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刊《关于班主任班级教育操作系统研究课题的公告》发布后,不少学校来函来电询问课题申请事宜,并希望我们刊登一些其他地区实施的具体案例。通过全国班集体建设研究中心,我们约请了已进行一年实验的云南省昆明市教育局的傅新峰老师,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做法和体会,以飨读者。
“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较为明确的教育模式,它将引领我们全方位地关注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全身心地探索教育的完美与缺憾,全过程地观察与思考人的个性发展,从而去构建以“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班级组织。
一、“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的现实意义
1.“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健康肌体需要亿万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细胞,而孩子们天天学习、生活的班级就应该成为这样的细胞。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等,和谐的校园、班级氛围才会形成。而“和谐班级”的创建必将推动教育、社会的和谐发展,必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重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用统筹兼顾的辩证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地谋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认识,也是班主任的一种自觉追求,更是班主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进行的“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3.“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是提升班主任专业素质的需要
班主任是班级的一员,同时又是班级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组织者。班主任岗位是教师职业的特殊岗位,因此要求班主任必须掌握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一方面,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学会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另一方面,班主任必须掌握“组织、教育、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班主任要通过自我分析、制订计划、开展实践、进行反思,在研究和学习中不断提高,不断成长,成为有专业化道德、专业化知识、专业化能力的优秀班主任。
4.“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是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孩子们走进校园,进入班级,开始他们的生命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解放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取决于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取决于班主任经营出的那一片育人土地——班级。理想的班级,是唤醒和激活生命潜能的热土,是开发和彰显生命力量的家园,是滋养和提升生命质量的殿堂,因此可以说,“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事业。
二、对“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确定“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这一课题后,昆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市教育局把2007年作为“昆明市班主任建设年”,要求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加大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奖励,加强班集体建设和班主任工作研究,并全面启动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计划利用3 ~ 5年时间,对全市班主任进行全员培训,并成立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各科室、各县(区)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为了更新、转变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市教育局举办了“昆明论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专家系列讲座”,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唐云增、王宝祥、张万祥、李镇西、冯大鸣、傅宏,优秀班主任莫素君、陈晓华等先后来昆讲学、作指导。他们的精彩报告,震撼了全场听众,唤起班主任内心久违的激情与感动。培训学习的过程,是班主任教育思想转变的过程,是班主任情感唤醒的过程,是班主任管理理念重建的过程,更是班主任的创新行动被激活的过程。
面对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危机感和工作性质不断变化的挑战,班主任需要的是观念、方法、知识和能力等全方位的提升和培训。为此,各县(区)教育局也分别制订了班主任培训计划,同时各基层学校的班主任校本培训也全面启动,自上而下形成四级培训系统:省市级骨干班主任培训—县(区)班主任培训—校本培训—班主任自主培训。同时,市教育局在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四个主城区分别确定5所学校为试点,就“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进行课题研究,或开展专题讲座,或进行案例分析,或举办读书交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及时总结。
“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工程庞大,为加强其可操作性,我们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这次探索与实践的突破口,以全新的设计理念、科学的操作策略和渐进的方式不断实践。如盘龙区第十中学,为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开辟了校园文化长廊、班级文化展示台,展示内容包括科技、文化、历史、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还有学生的书法、摄影作品等。同时,我们注重班主任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文化素养、人格魅力的提高。云南师大附小的班主任在“优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建设灵动的班级文化,取得了显著的实效。他们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遵循“突出教育功能、注意整体设计、显示班级个性、强化学生主体”的四个原则,让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会说话”,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足迹;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把规则变为学生认同的内化要求”,在执行过程做到“人人都有小岗位”,尤其是颇具创新的“班级文化展演制”,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孩子们在自我展示活动中“人人有快乐追求、时时有成功喜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把自然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以及“联大”文化融入到班级建设中,起到了“小班级,大文化”的教育作用。
三、“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的初步成果
