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舞台上的日式变奏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q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日本动画导演宫崎骏的作品为例,研究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与发展。本文先对日本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继而以文本分析为主,探究宫崎骏动画中体现的以本土化推向国际化,借国际化实现本土化的精神,总结出宫崎骏动画作品能够风靡亚洲,走向世界的意义旨归。
  【关键词】宫崎骏 动画影片 文化融合
  宫崎骏动画作品对于传播日本的民俗传统和风土人情有重要作用,对于他国的动画事业的国际化生存有重要启示。目前,国内关于宫崎骏动画影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视角:其一,人文视角展现人性的扬善弃恶、人与自然的一体共生、人与人的相处法则;其二,艺术视角分析宫崎骏动画影片的色彩、配乐对揭示内涵、烘托气氛、渲染主题的重要作用;其三,传播学视角探究宫崎骏动画体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高语境文化。
  一、宫崎骏动画中的日本传统文化
  宫崎骏电影充分发挥动画电影的特性,对日本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加工与再创作,通过神奇丰富的想象反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
  1、本土化的创作符号
  宫崎骏将动画中的角色与物品赋予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使观众一看到就会联想到它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千与千寻》便是日本民俗题材的大汇集的典型。日文片名《千と千尋の神隠し》中的“神隠し”是一个具有浓郁日本民俗特色的词,意思是“被神仙藏起来”,以前日本人用这个词来指孩子或女子无故失踪、无法找到的情形,契合了主人公千寻的经历。古怪的钟楼、隧道入口长满青苔的石像、供奉神明食品街、澡堂挂着的布帘和红灯笼、澡堂内部的木质结构以及墙壁装饰画都体现了日式传统风格。在浴池清洗污秽的河神原型是《古事记》中的海神;无面男是日本春日大社祭经常出现的面具神。①宫崎骏并没有沿袭原有的思路,而是在符合动画影片本身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润色,使其造型更易为现在的观众所接受,同时赋予它们人性化的一面。剧中的每个角色似乎都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个性:比如汤婆婆是金钱至上的经营者,可一旦面对自己的孩子又变得十分体贴;无脸人只会用物质的方式来拉拢人心,像孩子一样的幼稚单纯。
  2、“照叶林文化论”
  对自然的崇拜使日本民族形成特有的“森林信仰”。文化人类学家中尾佐助的照叶林文化论对宫崎骏的创作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中尾佐助认为,日本群岛按植物的生态可划分为东西两个文化圈。西(南)部的文化圈,称照叶文化圈。在照叶林文化和自然崇拜的双重影响下,日本民族形成特有的“森林信仰”。学者梅原猛指出“‘森林信仰’让日本民族对环境充满感激和敬畏,这种情感被植入日常生活,最终演化为日本社会独有的义礼观——情意世界的报恩观念”。②宫崎骏以照叶文化圈为坐标进行创作,展开了超越国家与民族的开阔视野,精灵或妖怪居住的神界通常被设计成神秘的森林,比如《天空之城》中承载着雷帕特城的根系繁茂的漂浮树,《龙猫》中小木屋旁边那棵参天的橡树。
  3、反差美学
  反差鲜明而不留余地是日本审美中极重要的一环。日本当代著名导演北野武曾说:“正因有激烈的暴力,才得以藉由其反动,将强烈的爱与温柔表现出来。”这种矛盾的民族性格正如《菊与刀》一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勇敢而又怯懦”③这种民族特性使得宫崎骏动画作品在看似和谐美好的场景下,隐藏着沉重的主题,鲜艳明亮的色调与暴力杀戮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反差,以日本民族文化的独有方式表达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的深刻关注。《幽灵公主》中麒麟神是森林的保护神,是中立和中性的,象征着宇宙制衡的力量;狼神是感性与理性双重结合的化身,既仇恨人类,也对幽灵公主予以慈爱之心;山猪神是感性的化身,为了向人类复仇,鲁莽而不计后果;木精的形象出现在很多日本的民间传说中,但在电影中被寓为森林富裕与繁荣的象征,代表大自然亲和与无辜的一面;邪神则代表了森林与生俱来的狂暴力量。这些形象使影片中不乏血腥暴力的场景,使观众感受到杀戮的不义,同时在影片结尾处一派充满生机的景象又使观众体会到生生不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4、“物哀”美学
  “‘物哀’是江户时代的学者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是一种爱怜感伤的状态、一种悲哀与同情相通的情绪。”“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它不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心灵来感受,如今“物哀”作为日本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已经成为日本人普遍追求的艺术趣味和日本民族共同的审美意识,影响着日本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奠定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龙猫》中姐妹俩惺惺相惜之情、盼望母亲康复的急切与母亲归家不得的失望之情以及小男孩儿对姐姐的情谊,体现出宫崎骏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透露出淡淡的“物哀”之美。
