶培壅在玉米根部,等于为玉米根部多施了一次有机肥,从而为玉米高产打下基础。
二、马铃薯与玉米间作的主要种植技术
(一)合理的配比结构与品种选择:
根据试验结果和经验证明,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应采用2行马铃薯2行玉米(即2:2)的方式比较适宜。具体株行距可根据马铃薯和玉米品种的植株高矮和熟期而定。在我县当地选用了熟期在60天左右的早熟品种如早大白、东农303、费乌瑞它等品种,以上品种均具有分枝少,匍匐茎短,结薯集中,适合与玉米间作的特点。玉米选用符合当地积温的高产、抗病、杆粗、株高适宜的优良品种绥玉7号、龙单38间作效益都很好。
(二)具体方法是:
马铃薯的播种期是在当地晚霜前25天,气温稳定通过5-7℃时为最佳播种期,我县适合在4月25日左右播种为宜。在播种前一个月左右将马铃薯出窖,按种植要求,做好选种、困种、催芽等工作。待芽长到1.5厘米时即可切芽播种。切芽块前一定要切刀消毒,用70%的酒精浸泡切刀即可。切芽块要注意质量,每一芽块要达到40克以上重,并且大小均匀。不要过长或过扁,以减少马铃薯空株率和双株率,保证马铃薯的播种质量达到农艺要求。玉米的播种期较马铃薯晚,一般在5月10日左右,最好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马铃薯和玉米的株行距均为30厘米,每一播幅为120厘米宽。每667平方米种马铃薯和玉米各3500株。科学施肥与化学除草,由于马铃薯追肥不方便,因此提倡一次性施足底肥的原则,肥料以农家肥为主。每亩施腐熟的优质农家肥4000公斤,基肥比常规增施20%,施入磷酸二铵15-20公斤,尿素12-15公斤,硫酸钾25公斤,配以少量的硫酸锌2公斤。生长期间结合叶面肥,按作物长势喷施1-2次叶面肥,效果很好。马铃薯属喜磷、钾较多作物,而玉米则喜氮多而磷、钾较少的作物,二者间作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土壤和肥料的养分,使营养异质效果十分明显。化学除草要慎重,应选择对马铃薯和玉米都无害的除草剂,如选用乙草胺对马铃薯和玉米的除草效果都很好。具体用量为:90%浓度的乙草胺药液每667平方米施用100-130毫升为宜,能达到很好的除草效果。
三、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套种的推广前景广阔
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套种,是农业耕作制度变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地力、劳力、光、热、气和节约水、肥等自然资源,合理调整套种作物,改善了作物共同生存环境,使之充分发挥作物的互助作用,收到增加生产,丰富人们食物营养、加速农业内部调整,推动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效果。薯、玉间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马铃薯与玉米间套种技术不仅能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是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易撑握的一项适合我县当地大面积推广的经粮间作套种模式,它不仅充分发挥了马铃薯与玉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优势,并且能较快地把这些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薯、玉间作套种将为促进我县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