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叙事理论进行历史事件教学的探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t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叙事本位”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本文以作者在八年级历史上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华书局版)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以叙事理论为依据,以人物、情节、场景三要素为中心组织教学。
  [关键词]叙事本位历史事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97
  “叙事本位”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例如《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受到后世史家的无上膜拜,其具有最完备的叙事功能和最完美的叙事技巧。《史记》中那些经典的“故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行动中的人物,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具体明确的场景等,由这诸种因素组合成一个个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笔者在八年级历史上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的教学中,试图以叙事理论为依据,以人物、情节、场景三要素为中心组织教学。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情节是“九一八事变后,国共关系的变化”。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日军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是事件发展的具体场景,张学良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典型人物。
  一、场景:构建特定的历史背景
  叙事理论认为,故事的进展要把人物的行动放在具体的环境中以构成场景。在历史教学中也强调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笔者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侵华”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这两个内容的讲述来构建历史背景,力图使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的前因。日军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是国共关系变化的根源。
  【教学实践】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侵华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南满铁路
  日军进攻北大营
  日军在沈阳城墙上射击
  把学生分为两组,根据所给图片的提示,分别针对九一八事变写一则新闻报道,另一组学生以日本记者的身份报道,一组学生以中国记者的身份报道(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简单经过、结果)。
  2.侵略的扩大
  根据地图(地图略)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日军占领热河;1935年,占领河北;策划华北五省自治……日本扩大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播放视频)介绍抗日救亡运动。
  学生思考: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对当时的局势有何影响?
  二、情节:展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在叙事理论中,情节是按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本课把“九一八事变后,国共关系的变化”作为叙事的主要情节,通过对比“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等事件中国共两党的不同看法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完整地揭示了国共关系的变化历程,从而构成叙事的主要情节。情节的发展以“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为背景,步步深入,西安事变是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这种设计通过材料的呈现,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国共关系的表现及变化的过程,最终引导学生得出 “国共合作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结论,从而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认,使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教学实践】
  (三)化干戈为玉帛——国共关系的变化
  材料一
  材料二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谴责日军侵略。
  1931年9月30日,中共再次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宣称“日本侵掠东三省的事变,不但丝毫不能减轻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统治的进攻,而且却正相反,正因为这些事件,中国共产党将加倍努力去推翻帝国主义的工具中国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
  1.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共关系国民党:剿共,寄希望于“国际公理”,准备抗日共产党:反蒋抗日
  材料三当今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八一宣言》(1935年8月)
  材料四1935年,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蒋介石对正在进行的中日外交谈判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调整了对苏联的态度。后又提出“打通与共产党的关系”。
  2.华北事变后的国共关系国民党:“打通与共产党的关系”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材料五西安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发表救国八项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学生思考:“八项主张”的核心是什么?其发表有何意义?
  材料六如何处置蒋介石:
  国民党内部主张无力讨伐张学良,并准备派飞机炮轰西安城主张答应张、杨的八项主张,谈判解决
  毛泽东领衔发表《红军将领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政府电》,指出南京决定讨伐张、杨,会造成“亲痛仇快之讥,千秋万世,永难煎涤”……并表示红军愿与国民党军队“联袂偕行,共赴民族革命之战场,为自由解放之祖国而血战”。   学生讨论:哪一种主张更有利于当时中国的形势?
  材料七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1936年12月27日:“十年的内战,什么来结束内战?就是西安事变。”
  学生思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3.西安事变:国共关系的转折,时局转换的枢纽。
  材料八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目的在于取消国内两个政权的对立,便利于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反对日本的侵略。”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项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提议的决议案。
  4.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人物:认识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情节发展的动因,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在本课中,笔者把张学良设定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典型人物,力图让学生理解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对于抗日战争这一阶段的史实,有些学生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有所了解,但往往会把历史人物脸谱化。本课“西安事变”是教学重点,也是情节发展的高潮,笔者主要通过当事人的话语,让学生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
  【教学实践】
  材料九1936年12月13日下午5时,张学良的讲话:“如蒋委员长能放弃过去主张,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们马上绝对拥护他,服从他!那时甚至他对我们这次行动,认为是叛变而惩处我们,我们绝对坦然接受,因为我们所争的是主张,只要主张能行通,目的能达到,其他均非所计!”