  三、宫崎骏动画中的文化融合
  宫崎骏动画擅长表现西方文化特征,但又很好地保留了本国最具传统意义的古典特色,让观众联想到近现代日本的典型写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正是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不断吸收西洋文化。这种将本土化立足国际化的转换使场景设计更具多元化,也更有神秘感,符合了观众追求新鲜的“求异”心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动画中找到自己熟悉的事物,这种文化的融合成就了日本独特的“杂糅”文化。
  1、动画视听的融合
  当今动画制作多采用CG技术,而手绘作画已经很少。在这样一个动画制作趋势下,宫崎骏仍然坚持以手绘作画为主,辅以CG技术,使他的动画影片既体现迪士尼、梦工厂等西方动画的技术水平,又保留东方动画的含蓄美,体现东西方文明融合的独特韵味。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3DCG的使用是有所控制的,“移动城”相当大一部分是人手绘画。宫崎骏动画独特的“温暖”映像之美,也是全靠这样的传统手绘作画。
  宫崎骏动画的配乐将日本与西方音乐巧妙融合,体现了东西文化音乐层面的融合。《天空之城》运用许多爱尔兰民谣,烘托出飘渺与悲哀的色彩;《魔女宅急便》糅合了吹管乐和美国乡村音乐与民谣风格,充满了异域风情;《千与千寻》用钢琴独奏与弦乐编曲捕捉小女孩千寻调皮、可爱、奇趣、踌躇、犹疑、不安、感伤的情感世界。不管是《风之谷》中《娜乌西卡的安魂曲》,还是《千与千寻》中具有日本传统民谣风格的主题歌《永远同在》,都显示出宫崎骏动画配乐的独运匠心,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至今。   2、文化背景的融合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格局走向崩溃,以左翼的社会理想坚持社会批判态度的宫崎骏的政治意识受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此同时,日本战后的泡沫经济彻底瓦解,整个社会陷入了经济不振和方向迷失的泥潭。在这样的背景下,宫崎骏于1989年推出《魔女宅急便》,描写了和平年代一名13岁魔女的自立和成长历程,体现了日本当时对生存现实的确认和对日常性问题的思考。
  《千与千寻》改编自德国作家米夏埃尔·恩德《讲不完的故事》,虽然源于国外题材,但它异国情调的外衣里却裹着日本文化特质。为“油屋”供应热水的锅炉系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工厂的再现;人声鼎沸、金碧辉煌的“油屋”浴场是古代日本市井风情的写照。影片将代表日本传统文化的古日式大木屋、传统和服、木质浴桶等与代表西方现代文明产物的箱式电梯,电话,海底隧道等融合,既体现了深沉的日本传统审美,又不失活泼的现代风味。整部动画的场景设计亦古亦今、亦真亦幻,融传统民俗与现代社会、东方韵味与西式风情于一体,为动画故事的开展准备了一个充满神秘奇幻色彩的舞台。
  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日本作为世界上东西方文明融合最为明显的国家,很好的将本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融会贯通。在这个全球化蔓延的社会环境中,那些陌生而淳朴的、传统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似乎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也更能打动人们的心。获得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的《千与千寻》使宫崎骏动画达到了顶峰。《华盛顿邮报》赞其“规模盛大,创意惊人”,《纽约时报》也承认该片是“一部纯洁质朴的巨作”。宫崎骏动画跨越了观众层次和年龄的区分成为一个知名的电影品牌,获得了大众范围的认可。也因此,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已经拥有了任何日本电影公司都难以望其项背的票房号召力。宫崎骏动画引起现代人对日本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日本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无形中提高了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①李艳芬:《宫崎骏动画中日本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②梅原猛:《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21
  ③[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2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立足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跨界融合实践,从“提升新闻反应速度、扩大报道影响力、提升报道专业性和独家性、整合全天观点”四个层面,阐述了跨媒体新闻采编指挥体系的作用和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跨媒体融合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横向部门构架与纵向生产流程的关系,各媒介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高层决策与一线执行的关系,“合”与“分”的关系。  【关键词】跨媒体采编 跨界融合 合作与竞争  2010