通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广大班主任在教育理念、精神世界、个性品质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变化。班主任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学习意识、科学意识、研究意识等逐步增强。优秀班主任创新精神的凸现,已凝聚和升华为带有个性化特征的精神文化,在班级建设中彰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激发着他们做班主任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五华区外国语学校在实践“组织班级教育活动”子系统中,探索出两种专项教育活动,这两种专项活动是指以“公民教育”为主题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班(队)会活动。他们率先在所有的班级、学生、教师中,开展全员参与的“公民教育”社会实践。学校现已完成《如何更好地实现昆明市中小学教科书的循环使用问题》等28个课题研究,整理文献资料24本,制作“模拟听证”展板56块,进行“模拟听证答辩”8场,数百名参与课题的学生进行了答辩,受益匪浅。
班主任把班级建成一个团队,把班级活动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这种开放的、受学生欢迎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形式,为班级建设拓展了一条广阔、崭新的思路。
西山区马街中心学校在对“建设真正的学生集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子系统进行的探究中,让耳障孩子回归到正常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学校每班平均有4个耳障学生随班就读。在耳障同学与健全同学相处的班级里,班主任“用千百倍的耐心走进耳障同学的生活,走进耳障同学的心灵”,去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同时还教育和引导健全同学学会接纳、关心、帮助耳障同学。每一位老师都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榜样,在班集体中营造互相关心、爱护的氛围,真正做到了“人人互相关心,人人互相帮助”。同学们在尊重差异、尊重个体、共享学习机会的班集体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互助互爱的品质。
官渡区晓东小学注重“人性化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班级建设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班级双轨自主管理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班级双轨”中的“一轨”是以班主任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来呈现,其操作过程是:明规定→多尊重→做示范→抓细节→常鼓励。班主任在操作过程中,起到了帮助和引导作用,突出班主任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轨”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呈现,其操作过程是:争着做→主动问→多练习→相互帮→成习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从不会做到会做,从被动到主动,认真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小主人”。师生们在“两轨”运行、交流的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培养了自主管理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不仅要有足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还需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从而使成为管理者的学生不断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会驱使学生主动、积极、认真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长期坚持“自主管理”,会让学生的能动性逐渐增强,从而在班级管理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责编 晓 月)
“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较为明确的教育模式,它将引领我们全方位地关注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全身心地探索教育的完美与缺憾,全过程地观察与思考人的个性发展,从而去构建以“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班级组织。
一、“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的现实意义
1.“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健康肌体需要亿万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细胞,而孩子们天天学习、生活的班级就应该成为这样的细胞。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等,和谐的校园、班级氛围才会形成。而“和谐班级”的创建必将推动教育、社会的和谐发展,必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重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用统筹兼顾的辩证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地谋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认识,也是班主任的一种自觉追求,更是班主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进行的“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3.“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是提升班主任专业素质的需要
班主任是班级的一员,同时又是班级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组织者。班主任岗位是教师职业的特殊岗位,因此要求班主任必须掌握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一方面,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学会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另一方面,班主任必须掌握“组织、教育、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班主任要通过自我分析、制订计划、开展实践、进行反思,在研究和学习中不断提高,不断成长,成为有专业化道德、专业化知识、专业化能力的优秀班主任。
4.“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是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孩子们走进校园,进入班级,开始他们的生命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解放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取决于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取决于班主任经营出的那一片育人土地——班级。理想的班级,是唤醒和激活生命潜能的热土,是开发和彰显生命力量的家园,是滋养和提升生命质量的殿堂,因此可以说,“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事业。
