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成功的文化都带有综合的特点,只有不断与外界保持吸收、交流的状态,文化才能持久更新,而不致走向自我封闭。”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在《创造性破坏》中如此叙述,伴随着语言接触现象出现的还有经济、政治与教育的变化,这些都与文化息息相关。
文化同化是指不同文化特质的个体、群体经长时期的接触,其中一方单方面地朝另一方接近融为同质文化的一种文化调整方式。[1]古往今来有很多大规模的语言接触现象,但是语言接触之后文化的存留结果却大相径庭。中国古代北魏时期文化汉化过程是逐步加深的,在道武帝、明元帝时期,统治者运用暴力手段挺进中原,迫于时势不可避免地任用汉人参与政事,但又不可避免存在些许顾虑。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一种文化往往会以非常激烈的方式对新理念作出积极回应[2]。这种回应也许会是积极的响应,也可能是极端的反对,正如太武帝时期,拓跋鲜卑族与汉族交流逐渐频繁,崔浩企图按照汉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去“明辨姓族”[3],却由此惹恼鲜卑氏族的利益而被诛杀。直到孝文帝时期,统治者定姓族的四大望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优待并任用南士,这已经是主动吸收汉文化的举措。由此可见,鲜卑族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中原,在文化上却被强大的汉族文化同化,这是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同化的典型例子。
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同化这种现象在国外同样存在,比如冯骥才在《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中描述的麦当劳的大写“M”商标,这是通行于世界的饮食快餐文化标志,但是当它进驻在萨尔茨堡的粮食街上之时,它完全遵从了本土文化,商标不仅缩小了许多倍,还被禁锢在当地极富古典气息的铁艺框架里。萨尔茨堡民风淳朴,他们深爱着自己的文化,所以即便是大量的游客、商业涌入,他们仍不会在利欲熏心的商品世界里无法自拔,他们保持了本心,仍然悠然自得并引以为傲。这就是优势文化的强势之处,弱势文化在与优势文化触碰交流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被同化。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语言数量的确在衰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一种存活下来的语言文化都存在不断吸收外来优质文化的过程,这就使语言比以前更加精细。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一层面看出,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比以前更加丰富。
汉语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借词,如从英语中的“sofa”音译过来的“沙发”,而“kung fu”则是英语借中文的“功夫”得来,这与跨文化贸易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借词是由于一方词汇并不存在,从另一文化中借得。我们可以通过之前中高考的英语总分看出,国内对英语的重视显而易见,各种各样的考核方式——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然而我们母语学科却并没有考核这些内容。英语和小语种在中国的地位大相径庭,家长与考生对待英语甚至超过了对母语的重视程度,所谓的普通话考试、软硬笔书法的考核只跟大学专业有关系,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母语文化的基础要求被放到了大学时代,只跟“专业”相关了?近几年高考改革方案中不断有人提出“英语退出高考”的政策,这也反映出如今大家对外来文化扎根中国教育的质疑。社会中也是如此,考研、考博、考公务员等考试都要求英语成绩优异,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对自己专业有兴趣且有能力在此领域做出卓越研究贡献的人,却因英语不过关就被拒之门外,这是极其可笑又可悲的事情。
然而我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强大坚硬的文化底蕴,要想被外来文化彻底同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身为中国人我们都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我们不可否认语言接触带来的优势,文化交流与经济增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知道,机器的出现将手织机淘汰,这只是自然的进步现象,并不会必然损害产品的质量,由于英国工厂和现代技术的竞争,印度纺织品被迫被设计得更为精美,印度织工要提供消费者的是无法替代的产品,于是他们致力于提升产品和设计的等级,使印度纺织品的质量在此刺激下不断提升。经济发展也是相互的,印度纺织品在没有染料的时候会从国外进口布料,再进行拆分与重组。而文化接触也不能忘记“密涅瓦模式”,就是贫穷文化与小文化为迎合富裕文化和大文化从而“忘记了”如何制作高品质的作品,导致了文化的衰落。从这一方面看,日本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例子,它吸收了多国文化,屡次将那些文化与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整理融合,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日本文化并没有被外来文化彻底同化,而是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接触带来的文化碰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当今世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语言接触越来越频繁,外来词的输入对汉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大量的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医学等词语许多是吸收了西方理念与西方当代物质文明的词语,我们不能在此环境下做到漠不关己,词语甚至是语法结构都会被外来文化影响,但我们必须坚定的是自己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文化交流的筛选,保留优质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文化精萃分类[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17 .