【摘要】进入2008年以来,各种经济现象都表明,浙江省已经进入了第三次经济转型期。为探究作为反映社会现象,疏导社会情绪、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媒体在这一场经济转型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承担何种责任,笔者以浙江广电集团各频道新闻档节目为分析对象,从数量、性质、题材等几个方面对一个时期内的新闻节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由此认识到,媒体的责任说虽然由来已久,但在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媒体需要不断紧跟时代,调
【摘 要】先进典型人物,是社会的正能量,是时代的领跑者。近年来,蚌埠日报采写刊发了一系列体现蚌埠特色、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报道,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崇高人格魅力、高尚道德情操和巨大精神感染力的英雄群体,在全市甚至全省、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发挥了良好的标杆作用和示范效应。  【关键词】蚌埠日报 典型报道 典型宣传  先进典型人物,是社会的正能量,是时代的领跑者。做好先进典型人物宣传,是新闻媒体义不
【摘要】产经新闻网络专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选题聚焦热点,以小见大,富有经济引导力;二、“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信息传播模式;三、多元化页面设计彰显特色,多方位满足网民需求。产经新闻要实现其实用性、功能性、服务性的最终目的,应着力提升经济新闻的价值引导力。  【关键词】产经新闻;网络专题;报道策略  产经新闻作为经济报道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报道内容聚焦市场中的企业、行业与产业。就企业而言,产经新闻关注
【摘 要】脱口秀,经过短暂的发展,逐渐在欧美电视市场站稳脚跟,并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娱乐脱口秀,作为一种融合娱乐和谈话节目的新形式,亦逐渐蓬勃发展,然而发展道路充满荆棘。本文分析了娱乐脱口秀的困境,及《今晚80后脱口秀》带来的启示,探讨脱口秀的长远生存之道。  【关键词】泛娱乐化 同质化 《今晚80后脱口秀》  一、脱口秀节目的兴起与发展  脱口秀,英文“Talk show”音译而
【摘要】真实性、指导性和生动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始终把握新闻“三性”,以达到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之目的。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 指导性生动性    一、物质的第一性决定新闻的真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人脑
【摘 要】詹姆斯·凯瑞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为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本文在区分“传递观”与“仪式观”的基础上,探究“仪式观”视角下的新闻观,以及传播技术对人们的影响。  【关键词】詹姆斯·凯瑞 传播仪式观 传播技术    一直以来我们对“传播”一词的理解、我们对传播意义的阐释都侧重于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传授、发送、传送或把信息传给别人。基于这样一种对传
所谓“核心新闻事实”,就是指在一件具体事件过程中,有一个或两个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显著性信息。有三种情况必须学会提炼“核心新闻事实”。  一是应善于在大量的微博线索和网上“报料”中发现、提炼、补充核心事实。今天“厘清事实”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  二是必须学会在动态性事件中捕捉核心新闻事实。常规性的新闻采访, “核心新闻事实”或表现为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或表现为记者置身事态发展核心位置的生动记述。如
【摘要】电台、电视台虽然同属一脉,但生存背景、传播特性、发展环境、思维观点等各不相同。因此,如何避免简单的物理相加,而使二者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反应”,实现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广电产业的提速前行,需要广电从业者们认真思量。   【关键词】广电整合 融合 变革     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去年我省强力推进了广播电视资源的整合。2010年6月18日,亳州电视台、亳州人民广播电台
【摘 要】政务微博作为政府顺应网络时代的产物,成为政府发声和塑造形象的新途径,为政府及时发布信息、了解民情民意、为民服务、与群众互动沟通提供了广阔平台,政务微博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如何掌握新媒体的传播机制,使政务微博真正成为政府执政的有效工具,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南京发布”为例,探究政务微博的影响力所在,以期为政府有效运用和管理政务微博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务微博 影响力 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