二、对“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确定“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这一课题后,昆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市教育局把2007年作为“昆明市班主任建设年”,要求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加大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奖励,加强班集体建设和班主任工作研究,并全面启动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计划利用3 ~ 5年时间,对全市班主任进行全员培训,并成立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各科室、各县(区)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为了更新、转变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市教育局举办了“昆明论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专家系列讲座”,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唐云增、王宝祥、张万祥、李镇西、冯大鸣、傅宏,优秀班主任莫素君、陈晓华等先后来昆讲学、作指导。他们的精彩报告,震撼了全场听众,唤起班主任内心久违的激情与感动。培训学习的过程,是班主任教育思想转变的过程,是班主任情感唤醒的过程,是班主任管理理念重建的过程,更是班主任的创新行动被激活的过程。
面对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危机感和工作性质不断变化的挑战,班主任需要的是观念、方法、知识和能力等全方位的提升和培训。为此,各县(区)教育局也分别制订了班主任培训计划,同时各基层学校的班主任校本培训也全面启动,自上而下形成四级培训系统:省市级骨干班主任培训—县(区)班主任培训—校本培训—班主任自主培训。同时,市教育局在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四个主城区分别确定5所学校为试点,就“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进行课题研究,或开展专题讲座,或进行案例分析,或举办读书交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及时总结。
“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工程庞大,为加强其可操作性,我们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这次探索与实践的突破口,以全新的设计理念、科学的操作策略和渐进的方式不断实践。如盘龙区第十中学,为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开辟了校园文化长廊、班级文化展示台,展示内容包括科技、文化、历史、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还有学生的书法、摄影作品等。同时,我们注重班主任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文化素养、人格魅力的提高。云南师大附小的班主任在“优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建设灵动的班级文化,取得了显著的实效。他们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遵循“突出教育功能、注意整体设计、显示班级个性、强化学生主体”的四个原则,让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会说话”,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足迹;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把规则变为学生认同的内化要求”,在执行过程做到“人人都有小岗位”,尤其是颇具创新的“班级文化展演制”,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孩子们在自我展示活动中“人人有快乐追求、时时有成功喜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把自然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以及“联大”文化融入到班级建设中,起到了“小班级,大文化”的教育作用。
三、“班主任实施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研究的初步成果
通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广大班主任在教育理念、精神世界、个性品质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变化。班主任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学习意识、科学意识、研究意识等逐步增强。优秀班主任创新精神的凸现,已凝聚和升华为带有个性化特征的精神文化,在班级建设中彰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激发着他们做班主任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五华区外国语学校在实践“组织班级教育活动”子系统中,探索出两种专项教育活动,这两种专项活动是指以“公民教育”为主题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班(队)会活动。他们率先在所有的班级、学生、教师中,开展全员参与的“公民教育”社会实践。学校现已完成《如何更好地实现昆明市中小学教科书的循环使用问题》等28个课题研究,整理文献资料24本,制作“模拟听证”展板56块,进行“模拟听证答辩”8场,数百名参与课题的学生进行了答辩,受益匪浅。
班主任把班级建成一个团队,把班级活动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这种开放的、受学生欢迎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活动形式,为班级建设拓展了一条广阔、崭新的思路。
西山区马街中心学校在对“建设真正的学生集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子系统进行的探究中,让耳障孩子回归到正常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学校每班平均有4个耳障学生随班就读。在耳障同学与健全同学相处的班级里,班主任“用千百倍的耐心走进耳障同学的生活,走进耳障同学的心灵”,去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同时还教育和引导健全同学学会接纳、关心、帮助耳障同学。每一位老师都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榜样,在班集体中营造互相关心、爱护的氛围,真正做到了“人人互相关心,人人互相帮助”。同学们在尊重差异、尊重个体、共享学习机会的班集体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互助互爱的品质。
官渡区晓东小学注重“人性化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班级建设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班级双轨自主管理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班级双轨”中的“一轨”是以班主任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来呈现,其操作过程是:明规定→多尊重→做示范→抓细节→常鼓励。班主任在操作过程中,起到了帮助和引导作用,突出班主任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轨”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呈现,其操作过程是:争着做→主动问→多练习→相互帮→成习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从不会做到会做,从被动到主动,认真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小主人”。师生们在“两轨”运行、交流的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培养了自主管理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不仅要有足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还需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从而使成为管理者的学生不断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会驱使学生主动、积极、认真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长期坚持“自主管理”,会让学生的能动性逐渐增强,从而在班级管理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责编 晓 月)