[2]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M].泰勒·考恩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资治通鉴》 第一百二十二卷.
文化同化是指不同文化特质的个体、群体经长时期的接触,其中一方单方面地朝另一方接近融为同质文化的一种文化调整方式。[1]古往今来有很多大规模的语言接触现象,但是语言接触之后文化的存留结果却大相径庭。中国古代北魏时期文化汉化过程是逐步加深的,在道武帝、明元帝时期,统治者运用暴力手段挺进中原,迫于时势不可避免地任用汉人参与政事,但又不可避免存在些许顾虑。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一种文化往往会以非常激烈的方式对新理念作出积极回应[2]。这种回应也许会是积极的响应,也可能是极端的反对,正如太武帝时期,拓跋鲜卑族与汉族交流逐渐频繁,崔浩企图按照汉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去“明辨姓族”[3],却由此惹恼鲜卑氏族的利益而被诛杀。直到孝文帝时期,统治者定姓族的四大望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优待并任用南士,这已经是主动吸收汉文化的举措。由此可见,鲜卑族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中原,在文化上却被强大的汉族文化同化,这是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同化的典型例子。
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同化这种现象在国外同样存在,比如冯骥才在《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中描述的麦当劳的大写“M”商标,这是通行于世界的饮食快餐文化标志,但是当它进驻在萨尔茨堡的粮食街上之时,它完全遵从了本土文化,商标不仅缩小了许多倍,还被禁锢在当地极富古典气息的铁艺框架里。萨尔茨堡民风淳朴,他们深爱着自己的文化,所以即便是大量的游客、商业涌入,他们仍不会在利欲熏心的商品世界里无法自拔,他们保持了本心,仍然悠然自得并引以为傲。这就是优势文化的强势之处,弱势文化在与优势文化触碰交流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被同化。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语言数量的确在衰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一种存活下来的语言文化都存在不断吸收外来优质文化的过程,这就使语言比以前更加精细。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一层面看出,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比以前更加丰富。
汉语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借词,如从英语中的“sofa”音译过来的“沙发”,而“kung fu”则是英语借中文的“功夫”得来,这与跨文化贸易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借词是由于一方词汇并不存在,从另一文化中借得。我们可以通过之前中高考的英语总分看出,国内对英语的重视显而易见,各种各样的考核方式——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然而我们母语学科却并没有考核这些内容。英语和小语种在中国的地位大相径庭,家长与考生对待英语甚至超过了对母语的重视程度,所谓的普通话考试、软硬笔书法的考核只跟大学专业有关系,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母语文化的基础要求被放到了大学时代,只跟“专业”相关了?近几年高考改革方案中不断有人提出“英语退出高考”的政策,这也反映出如今大家对外来文化扎根中国教育的质疑。社会中也是如此,考研、考博、考公务员等考试都要求英语成绩优异,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对自己专业有兴趣且有能力在此领域做出卓越研究贡献的人,却因英语不过关就被拒之门外,这是极其可笑又可悲的事情。
然而我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强大坚硬的文化底蕴,要想被外来文化彻底同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身为中国人我们都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我们不可否认语言接触带来的优势,文化交流与经济增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知道,机器的出现将手织机淘汰,这只是自然的进步现象,并不会必然损害产品的质量,由于英国工厂和现代技术的竞争,印度纺织品被迫被设计得更为精美,印度织工要提供消费者的是无法替代的产品,于是他们致力于提升产品和设计的等级,使印度纺织品的质量在此刺激下不断提升。经济发展也是相互的,印度纺织品在没有染料的时候会从国外进口布料,再进行拆分与重组。而文化接触也不能忘记“密涅瓦模式”,就是贫穷文化与小文化为迎合富裕文化和大文化从而“忘记了”如何制作高品质的作品,导致了文化的衰落。从这一方面看,日本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例子,它吸收了多国文化,屡次将那些文化与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整理融合,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日本文化并没有被外来文化彻底同化,而是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接触带来的文化碰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当今世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语言接触越来越频繁,外来词的输入对汉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大量的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医学等词语许多是吸收了西方理念与西方当代物质文明的词语,我们不能在此环境下做到漠不关己,词语甚至是语法结构都会被外来文化影响,但我们必须坚定的是自己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文化交流的筛选,保留优质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文化精萃分类[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17 .
[2]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M].泰勒·考恩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资治通鉴》 第一百二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