  学生思考: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十张学良一到南京就正式致函蒋介石,表示此次:“随节来京,是以至诚,愿领受钧座之责罚,处以应得之罪,振纪纲,警将来,凡有利于吾国者,学良万死不辞。”
  学生思考:张学良为什么要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你认为张学良有哪些性格特点?
  结语:历史事件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用叙事理论可以把这些要素进行选择、编排,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教学情节的设计要突出事件的进程,有逻辑性,有矛盾冲突,展现“宏大叙事”,客观、真实。场景、人物的选择要围绕情节的展开来设定,避免片面。场景、情节、人物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景叙述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光荣并热爱自己这一神圣的事业,坚信“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我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对工作勤勤恳恳,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特别是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期间,我所带班级班风、学风良好,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级”,成绩显著,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表彰。下面,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在学校里,学生与班主任接触的时间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科教师都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课改理念,以响应素质教育时代的发展需求。传统的“低效”“无效”课堂随处可见,为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以适应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所谓高效课堂,主要是指师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就是追求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过程。在本论文中,笔者将结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地理教育》创刊于1980年,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始终以最好地为中学地理教学与教研服务为办刊宗旨。为教师们在地理科学知识传播、地理改革信息传递方面,提供参考和帮助;为教师们在交流教研成果、拓展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方面铺路搭桥、穿针引线。在教师的教育人生旅程中,有《地理教育》相伴,原本寂寞的路就有了生气。边走边看,边看边悟,边悟边交流彼此行路的心得体验,一路相携,享受着这蕴含浓郁人文气息的地理空间
2011年的政治高考试题总体偏难,学生得分较低,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中学教师和学生该如何应对呢?笔者从以下五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来带动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作为教书育人的现代政治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本学科边缘知识。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政治教师应当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知识杂家,要多阅读报刊,多收看新闻,关心国内
八旗兵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产生了八旗兵,最初是狩猎组织,后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1601年初创时只有四部,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后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万人。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为世袭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选。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还满足了女真生产的发展。  清军入关后,
“设疑、对话、延伸”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包含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设疑。设疑就是设置问题,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精妙设疑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解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二是对话。对话就是师生、生生借助历史语言的形式进行平等的有意义的交流,它是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是学生能否提升解疑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三是
一、导入  读完本文有什么感觉?  证据,是用来证明什么的?(证明、说明有些不知道的东西)文章有个动词贯穿全文你能注意到吗?(“知道”这个词贯穿全文)那么你能发现作者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吗?关于知道和不知道,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请看幻灯片(哪个动词频率最高)。  问过同学初读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感受,有同学说是作者的故乡消失了,他回想起他的故乡。也有同学说读不大懂。我想除了对消失的故乡的回
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是地理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部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综观湘教版的地理教材,不难发现与以往教材相比,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许多“活动”,它更多地要求学生自主去进行探索、求证、总结和运用。为此,新课程的地理活动教学要紧扣
当前忽视历史地图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历史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笔者认为在课程资源的百花园中,历史地图册是教师进行直观教学的最好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恰当使用它能够显著地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这是由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的最基本特点就是“过去性”,如何让学生把一个离自己非常遥远而又陌生的历史变为熟悉的、易懂的学习对象呢?历史地图册中丰富的图片和史料可以让学生
笔者前段时间参加了平生第一次公开课比赛。结果虽令人满意,但过程却很艰辛。现结合自身参赛经历,谈一谈本次公开课比赛给笔者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学会“抉择”  参赛与否或者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参加,对体育教师来说,都是一种选择。面对抉择,他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不参加  有些执教多年、经验丰富的教师,由于交流活动名额有限,只好“忍痛割爱”,把学习、交流的机会留给年轻教师;有些教师因为吃不了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